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专栏 Ⅹ:“织补”理念在百色名城保护规划中的应用

龙慧 规划中国 2023-03-26

      本文为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规划一所同仁分享的百色名城保护规划实践历程,感谢作者提供资源支持!


作者丨龙慧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规划一所  
高级城市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 


1 项目背景及技术路线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的百色市,以1929年发生的“百色起义”闻名于世,并由此成为了著名的“红色城市”。


正是由于这件“重要的历史事件”,为更好保护和展示利用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百色市人民政府近年正式启动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工作,并同期委托中规院开展名城保护规划、历史地段环境整治规划,及名城申报等系列相关协助工作。


结合百色城市特点,围绕名城申报的目标,项目组很快确定了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在全面梳理、评估百色历史文化资源情况基础上,明确百色作为名城的价值特色及对应的空间载体,提出系统的保护框架及具体保护措施,进而提出相应的整体保护、环境整治及展示等策略。

《百色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项目技术路线


2 项目难点

但由于申报基础的薄弱,百色申报国家名城的目标极富挑战。仅在编制名城保护规划这一项工作中,评估百色作为名城的历史文化价值特色,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及开展环境整治等核心内容就面临不少技术难点。


其中,作为百色名城价值特色主要组成部分的“重要历史事件”解读,及碎片化历史地段城市风貌的“延续”这两个问题成为项目研究的重点。


2.1 难点一:“重要历史事件”如何客观全面解读?

首先,尽管百色作为“百色起义”的发生地众所周知,但“百色起义”的某些历史片段目前仍然存在争议,规划应以何种方式进行解读才能避免质疑? 


其次,现有关于“百色起义”的研究、书籍等资料,多以历史学的角度解读,侧重记载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但历史事件对应的“物质空间”要素,作为规划技术文件的重要抓手,却缺乏系统梳理。


尽管百色出台了《百色市百色起义文物保护条例》,关于不可移动文物提出了可简要概括为“人物”、 “事件”、 “纪念”等在内的相关类型,但在该条例中,并未明确确定所对应保护的具体文物点名称。也就是说,虽然可以仅参照文物类型去寻找相应保护的空间载体,但怎样才能进行系统化的保护?


2.2 难点二:碎片化历史地段风貌怎样延续?

百色与大部分传统城市一样,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大面积的改建使古城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受到严重影响。


从发展脉络来看,百色依水而建,因水而荣,但至90年代后,由于陆路交通兴起,右江流域水运逐步衰落;加之民国开始,古城已逐步被拆除,城区的历史地段仅存于滨江地带。


项目组结合推测的百色古城格局示意图,经逐栋踏勘评估建筑风貌现状,发现除了民国期间修建,此后又多次整治的骑楼群外,滨江整体风貌目前已呈现较典型的“碎片化”特征。一方面,仅存的历史文化遗存不仅分布分散,而且部分被后期所建的各种不协调建筑切割或包围;另一方面,许多有价值的建筑物由于各种原因遭到破坏,残缺不全。

百色城市发展脉络示意


基于滨江地带是未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的重要窗口的共识,此前地方也曾有过多种环境风貌整治方案,但多统一改造为某种风格,风貌特色有待商榷,实施难度也较大。因此,“碎片化”历史地段的风貌怎样延续成为项目的第二个难点。


3 技术特点

3.1 引入城市“织补”理念

针对百色的这些实际问题,规划通过引入近年在城市更新领域运用较多的城市“织补”理念作为切入点,来试图破解项目的难点。


这一理念在规划领域已有很多实践,其中的两点内涵给予了项目组一些启发和规划手段的借鉴。


一是,老生常谈的“整体性”,它的内涵在于强调城市自我更新的同时,多年发展形成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保护展示的内容应是由多系统内容组成。二是,规划中经常谈到的“多样性”,应遵循历史发展轨迹,尊重、延续符合发展规律的各个时期形成的体现时代印记的多样化风貌,所以延续什么样的风貌,不应简单地以形成的时间段来判定。


3.2 对策一:历史环境“织补”

针对项目的第一个技术难点,即“重要历史事件”如何客观全面解读?规划从“整体性“的视角,在已有《百色市百色起义文物保护条例》确定的保护类型中,织补进了“历史环境”这一重要因素。


通过梳理文史资料及现有历史遗存,“百色起义”这个历史事件中的“历史环境”为当时承担交通功能的“右江”历史交通线路。正是经由这条由右江流域及沿线交通设施构成的跨区域线路,当时武装起义的领导人由已奠定良好基础的南宁,转向百色,成功发动武装起义。因此,右江流域也应作为见证这一历史事件的空间载体,加以保护及展示。


而通过“历史环境”的织补,历史事件已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一般事件认知方式,将散落分散于各地的历史遗存,进行全面、系统的对应解读。同时,根据人物、事件等分别提炼出具有重要价值的相关内容进行具体的评价,以重要领导人的评价来辅助说明,较好地避免引起争议,从而最终形成历史事件对于百色这座城市产生的价值总结。

“百色起义”历史事件的系统、客观解读示意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按对应人物、事件等所对应保留的空间载体,明确了百色起义对应的相关历史遗存,如红七军相关旧址、遗址,建成右江根据地时的政治机构等,并在空间上进行了相应的落位。同时,根据历史作用、现状保留情况及周边环境,明确保护重点及展示线路组织,为下一步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利用措施打下良好基础。


