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钱、地、人:企业视角下西南山地县域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遵义市市辖县为例

汪鑫 规划中国 2023-03-26





2017年7月12日,中国县域城镇化发展研讨会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召开。该院西部分院汪鑫规划师在研讨会上了做了题为《钱、地、人:企业视角下西南山地县域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遵义市市辖县为例》的交流发言。报告的研究对象是遵义市市辖县——相对落后、仍具有相当的城镇化任务且相较于城市群易受忽视的西南山地县域,从“钱、地、人”即政策经济、资源经济、返乡经济三大经济发展路径展开。现将报告做一概略性整理,以飨读者。感谢主办方单位授权并给予资源支持!



一 靠钱发展:政策经济

在扶贫的背景下,遵义这类后发地区成为招商引资的新热土。贫困地区的县域享受着各类重大政策支持,举个极端的例子务川县石朝乡是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全乡仅1万人,扶贫相关项目总体预算达到38亿。

市域三次产业当年累计到位资金数量变化


与城市群地区不同,县域是资本的重要流向,2016年,60%的外来投资流向县域。政策多体现“扶贫”特征,与城市群的“发展”特征相区别。

2014-2016年沿海投资分布图


2014-2016年川渝投资分布图


我们认为这样“靠钱发展”的政策经济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特征一: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

因为政策补贴体现扶贫的性质,地方政府将就业指标与政策补贴直接挂钩,从而对非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排斥。《遵义市重点引进企业招商优惠和上市奖励政策》中明确提出,迁入建成达产后,除对项目约定产能、固定资产、投资强度进行核定以外,还需对劳动用工进行核定,达到合同约定条件的,按缴纳土地出让金总额的20-50%安排资金扶持企业发展。


特征二:政策依赖性强

经过调研发现,外来企业较原来沿海地区的物流成本要高出20%-50%,并且技术人员招聘难,工资甚至高于沿海地区。在物流成本和技术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外来企业十分依赖厂房租金减免、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政策扶持。比如,前海鸿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务川促进上市。其间政府花费一个亿,厂房装修4000万,旧设备运费几千万。遵义等后发地区的区位基础薄弱,单纯依靠市场化的力量无法生存,因此必须依赖于政策扶持。


特征三:生产与本地关联弱

由于外来企业看重土地、资金补贴等政策要素,加上后发地区配套水平弱,导致了产业配套两头在外,长远期根植性弱的情况。配套等达不到要求,原料和销售市场均不在本地,生产与本地关联弱。


“靠钱发展”的政策经济我们认为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问题1:外来企业的不确定性大

受招商引资影响,企业生命周期与政策周期一致,平均为5年。比如,务川镇南镇耗费巨大财力、物力争取铝产业园,希望大发展,但由于国家产能控制,且交通不便,园区计划烂尾,但目前已投入1亿资金。


问题2:作为“手段”的“扶贫”带来扭曲的发展

“扶贫”本应该是“结果”,但是由于地方本土缺乏相应的财力物力,地方政府就将“扶贫”作为了发展的“手段”。举个例子,凤冈县自己创造出一种“脱贫就业需求”,在工业园区周边修建安置房,解决棚户区改造1000户、扶贫移民1000户;再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企业解决就业问题。如此“脱贫手段”导致了“百姓大迁徙、企业非市场、政府很委屈”这样非市场化、不可持续的局面。


案例简况

绥阳螺江九曲湿地公园是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建设的一座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15000亩(10平方公里)。项目结合农业+环保+旅游,整体打包了若干项目,获取了资金支持。设施建设,环境优化方面,建设了生态停车场、环保基础设施(污水处理厂)垃圾收运系统(填埋)等,对河道进行了治理;农业发展方面,通过栽种红豆杉、百鸟园、经济果林园等取得了效益;农民收益方面,获得了土地流转费用,同时在景区就业,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当地政府反映“即使没游客也不亏,公共基础设施都是国家投入,紧密地连接各种国家政策”。


