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纲举目张 秉要执本——延安“生态修复 城市修补”总体规划实践思考

王飞 规划中国 2023-03-26

延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圣地、精神家园;

延安,城市双修、城市设计的双试点城市;


2017年3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受延安市委托,组织了包括风景园林、交通、文化与旅游、历史文化名城和市政等多个专业的技术团队,并联合中国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北院”)华夏所全面打响了“延安双修”的攻坚战!


通过一年来的努力,延安双修已经从总体规划设计阶段转向部分具体项目的施工阶段,具有延安特色的城市双修工作思路与方法也逐渐清晰,多层次、多专业的技术工作体系使延安双修工作纲举目张,使项目实施能够有条不紊、科学持续;抓重点、找靶向的技术工作原则使延安双修总体规划秉要执本,使宏观对策能够抓住本质、针对痛点。


本文是延安双修工作系列介绍的第二篇,作者系统总结了延安“生态修复 城市修补”总体规划的实践经验,欢迎分享。





作者│王飞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分院 高级规划师


1 我们面对的题目

1.1 地位之显赫

延安在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心中有着显赫的地位,首先延安是“革命圣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从此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这里战斗生活了13年,可以说新中国是从宝塔山走向天安门的,一个中国人一生中应该去两个地方,一个是首都北京,国之心脏;一个是圣地延安,民之魂魄。


其次延安是“历史名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一直是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交融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历史遗迹和地域文化璀璨不息、驰名中外。


延安更是“人民城市”,从当年延安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有志之士,首次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到新时期的“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施政理念,延安一直都是人民城市的见证者和实践者。


1.2 问题之显著

来到延安之前,那首“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给我们的印象清晰而深刻,来到延安之后,宝塔山被水泥森林吞噬,延河水干涸淡然,完全没有了印象中的威严庄重和气势磅礴,我们带着巨大的心理落差以专业视角来梳理问题,生态环境肆意破坏、革命圣地特色模糊、道路交通拥堵加剧、公共设施建设滞后等等显露无遗,而究其本质我们认为是源于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改革开发的40年间,是“量”的问题,空间不够,一栋栋高层在城市中心敏感地区拔地而起,而从现在开始,是“质”的问题,城市新区虽有相对充裕的建设腹地,但老城区在生活和旅游品质方面亟需提升,在城市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方面亟需展示。


1.3 目标之鲜明

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延安的定位清晰准确:“革命圣地、历史名城”,围绕这一定位我们的双修目标之一就是重塑圣地特色,以文化引领延安特色化发展道路;同时我们以继承延安精神为原则,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确定双修的另一个目标改善民生环境,让我们的双修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2 我们采用的办法

2.1 破题之抓手

如前述,延安在过去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城市问题众多,如何能在明确目标和诸多问题中理清思路、准确破题至关重要。基于我院在其他城市双修的做法和经验,我们首先有个基本共识,城市双修总规不求一定之规,本身不是法定规划,同时针对不同城市破解问题的抓手也理应因地制宜;另外,双修总规在技术对策的基础上更加重视风貌塑造、着力具体办法、体现行动计划。


针对延安,我们给出了方法、方案、方略三段式的破题思路,方向是为了统一思想,解决城市规划建设思路的问题;方案是为了步步为营,解决城市双修总体策略的问题;方略则是为了有的放矢,解决双修行动如何开展的问题。同时我们仍然强调城市设计方法作为主线的技术地位,从目标问题双导向的梳理,到总分对策的提出,再到具体项目的设计建设,都应该充分运用城市设计的经典理论和方法并贯穿始终。


2.2 解题之要点

为了能更加清晰的提出解决延安城市问题的对策,我们首先以城市风貌的总体目标为突破口,和其他城市类似,自然环境、文化历史和时代特征决定了城市风貌的特色,而为了突出这三方面的特色,我们通过各类要素的梳理确定延安的风貌应该体现气壮山河的气质,彰显红色圣地的特质,讲求宜居宜游的品质,进而我们围绕这三个目标,着力于生态延安圣地延安幸福延安这三个板块提出切实可行的双修总体对策办法。这三方面的对策近50条之多,回头看这些对策已经全面的表达了延安城市双修顶层设计的思路和办法,并且都在传递着彰显城市特色和满足人本诉求的价值观念。


→ 生态延安

延安的生态本底是极其脆弱的,地处区域的生态过度地带,也称生态危机带,呈现高敏感、易退化的特征,同时建成区中地处生态敏感区域的面积占比高达60%,面对这样严峻的生态前提,我们遵守“先做对、再做好”的思路,以保护山水生态格局作为底线,梳理组团间生态廊道作为可持续对策,并在城市建成区着力公园绿地,构建科学的生态修复体系。


延安之前的生态修复手法是相对粗放的,虽然在退耕还林的十八年过程中,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道远,比如现状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仅为40%,山体公园缺口较大,我们在修复的手法方面提出了“从试验到示范”的价值观,考虑到延安对“经典画框”的谨慎保护,同时也是出于生态修复不可逆的自然规律,我们谨慎选择了一些不在视觉敏感区域的地段做试验性的方法探索,进而推进成果的修复模式。