3.3 对策二:格局肌理“织补”

针对项目的第二个技术难点,即碎片化历史地段风貌怎样延续?规划采用的是格局肌理“织补”的方式。


首先,梳理出该地段的历史格局特征。从发展脉络看,与很多商贸古城类似,解放前,依托水运及沿岸码头设施,百色商贸功能沿滨江平行拓展,街巷呈现以解放街、百胜街为主体的典型鱼骨状格局特征,保留的这一时期建筑类型多以大进深的商住混合建筑为主;解放后至80年代前,期间由于公私合营、产业发展及百胜街50年代的一场特大火灾等因素,部分地段先后建设为工厂厂区、及商住仓混合的现代建筑类型,几处码头、通江巷道或消失、或被建筑阻隔。总体格局特征可概括为:依水而建、依形就势,鱼骨街巷、通江达巷。

百色滨江地带发展脉络示意


在空间肌理方面,则主要包括建筑群及单体建筑的特征。重点通过参照历史地图、老照片和实地测量,建立模型来认知。确定高度、体量、色彩、屋顶及风貌细部特征等具体要点,作为风貌修复的要点。

滨江地带各类型建筑特征分析


其次,划定织补范围。有别于常规的保护范围划定,规划着眼于未来,从整体价值评估的角度,突破性地将60-80年代当代风貌特色突出的百胜街地段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纳入。尽管这一做法目前仍有待商榷,但划定的2处历史文化街区及1处历史文化风貌区共同构成的滨江地段,是具有一定保留价值的历史地段,作为百色近现代及当代百色滨江城市化过程的空间见证,三者是滨江历史文脉的完整延续,其价值特色成为各自开展环境风貌整治的重要基石。

保护范围划定


目前,该地段保留有鱼骨状街巷格局及随时间、功能变化而体现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时期风貌特色,及多样化、不同时期且具有不同价值的特色建筑类型,为研究滨江风貌建筑演化提供了完整而系统的空间载体。

体现不同时期特征的特色建筑分析


因此,通过以上的研究基础,规划重点可从中观及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格局肌理“织补”。


中观层面,主要加强各系统与城市及周边的衔接,以用地优化提升为引导,各类设施完善为重点。具体包括用地功能与整个河口地区的文化景观资源统筹,恢复、打通通江巷道,构建慢行系统,完善配套设施等在内的其他各系统内容等。


微观层面,则主要从场所,即节点和建筑形态两个方面入手。在场所营造方面,面向实施,梳理出三类已经消失或已被破坏,但可展示出历史风貌的特色场所列为具体项目进行“织补”设计,包括传统码头恢复、滨江环境综合治理,及建议历史建筑的文化展示等,提出相关功能及整治意向指引。

特色场所整治示意


在建筑形态方面,主要结合所在片区的风貌特征,基于现状的综合评估,结合权属边界,分类提出保护类建筑、保留类建筑、整治改造类建筑的具体建筑形态指引,并以具体案例来指导。

建筑空间分类“修复”指引


此外,与其他街区保护类项目一样,也对建筑界面提出管控意向,综合形成历史地段的沿街立面、及滨江立面的整治要点,以指导下一步的实施计划制定。如以百胜街为示意,其重点在于恢复展示滨江历史界面。规划通过功能转换,恢复码头、通江巷道,建立慢行交通,保护修缮近现代风貌建筑,保留整修当代建筑,整治在高度、体量、屋顶等方面不协调建筑的一系列规划手段,以较好延续展示当代特色风貌。

百胜街环境风貌整治后示意


4 项目进展及小结

目前项目已形成初步的成果提交。


规划已从文化、军事、商贸、城市建设四个方面总结归纳出百色名城的历史文化价值特色及对应保护的空间载体。其中,历史事件的对应保护空间载体不仅包括文物古迹,还扩展至线性历史线路。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市域、历史城区、历史地段三个层次的保护框架及保护、展示重点。其中,市域层面将右江这条跨区域的,兼具交通、商贸、军事和多元文化交流的水运线路,作为了重要保护内容和展示重点。


历史城区层面则通过引入织补理念,在城址的山水环境、古城廓形制格局、拓展轴线与历史街巷格局、景观视廊、历史景观等方面结合现状条件,提出整治滨江环境、管控建筑高度及体量、增加标示牌、改造小广场及道路铺装等具体措施,以更好展示古城传统格局。


街区层面,在保护好历史建筑、传统街巷格局、历史环境要素及文化相关的物质遗存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案例,重点“织补”格局肌理,提出了系统的展示利用方式。如结合传统骑楼、民居、仓库等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的修缮,及滨江环境的整体提升优化,引入小型主题展览、老字号、特色商业、民俗工艺、非遗展示等业态。

历史文化街区展示利用示意


此外,针对项目特点,规划还梳理形成具体的行动计划,提出针对性整治项目以指导下一步的工作。


总体而言,通过这个带有双修性质、不同于常规的名城保护规划项目的交流,笔者认为伴随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观的不断发展,城市记忆及其承载的空间载体将成为城市特色的重要关联要素,也将会进一步拓展保护的内涵,进而影响相应的保护手段及方式。城市“织补”理念将更多地运用到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展示利用工作中。



(感谢中规院石永洪、赵中枢、胡敏、王川等领导、专家对本项目提出的指导及许哲源、李磊、赵明、邓康、姬一丹、孙昕宇等项目组成员的支持!)

相关主题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