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发布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地方标准
近日,深圳市发布《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南》地方标准,这是全国第一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面的地方标准,标志着深圳打造儿童友好城市正在向深度和广度延展,再一次在全国示范引领。
该标准将深圳六年多来在儿童优先发展和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九大领域积累的先行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丰富完善提升,形成涵盖儿童友好公共服务及其配套空间支撑的体系化的地方性标准。
八个子体系构建
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架构
其中,健康子体系方面,标准要求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生达1.12名,社康机构至少配备1名提供规范儿童基本医疗服务的全科医生,至少配备2名专业从事儿童保健的医生;促进和支持母亲完全母乳喂养6个月,在工作日内为母乳喂养提供空间和带薪休息等。
在文体子体系建设方面,提出公共文化设施宜向儿童免费或优惠开放;阅读服务类设施(如图书馆等)宜设置相对独立的儿童专属阅读服务区,面积宜不小于总服务面积的20%等。
在社区与家庭子体系建设方面,要求每个街道有1名从事儿童工作的儿童督导员,每个社区有1名儿童主任;履行强制报告义务,当儿童在社区或家庭内遭受不正当对待(如虐待、疏忽等)时,提供支援服务;宜探索老年人服务设施与儿童服务设施集中布局、共建共享等。
针对婴幼儿照护,探索与婴幼儿照护服务协调的产休假、哺乳假、配偶陪产假、育儿假等政策,鼓励用人单位采取灵活工作时间、远程办公等措施,为家庭婴幼儿照护创造便利条件;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婴幼儿生活和活动区域全覆盖的监控体系,监控录像资料保存90天以上;照护服务机构如发现婴幼儿遭受或疑似遭受家庭暴力,有义务依法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单个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规模不宜超过10个班等。
提出贯彻儿童利益
最大化原则的创新性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该标准充分汲取国内外有关实践经验,尊重儿童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成长发展需求、儿童不同身体能力状态、不同家庭状态的差异性群体需求,提出——
为长期住院儿童提供教育支持;
为10岁以上儿童按性别划分住院房间;
新生儿病房提供一定比例的母婴同室病房;
鼓励新建学校为儿童拓展儿童就近游戏空间;
开展面向婴幼儿家庭的阅读服务;
为残障儿童提供有尊严且便利的文体服务;
为临时无人照顾的儿童提供短时照顾服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启动应急预案等贯彻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的创新性要求。
✦
✦
《指南》解析:四点创新
5月25日,深圳市妇儿工委、市妇联、福田区妇儿工委、区妇联主办的“《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建设指南》)发布暨培训会”在福田区深业上城云客厅圆满举行。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一所所长、儿童友好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刘磊讲述了儿童友好城市的起源,深圳市、福田区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经验,以及《建设指南》的四个创新点,以下为详情>>>
二是,全方面建构了儿童公共服务体系和子体系,其中既有大家熟知的领域,又有孩子们渴望而曾被成人忽视的领域,如游戏子体系。
三是,充分研究并深度融合儿童公共服务和空间建设,不只偏于一方,因此,从城市建设层面看,它更深入体现了对人民需求的尊重和回应,与儿童发展规划相比,它不仅提高了目标基线,更突显了空间供给承载的实效性。
四是,本指南是行动的标准,它可以真正成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抓手。
延伸阅读
儿童友好城市起源于1996年,是联合国儿基会在全球推广的项目,截至目前,全球已有一千多个城市成为认证城市,涵盖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各类城市。目标是促进一个城市的政府全方面为儿童提供福祉。比如德国的游戏场地建设,日本的婴幼儿照护服务,美国的博物馆体系等。
上图:获联合国儿基会认证的儿童友好城市
左图:德国自然化的游戏场地 右图:日本保育所
深圳从2015年提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到2018年发布顶层设计纲领文件,再到今天,经历了7个年头。这七年可分为两个阶段,2021年前是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深圳完成了儿童友好城市的顶层设计,启动了试点项目,发布了九大领域的指引,以空间为突破口,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全面认知,从概念到行动的实践过程。成为全国第一个全体系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示范城市,率先完成了将国外的经验、方法与中国城市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在地化探索。为中国特色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探索了宝贵和丰富的经验。
在这一过程中,福田作为首善之区,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儿童游戏场地、儿童公共设施、儿童友好社区、街区、儿童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做出了先行创新和示范。
福田区儿童游戏场地
2021年,我们迎来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儿童友好城市正式由深圳的示范延展成为全国行动。与此同时,深圳颁布了2.0版的行动计划,标志着深圳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推进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2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