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廖岷、周小川、吴晓灵、刘连舸……这场论坛大咖云集!信息量巨大!来看细节→

王媛媛 国际金融报 2022-05-14

步入2022年,俄乌冲突不断升级、国内疫情反复扩散超预期,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面对国内外诸多复杂和不确定性,中国金融如何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4月16日9时30分,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正式开幕,本次论坛以“行稳致远,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具体将围绕“双碳”目标下的绿色金融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REITs探索实践、全球经济治理与金融合作开放、数字经济与金融机构创新等主题展开探讨。

在开幕式上,围绕宏观经济形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数字货币、数字经济和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等话题,中央财办副主任、财政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廖岷,中国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连舸,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等重磅嘉宾出席论坛并发表讲话,共商金融热点议题。

廖岷:当前要着力减少和避免出台
具有明显收缩效应的政策措施

中央财办副主任、财政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廖岷就宏观经济形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是关于宏观经济形势。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经济治理格局进入动荡、变革的关头,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出现震荡,中国作为深度融入全球化的第二大经济体,宏观经济运行必然要面对新困难和新挑战。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从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态势还在延续,同时疫情和经济增长方面还出现了一些需要关注的新情况和新变化。

廖岷指出,统筹疫情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的区间,相应的一些政策已经明确,各项措施目前都在按照提前发力、精准施策的要求全力推进,更多政策组合也在研究和储备之中。

中国将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原则,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切实保护产权,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更加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当前要着力减少和避免出台具有明显收缩效应的政策措施,遵循经济规律,坚持依法行政与管理监管与服务之中,更多采用在线整改和在线恢复的做法,更大力度地保护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

二是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近新冠疫情正零星蔓延,为国家经济运行,尤其是货运物流带来较大的压力。为此,金融管理部门已经出台了针对性的举措,金融机构也正在精准帮扶,为货运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纾困解难,帮助他们提高抗击疫情的财务能力。

廖岷表示,期待金融机构能够更多地加大对关键物流、仓储、电商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他们在特殊时期为畅通物流和供应链更好地发挥带动效应和集群效应。同时要为货车司机、快递小哥和出租车司机等重点群体,开发和提供更多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帮助他们降低偿债压力,加大因不可抗力导致的货物损失的保险理赔力度,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中国经济的技术革新和高质量发展,呼唤金融系统的改革创新。廖岷建议,金融业能够胸怀国之大者,聚焦三个方面来发力:

一是不断通过金融创新和规范经营,助力中国经济实现技术、产业、资金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是帮助市场主体更高水平更安全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挥比较竞争优势,按照国际规则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

三是适应中国经济从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技术驱动的深刻转型,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资源配置的效率。

此外,金融业要服务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必须始终防控好自身的风险,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精神。

周小川:数字货币应注重真实应用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发表主题演讲时,围绕数字货币的系列问题,如稳定性、定位、发行速度和数量、竞品选优、在SWIFT和CIPS中间起到何种作用等,逐一做了详细解答。

第一个问题,关于货币稳定性。最好不要作为二进制来考虑,并非“要么稳定,要么不稳定”。实际上,稳定性可能是个连续指标。商业银行的货币,或账户里的资金,可具有相当高的稳定度,但并非100%的稳定。同时,央行货币本身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100%稳定,还需要看它的购买力,同时也存在不同的稳定坐标系。

不要轻易动摇对商业银行账户资金的信任。商业银行尤其是发钞行,达成稳定性的背后要求相当高,包括较高的资本充实率,充分的存款准备金,存款保险机制,强有力的监管,以及公司治理合规等。

发钞是一种负债。从央行资产负债表来说,发行M0是央行的一种负债。大型科技公司、Fintech公司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前途,在支付业也有很大的前景,但要讲究诚信,不要耍小聪明,提高自己的质量,向高标准看齐。

第二个问题,针对数字人民币定位于M0的理解。央行强调研发数字货币是为了替代M0,表明是将应用重点放在零售环节,能够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终端提供更大方便。同时,亦有助于央行相关部门的职责划分与落地管理。