延安生态景观缺乏地域特色,呈现出功能单一、种植粗放、缺少细节等现象,我们抓住绿道建设这把钥匙,建立城市全面的绿道系统,形成“闭合起来做系统、串联起来显特色、延展起来惠民生”的效果,并从行动计划的角度确定了两条近期建设项目,一条串联经典红色景点,彰显延安革命圣地文化;一条借助东川滨水景观,改善东部城区人居环境。


→ 圣地延安

圣地延安的“圣地功能”却相对单一,游客在这里基本上就参观旧址、学习听课、纪念合影和观看演出,功能业态很难跟上现代人的旅游体验需求,所以我们提出了从说教式到浸染式的功能优化,利用大数据采集拓展旅游项目业态,挖掘大量潜在的客源群体;同时把现有的圣地遗址项目做系统梳理,把文化内涵进一步精炼凝聚;在此基础上再做业态提升,策划出实景演出、红色时装周和纸牌桌游等对于年轻人群更有吸引力的项目。


圣地延安也渐渐遗失了其独具特色的风貌,盲目的建设造就了今天混乱的城市轮廓线和毫无章法的城市空间,我们充分利用了城市设计方法,在城市风貌的特色结构和形态两个方面给出了控制要求,梳理出了“厅、廊、带、谷、城、镇、区”七大城市结构性要素,并对每一类特色区段提出了空间平面结构和竖向形态控制指引。

圣地延安在微观尺度上也渐渐地消失在高楼大厦之间,以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旧址为例,这所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都有着显著地位的旧址被宾馆、住宅楼和商业街紧紧地包裹着,旅游交通不便利,圣地风貌不突出。针对这种状况的空间我们逐一通过由宏观到微观的控制办法,首先做区段功能整理,然后做空间设计指引,并以此作为项目具体设计的刚性前提条件,把地段的空间打开,把价值遗迹还给城市、还给人民。


→ 幸福延安

幸福的延安首先就是要给居民百姓以方便安全的设施,受制于带型城市形态,延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存在不够、不大、不均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设施系统提升的策略的同时,基于社区管理和日常活动习惯,将城市划分成36个生活单元,并分成老城小型生活圈、新建大型生活圈、产业型生活圈等类型,因地制宜地提出设施配置办法。


幸福的延安更应该是行动方便的延安,但事实上延安的交通压力与日俱增,拥堵状况日趋严重,我们采取了机动车缓堵和慢行提质的办法,在空间限制的严峻条件下,利用疏通联络线的办法向外要空间,利用加强内循环的办法对老城中心地带进行交通流线梳理,使我们的“毛细血管”更加通畅。


幸福的延安更应该具备开放、文明的社会管理机制,我们也认为城市双修其实也是社会善治的一次提升机会,利用这样一个全过程,健全延安市的依法决策的体制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风险评估等确定为城市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我们更是在设计之初就提出了十项公众参与计划,真正给老百姓用脚投票的机会。

3 我们如何理解双修2.0

延安作为城市双修第二批试点城市,已经进入了双修项目全面开工建设的阶段,规划设计也将持续推进,为延安最后的双修实施效果保驾护航。工作在持续,经验在积累,感受也在逐渐丰富,目前可以总结成以下三个方面:


城市双修需要“靶向治疗”

回顾我们的10个实施项目确定过程,经历了地方行政计划,到城市设计方法识别,再到基于影响、识别度和示范性的节选,最终的具体项目恰恰构筑了“博物馆之城”的经典线路,不得不说作为试点城市必须要体现“靶向治疗”,把城市特色最具代表性、问题最突出、模式可复制推广的区段规划好、建设好,为城市长远建设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城市双修也需要“伤筋动骨”的气魄

延安城市会客厅的三山两河核心区段,建筑秩序混乱,对宝塔山的视觉影响极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过专业技术分析坚持认为对违规建设的一些建筑要进行拆除,但行动不可盲目,要经过城市功能、业态更新、项目策划和空间更新设计等全方位的科学判断,来进行科学决策,压力虽然巨大,但我们认为若想城市面貌有崭新的变化,就必须拿出“伤筋动骨”的气魄。


城市双修更需要响应中央精神

城市双修是一种城市建设的修正性行动,更是对新时期中央精神的一种落地实践,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于城市的生态,要“夯基础、保红线、可享用”;对于城市的文化,要“看得起、不自大、细彰显”;对于城市的民生“要方便、上档次、重善治”


城市双修还需要精雕细琢的匠人精神

城市双修不是一个短期行为,是一种长期行动,我甚至理解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提升进步的过程,在这样漫长的过程中,自然需要全社会,从官员到百姓,从设计师到建设者,都拿出“匠人精神”,对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家园精雕细琢,让它跟得上我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向往。

最后,感谢杨保军院长、李迅副院长、朱子瑜总规划师、张菁副总规划师、城市设计研究分院刘力飞副院长对延安双修总规项目的悉心指导,感谢生态修复专题组刘冬梅、王斌、崔溶芯、贺旭生、魏巍几位同志的配合支持,感谢“延安双修集团军”各位战友们的倾心付出,感谢延安市委市政府对双修工作的高度重视。



相关链接:

城市双修 大美延安——延安城市双修工作简介



延安双修系列报道持续进行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