查看原文
其他

愚者与智者,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2018-01-31 索达吉堪布 国际佛学网

观察学者


智者即是学问库,

彼等收集格言宝,
如海即是江河库,

是故百川流大海。


真正的智者是一切学问的宝库,他们精勤收集众多善说,犹如大海是一切江河之库,所以百川都要汇入大海一样。


颂文前两句为喻体,后两句是喻词。(这种写作方法叫对举喻,即先叙说所比事物,随后举出比方,两相对照,由语势明其相同的修辞方法,是譬喻修辞法之一。)本论中多处使用这样的写作手法。


这里智者比喻为海洋,学问比喻为江河,收集格言即百川流大海。


真正有智慧的人,无论世间法(声明、工巧明、医方明等)还是出世间法(显密佛法)都很精通,即便所知甚广,但对各种学问仍是兴趣盎然,听闻收集众多善说。


如德巴堪布,他通晓许多技艺,诸如绘画、造佛像、诵经、敲打法器等无所不能,而且对显密教法尤为精通,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还想通过各种方法来了解新的科学知识。老堪布如此希求世出世法,真是当代希有难得的高僧!



佛陀住世时,在古印度北方国有位公主,南方的国王欲聘为妃。北方国王踌躇不定,于是就去请问佛陀。佛开许以后,公主就嫁到了南方国。公主到南国后,茶饭不思,郁郁寡欢。王臣上下都惊疑不安,便请问公主是何原因。


公主回答:“南国物产丰富,应该懂得供养。”


国王说:“我国上下都在供养婆罗门。”


“这种供养意义不大,应当供养世尊。”


“世尊远住北国,又如何供养呢?”


“我可以在屋顶燃香唱香赞,迎请世尊。”


佛陀得知公主迎请一事,告知众罗汉弟子准备同行。


有一位不具神通的比丘也想去应供,因众罗汉不同意,他便暗暗精进修持,仅两天即得神足通,于是与众罗汉一同前往应供。


南国君民见诸圣众无所障碍地从虚空中飞行而来,生起信心皈依佛门。


这时国王问公主:“谁是世尊?”


公主回答:“这些都是世尊的弟子。”


话音刚落,世尊驾临。王臣、公主欢喜雀跃,大兴供养。佛陀为他们广宣佛法,并予以回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具有广博精深的智慧,任何事情都可操办成功。


如故事中的比丘精进修持得到神通而任运自在。又如那位公主在佛法的边地仍能迎请世尊圣众降临,普渡无量众生。


无论有或无学问,

能知取舍为智者,
犹如铁屑混灰尘,

磁石方能吸出彼。


无论有学问,还是没有学问,只要能知道善恶的取舍就是真正的智者,比如混于灰尘中的铁屑,只有磁铁才能把它吸出来。


没有学问不一定是愚者,有学问也不一定是智者。二者的差别关键在于取舍善恶业的能力。


当你对一件事情一筹莫展的时候,如果去请教一位智者,肯定能得到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若是请教一位愚者,则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你感到更迷惑。


古印度有个国王名叫达瓦,他精通咒术,擅于幻变。王宫的侍卫都是他幻变的,寝宫护卫也是具力持剑的猿猴。


当时有一位婆罗门穷困潦倒,欠债累累,因无能力偿还债务,便去王宫盗宝。他凭借着机灵善巧躲过了各种机关,摸到寝宫,见国王已鼾然入睡,旁边有猿猴持剑护卫。


这时一条毒蛇悄悄爬到了国王的身上,猿猴瞥见,举剑欲劈。婆罗门暗想:宝剑锋利无比,劈蛇的同时定会断送国王的性命。于是挺身而出,奋力拦阻。正与猿猴撕扯之时,国王被惊醒,抖开被子,毒蛇也随之被抛开。


国王见到婆罗门,质问缘由。婆罗门如实回答后,国王觉得有理,非常感激即以重金酬谢。


国王感慨万分:“智者即使成了怨敌,与之交往也对己有益,愚者即便成了亲人,与他相处也会后患无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是非取舍只有智者才能履理而行。


敬摘录《格言宝藏论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