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归雨林 在地设计——西双版纳景洪三达山热带雨林修复计划

卓伟德 规划中国 2023-03-26

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设计中心卓伟德主任在“2017年度CAUPD业务交流会”上做的报告,感谢作者授权发布。感谢会议主办单位总工室等部门提供的资源支持!


      作者│卓伟德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设计中心主任


一、项目概况

这个项目全称是“西双版纳景洪回归雨林民族生态示范园综合规划”,整个项目位于西双版纳的首府景洪市的北郊,规划面积是36平方公里,启动区7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修复项目之一。本次工作围绕雨林科学修复为核心,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新样本,是具有先锋探索意义的生态修复实践。随着研究对象从熟悉的“城市”到陌生的“森林”,本项目价值理念、技术路线以及设计方法均需要进行根本的转变。今天交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生态回归、科学修复、在地设计以及技术探索。


二、项目实施

1、生态回归——热带雨林修复意义与价值

党的十九大提出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同时城市双修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生态修复行动从城市扩展到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全国热带雨林保护规划2016-2020》提出保护热带雨林是应对国家及周边区域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气候变化异常等严峻形势的必践之举;是改善区域生态和民生境况,维护生物多样性,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生态资源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是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本项目是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重要行动计划,具有必要、紧迫、示范与先锋的特性。



热带雨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全球二分之一的生物量都在热带雨林里面。西双版纳保存着我们国家最完整的热带雨林,但目前破坏情况也比较严重。同时,热带雨林地球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例如在400平米左右的范围内植物的种类约有80—150种,至今雨林演替的规律在科学界尚未研究透彻。雨林的脆弱性导致破坏后的恢复比其他生态系统更困难,且需要更长的时间。从国际雨林修复以自然修复为主,没有大规模橡胶林改造修复的前例经验,因此本项目具有很大的难度。


景洪市城市发展与生态演变


回顾景洪城市与生态演变历程发现,原生雨林的破坏主要基于城市扩张以及大规模种植人工橡胶所造成。随着近几年来橡胶价格的持续下降,其实为雨林修复提供了一个必要的经济条件。雨林退化造成当地气候的恶化,单一橡胶林带来“生态沙漠”困境,本地市民以及游客对生态改善有着强烈的生态诉求,并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西双版纳承担着整个国家生态屏障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责任。“一带一路”的倡议把边陲之地西双版纳提升到了国际门户的战略高度,热带雨林修复将为东盟热带地区提供宝贵的经验与技术输出。


本次规划目标是要打造全球雨林修复生态示范基地以及世界级热带雨林郊野公园


2、科学修复——雨林修复体系方法

• 现状分析


西双版纳三达山地貌特征非常复杂,山高谷深,坡度非常大,启动区70%左右的用地坡度在25度以上。整个范围内除了国有林场以外,大部分都是橡胶林,是具有退化特征的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效益低下。


• 雨林修复理论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基础是恢复生态学,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y)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的学科。整个修复过程分为林窗阶段、建群阶段、完善阶段。本次规划主要原则是自然演替为主,低人工干预为辅;分区分类,因地制宜。



立地条件与立地划分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海拔、土壤、水温、植被、人为活动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受各种综合因子的共同作用,但主要受主导因素的制约。三达山在立地条件划分中对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运用权重分析法,筛选出现状植被因素和社会因素作为影响立地条件类型的主导因子。


• 雨林修复方法

我们划定了植物修复分区,结合场地特点与条件,不同特点的区域采用不同的修复策略,重建多样化的植物区与栖息地。吸收国内外雨林修复经验和当地传统植物学知识,立足项目自身特点,重点区域采取人工修复,非重点区域依托自然恢复。



修复方法主要包括五种:建群种植物法、先锋植物法、立体复合型修复、ANR 法协助自然再生、自然更新封山育林。



以建群种植物法为例介绍修复方法。修复分区位于核心沟谷区域,需在短时间内建立雨林体系的区域,面积规模约6000亩。增加沟谷游览区域热带雨林体验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将沟谷分为若干主题,分别展现雨林植物根、茎、叶、花、果、茶及文化特征。每段植被的建群方式以该段植物主题群落的标志性物种建群,补充种植该群落其他相关植物品种,按照热带雨林的层次精细化种植,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植物种类丰富、层次复杂、郁闭度高的热带雨林体系。主要聚焦在海拔750米以下的主沟谷区域,保留沟谷残存次生林,植物品种根据沟谷分段特色选择,各段以标志性树种进行种植,在自然演替下实现雨林新生境。



雨林植被的选择上面,坚持本土为主、定向培育、适地适树、生物学稳定性与可行性的原则,本次规划涉及回归雨林的植被共包括2个植被型、4个群系组和9个群系。



以望天树、常绿榆、绒毛番龙眼群落为例,结合热带雨林的分层植物特征,又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层间植物等。通过不同群系的构建,不仅形成了多样的生态系统,同时也构成与旅游体验相适应的植物主题景观段落,例如竹海溯溪、立体雨林、演替之路、水上森林等。



我们希望通过适当的人工修复和自然演替,经过一定的过程,形成雨林新的生境,通过漫长的持续过程以后实现雨林的回归。三达山雨林修复更重要的一个意义,希望通过生态结点的修复,把北面野象谷的种群跟南边原始森林公园之间建立联系,完善整个西双版纳国家公园的生态廊道,建立亚洲象种群之间的交流。我们的工作不是满足人的发展诉求,而是满足自然的发展诉求,通过未来远景生态廊道的链接与完善,扩大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生态效益。


