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践探索│区域视角下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皖南的实践

邵甬 规划中国 2023-03-26
20151105中法乡村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皖南古村落保护与发展

主办方

•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黄山市人民政府

•法国建筑与遗产之城


承办方

•黄山市城乡规划局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


2015年11月5日•黄山


本文对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邵甬教授在会上所做的题为“区域视角下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皖南的实践”的报告进行了简要总结,感谢会议承办方提供资源支持!




1. 当前中国的遗产保护体系

  我国的遗产保护体系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体现在不同部门对不同性质的遗产进行分类保护。




  皖南的遗产保护体系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是点状的资源保护方式;二是区域性结构关系非常弱。需要对各类遗产分类分级提出保护要求和利用引导。

单体类

文物保护单位、徽州古建筑

聚落类

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传统村落、其他古村落

自然类

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

非物质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问题

█ 区域性文化的纵向割裂

█ 区域性文化的横向割裂

█ 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的关系割裂



1城镇化


  在皖南区域外部,人口不断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镇群集中,皖南六市大部分属于人口净流出状态。在区域内部,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结果导致皖南城乡整体衰落,乡村更为严重(图1)。



图1 皖南乡镇地区现状


土地问题(大量土地遭到废弃)

经济问题(本地经济发展受限,依靠外出打工收入)

社会问题( 空心化、老龄化、留守儿童问题)

环境问题(工业污染、农业污染)


产业


 传统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弱势

 工业缺乏竞争力,未能有效带动城镇化发展

• 传统手工制造业衰败

• 小三线工业大部分消亡

• 缺乏工业基础,工业现代化滞后

   内因:人才流失严重

   外因:外部发展强劲,缺乏对皖南的辐射,皖南相对劣势明显。

 旅游业缺乏区域效应

• 明星资源与普通资源保护利用两极分化

• 旅游模式单一(景点观光游)



交通系统


• 历史交通体系基本瓦解(长江、新安江)

• 解放后的交通体系不具优势(对外联系较慢,区域内铁路、公路受制于地形)

• 高速时代交通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刚通车一条高铁)



公用基础设施水平落后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原因

• 认识层面——缺乏对区域性历史文化资源整体价值的科学理性认识

• 方法层面——缺乏从城乡统筹方面进行历史文化资源整体保护和利用的方法

• 管理层面——缺乏区域层面历史文化资源整体保护的管理协调机制


2. 从区域角度认识历史文化资源价值

历史文化资源的区域性网络状生命体特征


  生命体是由细胞、 血管、神经等组成,对于一个村落而言,村落是生命体,建筑是细胞,街巷、水网是血管。对于一个区域而言,区域是生命体,点状遗产是细胞,线状遗产作为供应和控制系统支撑生命体。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要从“细胞”到“生命体”进行转变(图2)。


图2


保护对象网络化


  将孤立的“点状”保护模式,拓展到对线性、区域遗产进行系统保护。




3. 皖南的区域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实践

  皖南特指安徽省长江以南区域,总面积达3.65万平方公里。南部为山地丘陵区域,主要的盆地河谷创造了宜居的空间。北部为沿江平原,利于人类生活。


历史文化资源特色


1自然环境


  区域整体可划分为沿江平原区(开放性)与皖南丘陵山地区(封闭性)。具体可细化为山林和盆谷地。前者地势起伏,虽然阻隔了外界干扰,但并不适合生产生活;后者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更利于人类聚居、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图3)。


图3


  在徽商的经济网络与儒家的文化渗透影响下

形成独特的人文特征


• 儒家文化的深入渗透

• 博大精深的“徽文化”
  内部在吴越文化、中原移民文化基础上形成了徽文化。外部受浙西文化、太湖文化、金陵文化、江淮文化、赣文化等多种其他地域文化影响。反映在现在皖南内部,形成物质空间、民俗曲艺、地方语言,甚至心理认同等各方面的差异(图4)。


