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为什么必须重建经济学
论坛君
本文是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在天则经济所双周论坛上的发言,张教授在会上谈论了他在新书《经济学原理》中的一些观点,本文可以了解到这本书主要思想和他的写作动机。
以下是演讲内容精编: 我刚出版的《经济学原理》是对主流经济学反思的结果。作者:张维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员联合创始人、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
我为什么要反思经济学?
大致有几个原因:
第一,上世纪30年代有一次非常有名的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可行性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分为两派:一派是米塞斯、哈耶克代表的奥地利学派,另一派是兰格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家。兰格用新古典结构模型来证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可行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在这场论战当中兰格已经把米塞斯和哈耶克打败,之后讨论非常少了。但是,到上世纪90年代整个计划经济崩溃了。 计划经济实验失败之后,该做什么?经济学家仍然用传统的新古典模式在做研究,似乎世界上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人类付出了上亿人生命的代价搞了这场实验,就平平的过去了。这是我反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从这场大讨论当中我们能得到什么?真正证明计划经济可行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是西方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像熊彼特这样的人也成为社会主义者,还有像萨缪尔森也没有讲计划经济不会成功。这是为什么整个1990年左右苏东崩溃的时候,所有人感到惊讶的原因。 第二个促使我反思经济学的就是企业家是市场的灵魂,如果没有企业家,不可能有市场经济。我本人很幸运在80年代,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应该就是企业家的论文,这个比我写价格改革还要早。但是,我们知道主流的经济学里边是没有企业家位置的,主流经济学教科书里面连企业家这三个字基本都找不到。为什么市场经济当中如此重要的一种力量,在所谓的市场理论当中是没有的。 第三个促使我反思的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的理论,它已经成为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依据。发改委干预价格有一套理论:市场要求充分竞争,要求完全信息,而现实中达不到充分竞争、达不到完全信息,所以市场失灵,政府要干预。政府给企业开了多反垄断罚单,当企业要并购的时候,汇源果汁和可口可乐要合并的时候,政府要审查,这个合并就没有进行。他有一个理论,就是市场要竞争就要反垄断,不反垄断的话就会阻碍市场竞争。 如果按照经济学反垄断的概念,或者市场垄断的衡量标准的话,如果中国有三家垄断要反的话,首当其冲的一定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他们的垄断按照经济学的比重要比所有国有企业高得多。这促使我想我们经济学是不是有问题?为什么当我们的经济学结论运用到现实当中以后,我们目的是反垄断,但是实际上是反竞争了。 第四,中国现在仍然有好多经济学家特别主张产业政策,甚至有些外国经济学家也非常羡慕中国政府的产业政策。但是中国的产业政策是失败的,找不到成功的例子。这说明经济学没有理论能使我们认识到产业政策不过是计划经济的变种。 第五,上世纪30年代和2008年的两次大经济危机,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没预测到。如果说有预测到的话,基本也都是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像上世纪30年代米塞斯、哈耶克说危机会到来。2008年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劳尔斯怀特提醒了经济危机的发生。为什么发生危机?结论却是因为自由化,因为太多的放松管制。解决的办法是什么呢?重新反思自由化。经济危机推动反市场运动和加强市场干预的运动,在我看来是完完全全错误的。 为什么坚持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的经济学家可以看出问题,而坚持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反而看不出问题?危机发生之后为什么是坚持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似乎更有发言权?我们再比较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大家认为政府干预太多,是裙带资本主义导致了金融危机,但2008年经济危机得出的结论却完全相反。 最后,传统经济学理论在解释制度变革上是乏力的,有缺陷的。因为主流经济学是利益模型,人的行为是利益推动的,所以改革一定是利益的博弈,既得利益者一定反对改革,支持改革的一定不是既得利益者。现实可能不是这样的,很多改革是既得利益者自身推动的。 这些原因促使我反思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可能出问题了。