3、在地设计——体验导向的地域特色景观设计

五大雨林价值


整个空间布局,是以“雨林+”的概念适应“三谷一脊”的场地特征,以七个雨林分区来体现整个雨林的五大价值,包括科研、生态、自然、经济、文化。



在启动区范围内,主题构建体验雨林修复全过程的生态之旅组织整个空间体系,划成七个主题景区、三个服务中心,最核心的是中间的林冠生态栈道。在地设计,我们通过四个方面去体现,体现本土文化的民族性,体现雨林修复的时间维度,体现热带雨林的立体分层以及景观元素的地域感。


→ 体验性设计1:回归本土的家园文化

西双版纳是多民族融合地区,三达山地区涉及街道办农户3000余人,包括7个自然村,5个少数民族,至今保存着浓郁淳朴的民族风貌。同时这里有根植本土的民族植物学知识,例如铁刀木是当地很有特点的一种植物品种,越砍反而长的越好,特别适合作为薪炭林。豆科植物在雨林修复的初期,具备改良贫瘠土壤的生态价值,这些都是基于民族植物学的知识。



在空间语言方面,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聚落是森林、农田、村寨以及宗教相结合的复合人文生态系统。空间原型的抽象包括佛寺、寨心、寨门、龚林、寺庙林等所组成的复合人文生态系统。以原型为基础,我们对现有的村寨进行适当的人文修复,来打造成为旅游服务具有特色的村寨功能,包括恢复寨心、寨门等。



另外一点是对于人文的修复,我们希望把现有的场地范围的村落,以“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的定位进行打造,结合勐文化和当地雨林生态条件,通过人文修复打造三大人文修复系列,形成六大文化体验节点和三达山雨林活态文化链。


→ 体验性设计2:立体分层的树冠之旅



突出热带雨林立体分层,形成人跟自然之间相分离的空间体系,表现对自然谦逊的态度。通过立体树冠之旅,既可以适应复杂的地形,同时也给人带来生态旅游的体验,增加更多趣味性。


→ 体验性设计3:时间维度感的演替之路

雨林的修复,很重要一点是体现时间的维度。从过去到现在的胶林,再到逐渐恢复的雨林,是一个时间的过程。


我们在整个项目中策划了2公里左右的演替之路,希望游人能够深度体验整个修复的时间维度感,包括原乡雨林、胶林时光、修复之旅以及雨林新生,主要体验不同阶段雨林修复所呈现出的环境变化。例如胶林时光,我们希望在场地内保留一部分的橡胶林,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全国大量知青下乡在此大面积种植胶林。我们希望在这个项目里,也能够把这段历史保留和延续下来。此外修复之旅以虚拟及真实两种手段向公众展示雨林修复的科普教育。



→ 体验性设计4:乡土文化的景观设施

傣族文化中,竹编文化很有特点,要考虑如何把竹编元素跟景观设施结合起来。我们在一些栈道设计上面,以钢结构作为骨架系统,以竹编形式作为景观设计,创造出很丰富的景观变化的语言。


4、技术探索——生态评估与雨林市政



对于生态评估,我们探索性的采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估和权衡得失评估模型(InVEST)对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两个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即固碳能力和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开展评估,进而评估热带雨林修复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经过复杂的测算以后,可以得出,修复以固碳能力比原来提升16%左右,物种的多样性提升18.3%。综合评估下来,包括供给服务、水源涵养、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保育土壤、净化空气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服务类型功能价值显著提高。


项目也涉及到市政工程方面的运用。如何适应雨林的市政,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探索。针对复杂的地形,要尽量顺应地形、精选线位,进行了多次现场的勘察,来校核线位的选择,同时也开展地灾的评估,进行在地的设计。另外一点是如何把雨水资源进行重新利用,热带雨林苗木初期需要一定的灌溉体系,为了适应复杂地形和雨热气候,保障近期苗木灌溉,提出每两亩左右要构建一个临时水池,来保障苗木的浇水。同时也从水源涵养的角度提出雨林修复的建议,优先保护好20年左右橡胶林,一来其为橡胶产量黄金期,二来其枯落物持水能力及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都处于最理想水平;对10年龄以下幼苗及40年龄左右老龄橡胶林优先进行间砍更替。


三、思考

以上就是整个项目主要核心内容的介绍。通过此项目产生了两方面的思考。


第一点是对于生态文明的思考。“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并将成为新时代城乡发展的核心价值导向。需要内涵充实,生态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概念,生态文明涉及诸多领域,其内涵有待进一步充实。城乡规划不仅局限于建设地区,同时应该拓展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是一个持续长期的过程。“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回归雨林修复是一项持续、长期的任务,生态修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规划工作的预见性与动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文明重在落实,不应停留在口号上,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落地。


另外一点思考是关于陌生领域的技术探索与工作创新。雨林修复规划工作提供了一次的对陌生领域综合规划方法探索的契机,具有研究创新的先锋探索意义;同时这次工作是一次综合规划,提供多专业、多层级的整体系统性解决方案,为复杂的雨林修复制定可操作的行动纲领与详细计划;规划设计需要尊重本土, “现场有神灵”,深入实地,扎根现场,才能做出真正落地的设计。


致 谢

借此机会感谢整个项目组的辛苦工作,感谢朱荣远总规划师、项目组全体成员以及合作单位,谢谢大家!



报告整理:马菲

相关主题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