图4 皖南地区的文化源流


• 独特的产业网络“文房四宝”、徽州三雕等




历史文化资源的形成机制




  在魏晋-明清时期,皖南丘陵山地区人地关系紧张,对外联系的需要促进了航道、驿道、设施的建设。徽商的崛起,带动了各地经济发展,在各个交通枢纽形成了众多商贸市镇。沿江平原依托官道促进地区经济,皖南丘陵山地依靠地方建设发展。


3融合自然和人文特征的独特的人居环境和建筑风格


• 依附地形有机分布的聚落

• 堪舆理论下有序生长的聚落

• 尊重环境与礼制的建筑(图5)



图5


规划结构


1皖南历史文化资源特征分区


  规划对文化源流、自然环境背景、资源分布特征等层面内容进行综合考量。确定皖南历史文化资源特征分区(图6)。



图6

徽文化核心区(0.9万平方公里)

•范围:古徽州地区,包括黄山市大部、宣城市绩溪县。

•整体性保护与发展。

徽文化显著影响区(0.7万平方公里)

•范围:古徽州外围的山地丘陵区,包括黄山区、石台、泾县、旌德大部 ,青阳南部等区域。

•以点带面保护和利用。

徽文化溢出区(2万平方公里)

•范围:包括池州市沿江区域、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和宣城市东部地区。

•强化重点点状保护和利用。



2区域层面


区域层面——生态背景环境保护


• 山地丘陵环境保护

• 山间盆地河谷田园环境保护

• 重要水道环境保护

• 湖泊环境保护


区域层面——区域交通策略


• 建立复合的交通模式

对外联系——高铁、高速公路

内部联系——公共交通、小汽车交通、慢行交通


• 完善交通结构

通过高铁和高速构建皖南保护与利用框架。

加强皖南内部的横向联系。


• 发展特色交通

绿道、慢行交通、水上交通


区域层面——区域产业支持和规避


特色农业引导

• 制造业引导

• 旅游业引导——多元、协作

 景点观光游/文化体验游/乡村休闲游/生态体验游/户外活动游



3分区层面


分区层面——遗产保护与利用

徽文化核心区

• 保护与利用方针——整体性保护与利用。

• 区域性整体保护文化资源,强化“徽文化”品牌。包括徽州山水、徽州村落、徽派建筑、文房四宝、徽州民俗、徽州礼仪等。


• 通过特色单元进行区域整体保护。强化黄山市中心城市群的综合服务和交通集散功能;

• 对古村落富集的古徽州核心单元和黟县盆地单元进行严格保护,对单元内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体、网络化保护与利用;

• 强化山地单元的田园环境和背景山水环境特色(图7)。


图7 徽文化核心区保护规划图



4单元和节点层面


黟县盆地单元

• 黟县盆地保留了在古徽州地区相对集中的遗世田园环境,是徽州传统村落富集之地。黄山山脉的背景、纵横交错的水网、建制悠久的古县城、广袤宜人的田园和大量集中分布的古村落,构成“山、水、城、田、村”的整体格局。黟县盆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的所在地。

• 整体保护盆地的乡村景观和整体格局,成片保护古村落及之间田园环境。

• 调整盆地交通组织。构建以县城为核心、主要村落为节点的网状交通结构。

• 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制约政策。

• 保持村落与自然交融的关系,采取组团方式进行村落组织与发展。

• 以乡促城,组团式发展开展城镇化进程。以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推动县城城镇化水平提高(图8)。


图8

宏村——世界文化遗产

• 全面保护村落空间环境,保持传统民居和周边田园交织的自然环境特征。

• 控制商业的过度发展;控制旅游容量,避免过度的旅游对村落环境的破坏。

• 控制村落建设增量,引导旅游发展向周边村落溢出(图9)。


图9

屏山村

• 保护村落格局和传统空间肌理。保持村落周边田园的农林特色景观。

• 增加地方民俗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增加文化活动与体验。

• 增加旅游住宿等配套服务设施,接纳西递和宏村溢出的旅游发展需求。

• 提升屏山交通转接功能,综合设置公交站点、自行车租赁设施。




注:根据演讲视频整理,未经作者本人审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