参照国际经验,涉及数字货币概念分为两大类:以代币为基础和以账户为基础。还应加上一种以支票为基础,即以支付指令为基础,给出支付指令,真正的支付在后面去完成。

在数字货币发展早期,没有打算特别想去替代金融市场交易,比如说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实际上,处于一定条件中,M0和M1中间有管道连通的,即近似等价,“M0作为央行货币是高度稳定的,M1不是央行货币就不稳定”的情况,是不会出现的。

第三个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是否应该加快发行和更多地发行数字货币,尤其是跨境的数字货币。相比较货币印发,更应关注能否流通。

货币真正在市场上,尤其是零售市场上有运用的需求,才能印发出去,而非只要印发就能有运用。同时,M0和其他支付工具之间,也具有替代关系。

此外,货币发行是负债方,需要通过制度、承诺和后援支持,来保障发出去的东西具有购买力。强制性使用,有可能会变成过手的中介。

数字货币要注重真实应用,而非强制性安排某些场景、某笔交易等必须使用。老百姓愿意把货币放在“钱包”里,不管纸质还是数字,都是一种考验,需要着重于应用方面去考虑。

第四个问题,多种竞品选优,中间存在互操作或通用,过程中应如何把握关系。需要鼓励创新、新产品研发,可以创造条件试点,如设定范围或沙箱试点等。

在此竞争过程中,要注意公平,不能恶意打压对手方,也不能够破坏金融基础设施。如轻易替代和破坏金融基础设施,可能造成的风险会比较大。在一定阶段情况下,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应注意通用性,推出一些通用性的标准和互操作,以便真正方便老百姓使用。

类似于中国信用卡市场发展过程,数字货币不太可能一开始便强调高度一度性,先验的标准较难制定,实践中多方案并行竞争选优后,部分机构出现来增强通用性、强制性或半强制性地推进互通性。

发展竞争有多种不同赛道,最需要警惕的便是创新者不要滑向挪用客户资金的危险道路。

第五个问题,数字货币是否需要立法先行和国际标准。《中国人民银行法》要求,人民银行负责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同时要维护支付和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研发出的数字货币属于人民币,并没有说必须先立法,不立法就不允许有数字人民币的情况。

作为主权事项,各个国家自己定义自己的东西,不涉及国际标准。而国际组织起作用的地方,更多是跨境支付,涉及到其他国家的国内支付。

第六个问题,在当前地缘政治不稳定的情况下,数字货币会在SWIFT和CIPS中间起到何种作用。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支付系统)不是一个跨境的国际的支付系统,是一个通讯组织,而最后的支付和清算是走各国自己的清算系统。

CIPS,即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简称CIPS),是为人民币跨境支付所设计,同时允许其他少量币种。系统中融入一些通讯功能,但用的也不多。

中国的数字货币,设计是为了零售,为了百姓和商户方便,不是为了替代美元。不排除未来可能会有跨境支付的前景,但更多或是注重跨境零售应用,不是轻易可当做军事武器来使用的。

跨境支付涉及选择币种,SWIFT不等同于美元支付的机构,它里头是多种货币都可以支付,但哪个币种流行,取决于市场目前的选择。

SWIFT不是不可替代,而是替代和过渡过程中会受到较多影响。SWIFT具有自身形成的效率和市场规模,参加的金融机构数量较多,具有规模效应。同时,历来在保密方面做得也比较好,很少在加密方面出问题。信息做了分类之后,具有较高的自动化处理水平。因此,避开SWFIT,贸易效率会有所下降,安全方面也会有顾忌。

此外,避免滑入冷战时期的贸易格局。金融全球系统,不管是支付系统还是支付通讯系统,如果滑入某种冷战的格局,对大家也都是会有损失的。

刘连舸:打造面向未来的数字化银行

中国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连舸指出,助力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对金融提出新要求。

刘连舸指出,数字经济全球合作呈现“新格局”。助力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对金融提出新要求,带来新机遇。

一是数字经济要求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金融支持。其中包括:推动产业数字化落地深耕,适应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加快推动数字政府建设等。