现在经济学的范式就是新古典经济学,不管有多少人在批评新古典经济学,但是最后走出来的仍然是新古典经济学。包括凯恩斯主义,包括芝加哥学派全是新古典经济学。 传统经济学对假设前提的认知存在错误 新古典经济学有什么问题呢?我们仔细看它的假设,一个假设是资源、偏好、技术都是给定的。第二个假设就是信息是客观的、给定的,并且是完全可以获得的。第三,这个世界没有不确定性。第四,每个人都是同等聪明和同等理性的。 大家知道这些假设都是不现实的,如果你应该研究的问题,你把它排除掉的话,这时候你的假设就会有问题。 如果假定资源、偏好、技术都是给定的,价格就是一个参数,是非人格化的参数,不是一个选择变量。在这个情况下,经济达到一个有效的均衡就是靠价格、非人格的调节来达到。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就是循环经济,没有变化、没有发展,市场只是配置资源的一种手段。 但资源配置绝对不是市场经济的全部,甚至不是主要的。市场经济的真正发展是变化的,不断带来新的技术,新的资源,不断改变人的偏好。我们今天消费的大量东西,比如每人一部手机30年前是没有的,所以绝对不是给定资源的配置,给定技术使得偏好得到满足。如果假设把这些东西排除掉了,就把市场最重要的因素排除掉了。 如果我们假定信息是客观的,是完全的,给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企业家精神,微观经济学基本就是满足意识条件下的最大化求值问题,个求值用计算机可以解决。就是兰格证明社会主义可行性的基本模型,如果你这些假设证明市场是有效的,就可以证明计划经济是有效的,因为它完全是等价的。 市场需要,计划经济也需要,市场能满足,计划也能满足。但是兰格的错误是把经济学家研究市场的假设当做市场经济本身,这也是我们大部分经济学家容易犯的错误,也是批评经济学的人容易犯的错误。所以,原来我写反思经济学的时候用了一个副标题就是我们经常把理论的失灵当作了市场本身的失灵。这个就是反市场的理论,你市场有效的就依赖这些假设,如果没有这些假设,怎么说明市场有效的呢,怎么不需要政府干预呢? 这些假设企业家是完全不需要的,因为企业家是要判断未来,他要创造信息、加工信息,在他没有创造的时候是没有这些信息的。比如传统我们说计算机有了,我们看需要多少计算机,偏好、生产成本计算出来。 但是没有企业家,计算机是没有的,计算机是企业家创造的,是市场过程中企业家靠才能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说有了计算机,我们怎么配置资源生产计算机,让每个需要计算机的人都得到满足都买到计算机。这就是假定这些条件都给定以后,市场完全就是一个均衡的问题,完全忽视了市场就是一个过程,就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特别强调的市场就是一个过程。 企业家就是这个过程的主导力量,他要决定生产,他要收集信息,他要做出判断,而且这些是主观的,不是给定的,你是没有办法完全计算的、完全加总的。我们知道兰格最后一本书是《市场与计算机》,兰格去世之前认为计算机的发展可以在计划经济完全实现。 假定如果只有信息给定完全的情况下市场是有效的,自然推出来信息不完全市场就会失灵。这就是我刚才讲的为什么那些所谓新的经济学,信息不对称理论本质上是新古典的,他是从新古典的模具出来之后,然后导出一些有意思的结论而已。 如果我们认识到企业家精神对未来的判断,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产业政策一定失败,政府认为可以像在计算机那样做,而企业家的精神是不可预测的,政府鼓励这种不可预测的东西,以产业政策名义鼓励创新就是他不懂创新,这些都是与经济学的假设有关。当然,我们知道经济危机的话就更变成市场失灵了,货币政策的作用就来了,而事实上根据奥地利学派观点,恰恰是由于政府货币政策导致更大波动,或者导致经济周期,而不是市场本身。 主流经济学追求的完全竞争根本不理想 接下来我讲一下新古典经济学最核心的蓝图是什么呢?完全竞争。 我们先研究完全竞争,然后再研究垄断,研究不完全竞争,研究寡头等等,全是以它为参照系对照的。为什么垄断形成效率损失?因为垄断情况下边际收益不等于价格,所以企业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做决策,你的边际成本高于边际成本,带来价格提高,带来了死三角那块效率损失。 我们稍微看看完全竞争模型这个标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我们知道市场完全竞争就是一个行业有5000多个企业,每个企业都很小,所以不至于影响价格,就是每个企业生产完全一样的产品,他不仅产品种类一样,质量也一样,你不比别人好,也不比别人差。在这个假设情况下,每个企业都不可能影响价格,所以价格变成一个参数。正因为所有人不能影响价格,这样才出现了一般均衡,就是帕累托最优。
我们讲什么叫竞争?竞争一定是跟别人不一样,你跟人家不一样的产品,或者用不一样方式,你有不同成本,生产不一样质量的东西,而且你还有品牌,你一定是跟别人不一样。即使都一样,你一定跟别人的价格是不一样的,你的价格是不能比较低的。当然,我们经济学把这些全排除掉,把现实中企业家使用的竞争方式,全是垄断的,因为他使得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了,因此带来了效率损失。所以,我说反垄断法就是反竞争,因为经济学不竞争了反而是垄断了,我们谈的竞争是没有任何竞争。
