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践探索│探索遗产地活化利用新路子——以西递、宏村保护与利用为例

汪朝晖 规划中国 2023-03-26
20151105中法乡村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皖南古村落保护与发展

主办方

•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黄山市人民政府

•法国建筑与遗产之城


承办方

•黄山市城乡规划局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


2015年11月5日•黄山

  本文对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办公室汪朝晖主任在会上所做的题为“浅析合理的活化利用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的报告进行了简要总结,感谢会议承办方提供资源支持!



一、保护与合理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1法律法规


  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就将保护、保存和展示共同提升至国家责任的高度。2008年《关于文化遗产地的阐释与展示宪章》将“利用”定义为:一切有利于增进对文化遗产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的活动。2014年5月“加强世界遗产保护及可持续旅游南南合作国际研讨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对话会”在黄山召开。会后,通过了《黄山宣言》。《宣言》号召,加强国际合作与分享,利用空间技术更好地促进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国家认识


  国家主席习近平就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部门管理


  国家和各级文物主管部门一贯倡导、强调文物合理利用重要性,并提出了四个“一切”原则:一切利用都要以保护为前提;一切利用都要建立在对文物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深入研究、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有利于增加公众对文物的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坚持文化价值优先;一切利用都要以服务公众为目的;一切利用都要尊重科学精神、遵守社会公德。


实践成效


  通过宏村、西递申遗成功15年来保护与发展的实践证明,合理的活化利用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是最大限度地向全人类展示文化遗产的价值,从而得以更好地传播、传承;二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所在地政府和居民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三是推进保护与利用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即:保护—合理利用—更好保护传承。


二、西递、宏村保护与合理的活化利用文化遗产


保护方面的主要措施

1、完善体制机制

2、健全规划制度

3、强化管理约束

4、多方筹集经费

5、严格考核奖惩

6、强化宣传发动

活化利用方面的主要措施

1、全面规划建设大景区

2、推进旅游精品开发

3、探索遗产地活化利用新路子

4、着力延伸旅游产业链

5、深入挖掘民俗文化


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

“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




★2000年11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国家5A级景区

★全国文明村镇

★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全国十佳最具魅力名镇


西递


距黟县城东南6公里,444户1152人。村落始建于公元1047(北宋仁宗年间),为胡姓聚居之地,村内有胡文广刺史牌坊、走马楼、敬爱堂等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建筑155(处)。核心保护区24公顷、建设控制区65公顷、环境协调区300公顷(图1)。


图1


宏村


位于黟县城以北11公里,450户1379人。村落始建于公元1131年(南宋绍兴元年),为汪姓聚居之地,原名弘村,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改名宏村。村中拥有完善的古水系--水圳、月沼、南湖,以及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99(处)。核心保护区28公顷,建设控制区45公顷,环境协调区330公顷(图2)。



图2




保护方面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成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镇村成立相应机构,形成了县、镇、村、企业(民间组织)四级保护管理体制和网络。


二是建立完善制度。编制完善《西递、宏村古村落保护规划》,制定《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等,实施了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及其数据库和监控体系项目建设。


三是强化管理约束。强化严格保护和安全防范。严格执行联合国世界遗产保护公约、《文物法》、《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和《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两村所有的建筑维修都需严格履行申请报批程序。强化安全防范,镇村成立了文物执法机构和专职消防队等,切实加强“八防”。


四是多方筹集经费。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文化遗产及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县政府设立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在景区门票收入中提取20%作为文物保护资金。近10年来,累计筹集5亿多元资金对西递、宏村实施重点保护。


五是严格考核奖惩。建立了严格的文化遗产保护考核奖惩机制,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层层分工、层层定责,实行属地“一把手”负责制和包保责任制,切实做到奖惩有度,提高了保护的实效性。


六是强化宣传发动。通过印发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手册,举办各种会议和活动,加大对村民和游客保护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活化利用方面


1、全面规划建设大景区

编制完成以西递宏村为主体的“黟县徽文化旅游示范区”和“黟西北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启动实施“中法徽州乡村旅游(黟县)示范区”合作项目,加快旅游国际化进程。


以规划为龙头,以建设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为目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文化遗产为资源兴办旅游,带领村民致富的新路子,开创了中国乡村旅游的先河。


以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为支撑的“中国画里乡村”旅游大景区基本建成,成为热度较高的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和徽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


2、推进旅游精品开发

按照保护性开发、建设精品景区的原则,积极缓解古村承载压力,开发适应各种旅游消费群体需求的产品,打造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新业态。


西递投入3亿元,在村落附近新建总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的西递1047商贸街,打造“一个中心、三条街区”,淡化商业氛围,新建景区停车场,将游客中心外移,减轻古村保护压力,淡化古村商业氛围。


