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修生态:规划引领千年瓷都的山水修复

China-Up+项目组 规划中国 2023-03-26

昌南湖鸟瞰


“千年古镇、世界瓷都”,景德镇是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是我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窗口。2017年4月,景德镇作为江西省唯一入选的城市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第二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生态修复作为“城市双修”的“前哨站”,是一场必须要打响、更要打漂亮的攻坚战。


长期以来,景德镇这座千年古城的生态格局与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近30年城市的快速扩张和粗放管理,曾经“山水环绕”、“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城市山水格局已经被破坏,山体开挖、河道被挤占,建成区河流、湿地、生态绿地等要素破碎、片段化现象明显,生态斑块被挤占得越来越小。


对此,景德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团队等专业机构的全方位技术支撑下,将“城市双修”中的生态修复工作放在首位。修复工作从山水自然本底出发,坚持生态优先、统筹兼顾,遵循可持续性、可操作性的原则;顺应生态肌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注重景观塑造,兼顾保护发展。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细节,逐一突破,逐一实施。将山、水、绿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去,对现有山、水、绿进行修复式的低影响开发建设,让这座城市既抗得了洪,又能像海绵一样蓄得住水;让破损的山体实现自身生态平衡,恢复植被自我调节功能; 让公园绿地从无到有,从差到优,建设生态型廊道。


下面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本月上旬在景德镇召开的现场会考察线路为主线,初步记录梳理下几个重要的生态修复节点现况,以飨读者。


1 重要流域的生态环境修复——西河水系综合整治项目

西河水系综合治理项目是景德镇市实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提升城市形象战略决策的第一项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对西河沿岸鲤鱼洲、陶金岭、老石岭村等低洼易涝地区623户、885栋、22万平方米房屋的整体搬迁、河道整治和沿河景观建设,新增了千亩生态水面,修复了3.7万平方米裸露山体,建成洪源至新平桥沿线约8公里长集生态、游憩、文化于一体的滨河景观带。



据了解,西河是昌江一级支流,主河道长度70.3公里,流域面积482平方公里。项目区位于昌南拓展区,原先地势低洼,沿岸内涝灾害频发,且周边村庄存在直排污水、垃圾倾倒等现象,水体污染严重。加之违章建设、环境品质差、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全面提升势在必行。


通过修复,恢复山水的生态功能的同时留住乡愁,整理山水的“文化记忆”,实现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宜居愿景——是建设者们心中秉承的坚定信念与执着的追求。据中规院项目组负责人赵祥介绍,西河水系综合治理规划主要包括昌南湖、西河湿地,迎宾大道改造、九皇宫山体修复等一系列道路、河湖、山体、绿地修复工程,形成“三山两水、三轴串接、两片核心”的网络状特色空间结构。

昌南湖工程改造前(左图)后(右图)对比

昌南湖公园在新平桥上游低洼处建闸蓄水,形成面积1000亩的人工湖,并通过增加生态廊道、整体搬迁村落、打造沙滩工程增加公园公共空间。


西河工程分为一期、二期工程建设。其中,昌南湖公园及西河(新平桥-西河桥)滨江景观带、九皇宫已于2017年底建设或修复完成,西河湿地公园及相关排水防涝设施正在同步建设,上游三龙-洪源桥段将于2019年左右开展水体治理及滨江景观带工作。

西河二期改造前(左图)后(右图)对比


九皇宫山体修复采用客土喷播防护技术,修复裸露山体表面积约4.2公顷,恢复坡面植被,提升生物多样性。

九皇宫山体修复前(左图)后(右图)对比


以上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反映了人们在探索实践科学治理山水的方法和路径过程中所付出的卓绝努力,以及所取得的卓越成效。


2 城市绿芯的生态功能涵养——国家森林公园修复

考察的人群乘着观光车在这处富含负氧离子和植物精气的森林氧吧里穿梭,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边享受着满眼的绿色,体味着人与自然的那份和谐。

森林公园鸟瞰图

据介绍,森林公园的前身原为枫树山林场,生态优良、环境清幽,有较高的提升改造价值。由于部分景观、建筑年久失修,削弱了景点的吸引力。园区道路、给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缺失,白蚁、松线虫等森林病虫害猖獗。