所以我喜欢打一个比方,就是我们经济学家,如果我们说经济学家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意味着什么?我们在台上五个人写的文章都一样,教的课都一样,收的费都一样,这就是完美无缺的竞争。当然这是完全竞争的理想模型,现实中达不到,问题是你喜欢现实达到这样一个制度吗?因为理想的事情是达不到,但是我追求相应的目标,比如我们说共产主义是我们的理想,我们知道我们现在达不到,我们就是初级阶段慢慢走。 但是完全竞争不可能作为一个理想,没有一个社会希望这个社会所有生产者生产同样的东西,然后用同样的生产方式、同样的价格。如果我们真的生活在完全竞争的社会当中,我们不会有任何新的变化,甚至市场消失不存在了,因为每个行业五千多个企业,每个企业干了坏事没人记得你,所以市场就不可能有信任,市场不可能有信任市场本身就没有了。所以完全竞争是经济学的标杆,但是这个标杆丈量出来的东西一定会出问题,这个尺子本身是出问题了,所以你要量高度、量长度、量宽度,最后结果都是有问题的。 经济学不仅仅是研究资源有效配置,它甚至不是主要的 接着我们思考经济学研究什么?亚当斯密是研究经济怎么发展、财富怎么创造,即财富的本质。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均衡、稳定,在数学上做得非常美。但是,这意义不是很大,或者它可能是用封建社会的眼光看待市场经济一样,是完全静态的。 我觉得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合作。市场是什么?市场是人类最好的合作制度,人类从古到今就是跟人合作,但是传统人类合作只是在少数熟人之间合作,不可能是陌生人之间合作,更不可能是全球范围合作。 我们今天的市场是全球范围的合作,我们消费的东西可能来自非常远的地方,我们不知道的地方,我们根本不认识那些生产者,但是我们信得过,我们敢买。这种分工、技术进步、规模经济、企业家精神,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每个市场开发都是企业家精神做出来的,包括信任、组织、制度、法律、社会、规范,都纳入我们研究视野。如果仅仅把经济学界定为研究给定资源有效配置方法的话,这特别窄。市场最重要的是怎么把生产可行性边界不断往外推,而不是在生产可行性给定的情况下怎么选择。所以我认为,首先,如果研究市场理论不能解释企业家,就不能叫市场经济。
第二,三种市场失灵理论——垄断的市场失灵,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全部是错误的。尤其我强调一下信息不对称,这是比较新的,也是史蒂格里茨教授比较自豪的。市场意味着分工,意味着信息不对称,只要有市场就有信息不对称。而市场有一个重要的机制就是剩余机制,它和企业的制度有关,我不断强调要正确理解企业。科斯对企业的理解也有问题,科斯认为企业是市场替代物,我认为企业是市场运作方式。不是因为市场交易成本高才需要企业,而是有了企业以后市场交易费用才能降下来,这点我们要突破。还有一点,包括斯密也反对大企业,但是如果没有大企业,市场也不会有这么大的规模。每个行业有几个企业的时候,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任才能建立起来,交易费用才能降下来,才能有更大范围的交易。 第三,我特别强调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我认为这个理论目前是最好的解释商业周期或者经济波动的理论。当然书中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包括增长模式问题,无论是新古典还是现在所谓的内生增长,都没有企业家的投资重要,其实谁投资比投资重要得多,企业家投资和政府投资是完全不一样的。按照传统理论假设,经济学家毫无用处,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决策。我们经济学的价值就是理解这些理念,这就是我对经济学假设本身提出的问题。
我还想说一句,我采纳了很多奥地利学派的观点,但是我不是说奥地利学派就是能够替代整个经济学。奥地利学派提出的所有挑战,任何自认有生命力的经济学都要回答它。目前很难有一个全新的体系,因为我们至少100多年来新古典经济学家不断耕耘,每个人都陷得很深了,都病入膏肓了,没有三十年、五十年,至少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希望看到有任何一个新的体系能完全替代它。但是,这不等于我们可以无动于衷,不等于计划经济实验彻底失败之后经济学可以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目前我认为从理论的角度来讲,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是有关市场最好的理论,因为它把市场当成企业家不断创造、生产信息、加工信息的过程,而不是均衡状态。如果理解了这个,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就一概不成立了。
延伸阅读:
你应该知道的10个经济学原理
作者:张维迎
经济学理论并不是一些现成的可以用于政策分析的结论。它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智力工具,一种思维技巧,有助于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
——凯恩斯
学习经济学,重要的并不是记住某项具体结论,而是要学会正确思考经济问题的思维方式。究竟怎样才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呢?在我看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归纳为十个方面:
在现实中,人的各种行动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其实现目的的愿望就是行动的动机。因此,行动就是改变现状,而之所以要改变现状就是由于对现状不满,其中必然有对于某种价值的追求。
经济学关注人的行动,不仅要关注人究竟采取了怎样的行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他们为什么采取这样的行动。只有这样,我们对于整个经济现象才能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只有个体,也就是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意识的生命体,才有目的和行动能力。人要行动,就必须思考,需要搜集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做出决策。这些活动只有个体才能完成。