宏村投入5亿元,打造“水墨宏村”、“印象宏村”两个新村,外移古村相关服务功能。


腾出古村发展的空间,打造了徽文化深度体验旅游产品,既有效保护了文化遗产,又丰富提升了古村落旅游产品内涵(图3)。

图3


3、着力延伸旅游产业链

立足古村旅游,拓展旅游链条是放大旅游综合效益的方向,紧紧围绕旅游六要素,通过招商引资和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加强遗产地交通、接待、购物等配套设施建设,大力研发生产旅游食品、纪念品、工艺品等各种旅游商品,旅游产业的链条不断拉长,综合效益进一步凸现。


以西递宏村为核心,以其它15个古村为基础,以西北生态旅游区补充的大旅游格局已经形成,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影视旅游、修学旅游、禅修旅游、民宿旅游等个性旅游互相补充,书吧、茶吧、咖啡吧、音乐吧、发呆吧等个性业态相得益彰(图4)。



图4


4、深入挖掘民俗文化

依托西递、宏村物质遗产,成功保护并申报了余香石笛、徽州楹联、徽州祠祭等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借助国际山地车赛和摄影节,加强宣传。依托徽文化元素,开展“胡氏祭祖”、“抛绣球”、“唱方言”及古家具、古农具展示活动,推进“黟县百工”展示,加强宣传“特色民俗”旅游。


挖掘出了文化遗产地的楹联文化、徽派园林、宗族文化、徽雕文化、祠堂文化等文化资源,提升了乡村旅游品位,传承了传统徽州文化(图5)。



图5


5、探索遗产地活化利用新路子


内外结合,并驾齐驱

西递,成立县政府主导的徽黄旅游集团,将西递村纳入管理经营。


宏村,引进北京中坤集团,委托其对宏村进行管理经营。

两种形式,相得益彰,互相补充

按景区门票收入的20%征收文物保护资金,到2014年底,共收取文物保护资金近3亿元,遗产地保护的“造血”功能明显提升。

三、保护与合理的活化利用带来的效益


  通过合理化的分配机制建立,既重视经济效益、又重视社会效益,找到了村民、企业、集体、政府等各方利益平衡点,形成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相互促进的共赢局面,促进了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效益


1、旅游经济快速增长

  2014年全年接待游客1165.9万人次、增长12.3%,旅游总收入88.3亿元,名列安徽省第一。




2、村民收入持续增长

  依托文化遗产资源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村民的收入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西递宏村95%以上村民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旅游发展之中,全民办旅游的态势基本形成,带动了农民持续增收。


  2014年西递、宏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均达到近2万元,与2000年相比,均增加1万多元,其中村民人均纯收入中旅游收入已占90%以上。


3、村集体有钱办事能力提升

  村集体“有钱办事”的能力明显增强,村里公益设施不断修建完善,村里建立了村民医疗、养老、升学以及生活设施等福利补助制度,广大的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村委会在村民自治中的影响力明显增强。




4、文化遗产管理经营机制更加完善

通过委托管理经营的方式,使遗产地的管理和经营更加规范、可控;

通过委托管理经营的方式,使遗产地的管理和经营更加规范、可控;

•通过合理的活化利用,提高了遗产地自我发展和“造血”功能,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保障;

•通过有关规则的制定,政府、集体和村民等各方利益得到妥善照顾;

•村民在发展中得到了较大的收益,极大地提升了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积极性;

•以西递宏村旅游的发展进而带动全县旅游经济的发展,牵动效应日益凸显。



社会效益


1、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一是村民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增强

  西递、宏村是一处开放的遗产地,是一处“活”着的村落、“活”着的文化遗产。加大对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村民从中获得了巨大的获益,村民对遗产地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从而使保护古村落和古建筑成为绝大多数村民的自觉行为,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保护的积极性,真正实现由“要我保护”向“我要保护”的转变。


  二是古村落的完整性和整体风貌得到维护

  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逐步解决了遗产地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有力地配合了政府对遗产的整体保护。制定相关制度做到依法按章进行管理保护,真实地保持了古村历史风貌。


  三是文物本体的完整性得到保护

  通过争取国家文物局的项目资金支持和发展乡村旅游收取文物保护资金以及鼓励社会资金,用于文物本体的修缮保护维护了古村落文物本体的完整性。


2、文化历史价值得到全面展示


  一是通过旅游观光,以徽派村庄规划布局文化得到展示。

  二是徽州区域的民俗文化得到展示。

  三是徽州文化得到有效展示。


3、社会参与保护步入良性循环

  通过保护措施、营销策略和保护利用带来的效益体现带动了遗产地当地村民的广泛和自觉参与遗产地的保护与利用,使遗产地的保护与利用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启示:六个结合


  一是坚持保护为主与合理利用相结合

  二是坚持科学规划与依法推进相结合

  三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四是坚持分类指导与分级负责相结合

  五是坚持尊重民意和宣传引导相结合

  六是坚持保护利用与文旅发展相结合


  虽然我们在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足,我们还要学习借鉴世界和国内在遗产保护活化利用工作上取得的先进经验,以便我们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做的更好。




注:根据演讲视频整理,未经作者本人审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