森林公园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资源,其修复与功能再生对于城市生态、居民活动都有重要意义,也是双修工作的重要组成。2017年,景德镇启动了国家森林公园绿芯修复项目,对园区内的病虫害进行杀灭;对不协调的建筑物实施征收拆除;对有价值的建筑进行修缮。同时,还完善了园区内的基础设施,设置了三级园路,还包括游客服务站、地下停车场、监控照明系统、给排水系统以及标识标牌系统等,重塑景观环境。

森林公园修复前(左图)后(右图)对比


在补足基础设施层面,对现状不平整道路进行翻修,增加路网密度,使交通可达性提高。同时增加休息座椅、垃圾桶、路灯等公园基础设施。

森林公园修复前(左图)后(右图)对比


拆除废弃构筑物,将草坪绿化,音乐草坪的位置选取了阳光充足的空地,总体上做到绿化、美化、功能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生态修复以维持生物多样性、改变植被单一,层次不分明的生境态势,形成环境清幽,景观怡人的森林养生、休闲旅游、户外健身的绝佳场所,为公众提供景观游憩的胜地,促进社会交流,达到还绿于民、开放共享的目标。


3 廊道林带修复节点——宝石码头



置身于令人心旷神怡的绿色空间,人们不由地联想起国外一些环境条件优良的城市也有着相似的生态图景。天生丽质难自弃——昌江河中矗立着的三块天然宝石成为宝石码头的命名之源。


宝石码头是“昌江百里风光带”的重要节点,虽“天生丽质”,自然风光秀美,但环境曾一直脏乱、荒芜。宝石码头综合治理项目于2016年启动,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在保留自然生长树木的基础上,对河岸两侧自然林进行清杂,对边坡进行绿化美化,对金岭大道泄洪道也进行了改造。

宝石码头改造前(左图)后(右图)对比


据进一步了解,项目充分融入“城市双修”理念,在宝石公园内依山就势,沿着排洪走势修建了旱溪,使之成为“晴天一道景,雨天一条溪”。古石桥下的小溪则用鹅卵石以错落稀疏的方式排列,使之成为“过滤器”,为昌江滤去雨水中的大量杂质和污染,真正起到了“水里文章岸上做”的作用。

宝石码头改造前(左图)后(右图)对比


4 望得见青山——陶阳西路沿线山体修复



中规院副院长王凯一行考察山体修复工作进展


陶阳西路属于城市主干路,沿线山体处于城市主干道可见范围。中规院项目组负责人赵祥介绍说,生态修复前,由于道路建设,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导致山体被开挖,创面裸露,多处山体地质较不稳定,采取了山体加固、场地整理、修建排水系统等多种措施,消除山体安全隐患;确保山体稳定后进行的山体修复,采用了挂网客土喷播、种植植被毯等技术。生态修复后,植物长出,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山体自身的生态平衡,乔灌草结合,乡土植物与客土植物结合,恢复山体原有自我更新与演替功能,营造环境优美、具有一定休闲游憩功能的场所。


看得见绿水——老南河水系综合整治工程

中规院项目组以景德镇现有地形而形成的径流路径网络为基础,分别与现状开放空间、现状水系、历史水系、洪涝风险区进行空间比对与分析,并统筹考虑经济性、人文景观价值等要素,确定常态水系恢复的核心区域为河东老城,3条水系修复项目分别为陶溪川、凤凰山、老南河。


老南河位于景德镇市河东片区,东起新厂金花桥,西至南河排涝泵站。该河全长2560米,宽30米,河床面积为7.68万平方米。由于缺乏河道定期清淤治理,2016年前,河道沿线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堆积如山,周边污水直排。同时,老南河支流污水管网建设滞后,支流沿线污水大都直排并汇入下游老南河干流,导致该河道污水横流,臭味严重,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黑臭水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市民的生产生活。

老南河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改造前(左图)后(右图)对比


经过近两年的系统化治理,老南河黑臭水体整治已有明显成效。沿岸堆积的垃圾杂物基本清理完毕,原堵塞的河道被大幅度拓宽,河岸护坡也已基本成型,两岸进行了成片绿化改造;老南河蓄水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与瓷校以北污水主干管及支管建设工程正在进行,河内环境明显改观,良好水生态宜居环境基本形成。