我们常常使用群体、集体、政府、国家等概念,说它们做了某某事,这让我们以为集体似乎也是能行动的。但这种说法只有在隐喻意义上才是对的。事实上,集体本身不可能行动,只有集体里面的人才能行动。一些经济学家在分析问题时,习惯于把集体、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析单位,并把它们想象为没有自身利益诉求、完全大公无私的。如果是这样,很多问题就很难理解,例如为什么政府会有腐败,为什么所谓的集体决策经常没有效率等。而一旦我们摒弃了这种集体主义的分析角度,用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来重新审视这些问题,一切困惑就迎刃而解。
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过,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经济学,那就是“没有免费的午餐”。这里,要为午餐所付的那个“费”,就是机会成本。
我们知道,人类无论是在动物性上还是社会性上,都有很多的欲望。但不幸的是,相对于人们的欲望,在任何时间点上,用来满足欲望的资源却总是稀缺的。比如,我们常说的钱不够花,就是指拥有的钱不足以支撑花费,因此相对于花费而言,我们拥有的钱就是稀缺的。也许有人会说,大富翁们总该不受稀缺的困扰了吧?其实不然。尽管他们并不缺钱,但他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也受稀缺性的约束。
因为稀缺性的存在,人们在行动时就必须有选择,为了得到一样东西就得放弃另一样东西。所谓机会成本,就是你为了达成某项目的所要放弃的最大的价值。举例来说,如果你现在面临两个工作机会,一个是年薪10万元的大学教职,另一个是年薪50万元的投行交易员,那么在不考虑非货币利益的前提下,选择去大学任教的机会成本就是50万元。当然,在现实中情况可能会比较复杂,人们在选择时还必须要考虑很多不能用货币衡量的因素,例如亲情、友情、自由、尊严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机会成本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的判断。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虽然人们在个人决策时比较容易理解“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在考虑公共福利提供等问题时,却很容易忘记这一点。很多人总希望政府能够多建设公共设施,增加公共福利,仿佛这些都无需成本;但事实上,政府为了增加公共福利,就必须通过征税、发行货币以及举借公债等途径获得收入,而无论是哪一种途径,成本最终还是会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减少个人可获得的资源和产品。由于相对于私人,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效率往往更低,因此那些本想获取“免费午餐”的人最终得到的往往是一份更加昂贵的午餐。
所谓“边际”,指的是对现有行动进行的微小调整,这些微小调整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分别被称为“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经济学所要关注的问题,通常不是极端的非此即彼,而是“多一点”还是“少一点”的比较,也就是对“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权衡。
举例来说,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在购置食品和购置衣物上分配收入。一般来说,我们不会只买衣服不吃饭,也不会只吃饭不买衣服,而会考虑是多买些食物而少买些衣服,还是多买些衣服而少买些食品,这样的选择就是边际选择。值得一提的是,“边际”概念的引入破解了经济史上的一个著名难题——水和钻石的悖论。
19世纪的经济学家们曾一直困惑于一个问题:为什么对于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水价值很低,而对人类生存可有可无的钻石则有很高的价值?对于这个问题,古典经济理论并没能给出很好的解释,而从“边际”的概念入手,这个问题则很容易回答。这是因为,物品的价值是由它带给人的边际效用决定的——虽然水很重要,但是由于它很多,因此在边际上多一滴、少一滴对效用的影响不大;而钻石虽然无关紧要,但由于它很稀少,因此在边际上多一颗、少一颗对效用的影响很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钻石的价值要远远高于水。
人们在资源占有上可能有丰寡之别,在个人特质上可能有各自差异。这些差异性的存在,给通过交易改进彼此的收益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举例来说,我手里有一瓶水,并且我认为这瓶水对我而言值1元钱,而你却认为这瓶水对你而言值2元钱。那么,如果我用1.5元把水卖给你,我们双方就都相当于赚了0.5元钱,这场交换活动让我们双方都获益了。当然,交易自由是双方都获益的前提,如果我强买强卖,非要用5元钱把水卖给你,那就是在增加我的收益的同时,减少了你的收益。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概念问题。我们常说,市场经济下是“等价交换”,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如果一件商品对你我的价值都一样,那么交换发生的可能性就很小。只有我们对某件商品的评价存在差异,自由交易才会发生,交易一旦发生,就为双方都创造了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愿交换一般都不会是等价的,而是伴随着价值的创造,也就是财富的创造。