二是数字经济要求金融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2021年,14家银行投入科技资金超1550亿元,同比增长逾12%。其中,6家国有大行投入超1000亿元,同比增长逾10%。数字化转型步伐取决于客户需求,取决于银行业转型,需要寻找新动能,发展新业态。

三是数字经济为增强金融服务包容性创造了条件。通过大数据风控、智能营销等方式,数字经济助力银行业强化风险防范,有效缓解传统金融发展的痛点问题。

四是数字经济要求构建更加安全的金融体系。当前存在数字技术滥用、数据安全等问题,同时还有数据跨境流动问题,存在短板的地方需要尽快补齐。

刘连舸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面向未来的数字化银行。第一,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转型新思维。第二,重新定义银行服务边界,推进开放银行建设。第三,提升客户体验,推进智慧银行建设。

二是强化科技引领、打通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模式。

三是加强风险防范,打造更加安全的数字金融体系。积极推动数据本地化存储、安全传输、隐私保护等监管规则的国际对接。为数字经济发展上好“安全阀”。

吴晓灵:更认真面对中国的经济金融现实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首任院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通过在线方式参加《笃行奋进,传承创新——2012-2022》新书的发行仪式。

为了尽快地为中国金融改革培养高素质的人才,1981年,中国人民银行在东升乡卫生院的小院中建立了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前身,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生部。

特殊时期的教育形式总有其发展的局限。吴晓灵认为,进入新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融,对金融人才的要求和需求也逐渐提高和加强,花盆式的培养方式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接轨正规教育体系,让金融人才吸取多学科交叉的知识,成为五道口金融教育的迫切任务。

2011年,在清华大学建立100周年的时候,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和清华大学党委以发展的战略眼光开始了合作的探讨。2012年3月29日成立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一个独一无二的学院命名方式是行校合作的结晶,强强联合的合作会让一株花盆中的树苗在清华园中长成参天大树。

吴晓灵指出,今天五道口金融学院和我们的国家一样,又站立在新的历史关口。我们的教学和研究一定要适应新的形势,要在风云变幻中保持定力,要更加认真地面对中国的经济金融现实,认清金融是服务业的定位,彻底摆脱自我循环的歧路,为经济活动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吴晓灵强调,金融因交易需求而生,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从高高的宝塔尖走向万物生存的大地,从解决问题入手,开展工作和研究是我们经济金融工作者和学者的历史使命。

张晓慧:金融“造血”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表示,近期,国内疫情和俄乌冲突两大事件,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都十分重大。

一方面,疫情影响之下,国内经济阶段性下行压力陡增,不仅行业、产业和企业之间呈现分化态势,不同市场主体更是分化严重,尤其是居于供应链下游和接触性消费以及服务行业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困难加剧,需求收缩压力也随之加大。

另一方面,俄乌冲突从大宗商品价格、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贸易和投资合作等方面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我们不仅要做好应对输入性通胀的准备,也要时刻警惕美国对我国经济金融机构实施次级制裁和长臂管辖的风险。

疫情持续蔓延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态势,要求我们必须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唯有把握整个经济中最核心环节,坚持“以我为主”的宏观政策,增强政策定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稳住预期,最大限度地推动经济稳定健康高质量发展。

张晓慧指出,疫情暴发以来,我国没有搞“大水漫灌”,而是采取货币政策结构性逆周期发力,信贷资金直达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定向精准支持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在货币总量基本匹配经济需求的前提下,既激活了微观主体活力,增强了总体创新能力,稳定了产业链、供应链,也稳住了宏观经济。

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但经济中的不确定性也都真实考验着中国金融政策的内在稳定性、前瞻性、精准性和有效性,提示我们必须认真加以应对。

张晓慧强调,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之路,一条最重要的启示就是要在发展中解决矛盾问题,发展是第一位的。在当前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充满不确定性,国内经济结构转型迫切的今天,我们必须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宏观政策的着力点应当放在如何增加有效投资和支持扩大消费上。

当下,中国正在积极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长期均衡、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开展“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等等。这些努力无疑都在不断丰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而金融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造血”功能大有可为。

记者:王媛媛

编辑:陈偲

责任编辑:毕丹丹

—— / 好文推荐 / ——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