中规院副院长王凯一行考察雨污分流工程项目进展


驻场近一年时间的中规院工程师肖仲进向副院长王凯介绍了陶阳路雨污分流工程项目进展情况。陶阳路污水管为东城区南北向的一根污水主干管,规划收集高铁商务区、景东大道沿线片区、陶阳(西)路沿线片区污水,由于这些片区目前管网建设较为滞后,周边区域污水主要通过合流制官网就近排入老南河瓷校上游支流,导致老南河水体黑臭。为提升老南河水环境质量,需要切实提高以上片区污水收集率,杜绝污水直排。


赵祥认为,历史老城不宜进行水系恢复,应以合流制管网改造为主;“城市双修”导向下的历史水系恢复工作需要区分城市“常态”与“非常态”水系,因地制宜地提出策略,实现既能节约城市水系恢复建设成本又能有效解决城市水系旱季缺水问题的规划目标,同时也为城市地区关于历史水系恢复、水系建设与管理等方面提供了较为新颖、有效的实施经验。



我们在考察生态修复节点的沿途中也邀请了中规院项目组的一些主要成员畅谈了对项目的思考与体会。

李海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总规划师 

景德镇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认可,我们中规院上海分院有幸与清华同衡、景德镇市规划院等团队一起参与其中,提供技术支持,也有很多收获和体会。


一是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障,真抓实干景德镇主要领导经常讲,抓发展就要抓环境,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把城市双修工作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和主要抓手。市里成立双修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主要领导牵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合力抓,各区县、部门密切协作、积极作为、主动作为,任务层层分解,定期考评,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全城动员、全民参与、全域行动。


二是正确的工作导向,为民、为长远景德镇双修工作从规划谋划、项目设计到具体实施,一致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引领,把解决当前的民生问题和关系长远的文化传承发展问题作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得到了市民和“景漂”的高度认可,走上了城市文化复兴之路,真正体现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思想。每次去景德镇跟出租车司机、“景漂”等聊天,他们对这两年城市的变化高度评价,不再仅将这里作为谋生之所,也有了更强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这种民心凝聚力的提升,是比经济增长、景观提升等更为宝贵的城市财富。


三是协同的多专业团队,陪伴成长双修工作涉及大量的具体问题,需要多专业协同和到现场才能解决。我们和清华同衡、景德镇市规划院以及其他兄弟单位共同组成规划、市政、生态、园林、交通等多专业团队,与政府各部门一起协同作战,长期驻场服务,共同成长。一方面,可以在现场及时了解和解决具体问题,加强各方沟通交流,保障项目实施;另一方面,也获得了向兄弟单位学习的机会,锻炼了我们自己的规划设计队伍。比如我们分院驻场的肖仲进,在一年多的驻场工作中,走遍了数十条河流沟渠,探查过上百条管道,揭开过一千多个井盖,帮助解决了大量技术问题,也大大丰富了自己在丘陵地区、高地下水位地区的工程经验。


景德镇是一个文化引领城市复兴的典型。双修工作推动了城市的转型发展、文化复兴;城市的文化基因也影响到需要绣花针般功夫的双修工作。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陶瓷制作上,也浸润在从政府官员到普通建设者每一个人的血液中,这才有了景德镇双修工作的成功。双修工作,需要有这样的工匠精神






周杨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生态与市政所所长


2018年12月4日,全国城市双修现场会在景德镇顺利召开,景德镇双修规划工作渐入尾声。回首近2年的双修推进历程,颇多感受。结合我们自己的工作,更加体会到“双修不仅是一项规划,更是一项工作”的心理体会,总结下来主要有下列几点感受:


1、了解现状是前提,项目组花了近2个月时间跑遍了景德镇城区,对200多处山体绿地、30多条水系暗渠编制了档案库。特别是荷花塘、凤凰山上游水系等由于暗渠化历史过于长久,已不可考,我们调用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NASA的高精度卫星影像,按照原始位置一段一段逐个排查摸底,最终确认了所有暗渠的位置,现状功能,为水体修复提供了一张精确的现状图,为山水诊病提供了较为准确的依据。