二 靠地发展:资源经济

遵义虽然是一个山地城市,但是资源本底条件优越。资源经济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内生发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茅台酒,利用茅台镇特殊气候、水质、土壤条件,发展起来的国家级产业;第二类是外来引入,利用优良的资源吸引的外来企业,比如说90年代开始在此设厂的天津国台酒业。


自然资源


相对应的,“靠地发展”的资源经济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问题1:外来引入型——资源利用粗放

始终被当成知名品牌的“原料”基地而非中心,自身品牌化处于初级阶段,且外来资本缺乏限制型政策。湄潭翠芽是贵州三大茶之一,品质优良但在市场上缺乏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在“东茶西进”背景下,为西湖龙井贴牌;务川是贵州第一烤烟大县,却没有自己的卷烟厂,为上海卷烟、山东卷烟提供原烟。


问题2:内生发展型——长期型引导较少

内生发展面临的问题可以概括为“没钱、没引导、没品牌”。农业产业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投资回报低,而遵义现行的金融体制对支持农业产业建设又缺乏更优惠的政策支撑,贷款门槛高、额度小客观上影响规模生产。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龙头企业获财政扶持资金近3亿元,均来自中央和省级财政,市级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无导向性的扶持资金。

案例简况

遵义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农业产业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投资回报低,而遵义现行的金融体制对支持农业产业建设又缺乏更优惠的政策支撑,贷款门槛高、额度小客观上影响规模生产。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龙头企业获财政扶持资金近3亿元,均来自中央和省级财政,市级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无导向性的扶持资金。


遵义农业园区:

全市农业园区总数达到45个,园区合作社虽然有383家,经营比较规范有实力的太少,省级龙头企业仅有39家。农业园区发展水平差异大,有的地方农业园区管委会有名无实,无专职机构,无编制有专人,综合调度工作的园区办基本上也是临时机构。


三 靠人发展:返乡经济

类型1:行业精英返乡带动产业发展

经调研发现行业精英返乡带动产业发展的案例并不少见,当地人们90年代前往东南沿海打工,到如今拥有资本积之后返乡建厂,带动经济发展。那些工厂都是看似不起眼的服装、建材、灯饰等产业,但对于当地的就业和税收具有很大的带动意义。


类型2:外出务工群体抱团返乡创业

从无到有培育”中国吉他之乡”的正安县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正安县既无材料又无技术,发展成为“中国吉他之乡”只是因为外出务工人员因返乡情结,在正安县近一半的老板是创业返乡创业人士,90%以上的技术工人和一线员工均为本地返乡农民工。目前吉他产业达到年产值30亿元(占正安GDP一半)、年产量300万把,全县占中国吉他出口的30%。而且这样的案例并不是孤立的,在凤岗轻纺产业园拥有20多家微小企业,其中90%都是返乡创业。


返乡经济就目前来看是比较健康发展的,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机制不可持续、对本地贡献仍然单一。当下的返乡经济是依托个人感情出现的产物,是偶然而不可持续的,并且仍然依赖地方政府补贴抵消物流成本;第二是产品的生产“两头在外”与本地产业无关;第三企业老板的家庭生活仍在外地,比如说神曲吉他老总:因为女儿需要在广州上学,安家仍然在广州。因此,返乡经济是不可持续的有待进一步优化。


在抗战时期,浙大西迁湄潭带来的龙井的种植技术,在当地培育出了龙井茶、红茶、绿茶。这对几十年后湄潭经济的发展仍有巨大的带动作用,湄潭目前的支柱性产业就是茶业。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进步对于后发山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最后,总结来看由于后发地区“扶贫”政策所带来的扭曲的、非市场化的发展,我们希望走上一种共享的而非单一的经济发展路径,资源利用粗放的资源经济走向长期引导的培育经济,从偶然性的返乡经济模式发展成可持续的人才经济模式。



报告整理:孙艺文

点击浏览相关主题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