2、 协调落地是关键,修复规划很容易做,但驻场落地过程中却发现方方面面的问题,以老南河黑臭河道整治为例,恢复历史走向明渠、打通水系,重组排水管网等,但整个项目在推进过程中发现不仅需要数亿的资金,还需要短时间进行沿河一侧的拆迁安置,而环保督察又迫在眉睫。因此我们和甲方一起,多次现场调研,不断修改我们的规划方案,并最终确定了部分恢复明渠、部分改暗渠为排水箱涵,清污分流等的方案,得到了景德镇多方面的认可。目前该河整治已经根据我们的方案进行了实施。诸如此类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要分别沟通,协调,确保落地的规划不变形不走样。


3、有效管理是条件,景德镇原有山体被破坏的核心原因之一就是缺少有效管控与管理,而由于政府部门并未对原山体修复方案进行过多管理,基本由业主方自行考虑修复技术,导致了不少山体原有的恢复效果又不理想。我们进场后,与山体修复的业主方、施工方、规划局等多方进行协调。及时调整了如800库山体、九黄宫山体的改造方案。优化原有的板框复绿技术,取得了很好的修复技术和修复后的管养技术。我们联合了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群策群力编制了景德镇山体修复与管理的技术导则,明确了中心城区所有被破坏山体的修复技术和管理手段。


4、居民口碑是准绳,我们在驻场的这2年时间内,经常和当地居民进行聊天座谈,询问他们对现状问题和已修复项目的意见建议。这种沟通很有效果,热心的居民还带着我们去寻找他们小时候的湖塘所在地,寻找他们小时候在山上的那些趣事。这种琐碎的访谈我们一直坚持下来,为我们凤凰山体修复、湿地建设都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方向支持。我们也发现老百姓并不是要高大上的技术,而是想要一些能真切感受到生态美的地方,所以在绿地建设中,我们尽量选用一些本地树种,尽量让老百姓有很好的感受。真心把自己放在这个城市居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很多困惑就会豁然开朗。


时光荏苒,在服务景德镇双修的这2年里,我们不仅真心爱上这座城市,也对我们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正如黄艳副部长所言,双修不仅是修城市修生态,更是修



景德镇借“双创双修”东风,千年瓷都的山水城市风貌正逐步呈现在人们眼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及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团队在全过程跟踪、陪伴式驻场服务的过程中,总结出景德镇市生态修复经验:


• 针对丘陵城市与高地下水位(含溶洞水等)的典型特征,提出了“常态与非常态”水系统修复模式,把城市历史水系修复与污水管网系统修复、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等多项城市治理工作进行了有机结合,结合不同区域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修复策略;


• 山体受损修复与保护结合景德镇山体地质分析、边坡稳定性分析、水源保护分析和绿地恢复需求分析等多个方面,提炼出了生态保护型、风景游憩型和再生利用型三种受损山体修复模式,并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实施、可推广的山体修复技术导则这些对类似于景德镇这种丘陵地区、高地下水位、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城市的生态修复工作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通过保护山水,保持原有的弯弯曲曲、高高低低、起起伏伏、若隐若现的自然之美、生态之美;通过治山理水,重点打造昌江百里风光带、综合治理西河水系、改造提升森林公园品质,把景德镇的山水和人文串起来、城市和乡村联起来,打造了城市重要景观和市民休闲的好去处;通过显山露水,改造建设城市公园,大力实施拆墙透绿、见缝插绿、退硬还绿、拆迁建绿,实现山水相依、城湖相融、人水相亲。


在景德镇市委市政府、社会各界、规划设计单位的携手打造下,一幅青山绿水的生态画卷正缓缓展开......景德镇以规划引领、导则控制、全面保障的方式,推进生态修复项目的落地,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让城市显山露水,赋予山水城市的本性,成为生态城市的典范,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项目组名单

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

主管院长:张永波  上海分院副院长

主管总工:李海涛  上海分院总规划师

项目负责人:周杨军 上海分院生态与市政所所长

                     赵  祥 上海分院生态与市政所主任工

项目参加人:肖仲进、杜嘉丹、周鹏飞、谢磊、刘世光、鲍倩倩、张浩浩、班超、李璇


本文资料来源:会议考察手册、会议展板等.

感谢中规院科技促进处、中规院上海分院项目组提供支持.

王凯:双修,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住房城乡建设部在景德镇召开现场座谈会,发力推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景德镇双修成果展示平台




识别图片二维码 登陆手机端>>>


生态修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