区域贸易、国际贸易,本质上也都是个人之间的交换。同一地区内个人间的自愿交换能促进交易各方福利的增进,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交换就更是如此。那些阻碍贸易自由的政策壁垒,很多都是打着维护“公众利益”“国家利益”的旗号,事实上却剥夺了公众改进福利的机会。
分工是和交易相联系的。如果没有分工,人类的交易就会很少。只有有了精细的分工,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才能更加频繁地开展。
在《国富论》的开篇,亚当·斯密用很大的篇幅说明了分工的重要性。斯密指出,分工有三方面的好处:第一,它有助于手的技巧的完善,提高人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判断力;第二,它节约了在不同工作环节之间转换劳动的时间;第三,它增加了发明新工具的可能性。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好处,人们才得以通过分工合作大幅提升自身的力量,完成仅靠单个人难以完成的事情。
分工是市场规模扩大的结果。如果没有市场就不会有分工,只能自给自足。市场的扩大促进了分工的细化,分工的细化导致了技术进步与创新,进而促进了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使得市场进一步扩大……如此反复,就是经济良性发展的整个过程。
为什么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的扩大。一方面,各项改革措施废除了所谓的“投机倒把”等罪名,为国内贸易扫除了障碍;另一方面,对外开放则开启了巨大的国际市场,这两方面都让市场规模急剧扩大了。随着市场的扩大,良性循环就启动了,“中国奇迹”产生的奥秘就在于此。
人的行动既有动机,也有结果,而结果和动机之间往往存在着不一致。那么,当我们评价人的行动时,应该更看重动机,还是更看重结果呢?在经济学家看来,应该更看重结果。
在现实中,人们常常以某项行为的出发点来判断某项行动的好坏;但经济学家却认为,即使一项行动的出发点是利己的,只要它的结果是利人的,那么这项行动就符合市场道德,值得肯定。亚当·斯密曾在《国富论》中论述道:“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于屠户、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的自利的打算。”这里,屠夫、酿酒师和烙面师虽然有着利己之心,但客观上做出了利人之行,因此是值得赞许的。
相比之下,那些利人的动机导致的损人后果倒是十分值得重视。例如,政府希望实现充分就业,让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有工作可干,这个目标当然是善意的。但是,如果政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规定所有企业一旦雇用职员就不能解雇,那么企业雇用员工时就会更加慎重,反而让更多的人难以找到工作。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曾说过:“通往地狱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铺就的。”这一忠告我们应时刻谨记。
让“利己之心”产生“利人之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由竞争。
如果没有自由竞争,那么“利己之心”就只能导致“利己之行”。中国农村有句老话,叫“匠人要发,房子快塌”,意思是工匠要发财,就必须把房子的质量盖得差一点。只有房子一盖起就塌,才能不断有生意。但这个发财“秘诀”只可能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才有用。如果有竞争,为了争夺生意,工匠们必须提高建筑质量,让消费者满意,那些盖房质量差的工匠就不会有生意。
当然,自由竞争的前提是自由和平等,弄虚作假、强买强卖都不能算作自由竞争。
尽管自由竞争是好事,但在现实中却频频遭受非难。经济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说过:“‘竞争’这个名词背负恶名,而且还包含某种利己心和对他人的福利漠不关心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它颠覆了传统社会的模式。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和熟人生活在一起,所有的生意、交往只有在熟人之间才能发生,这看起来很有人情味。而自由竞争让人们对于邻居和陌生人差不多一视同仁,这似乎大大冲淡了社会的人情味,因而会招致一些人的厌恶。对此,我们必须看到传统社会的所谓“人情”,其实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的,超出这个圈子时,人们往往相互敌视。恰恰是自由竞争改变了这一切,让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这点上看,自由竞争本身对于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待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制度是一种游戏规则、一种激励机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选择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在长期的历史中,宗教和传统道德哲学多以改变人性为目的,但在经济学家看来,作为人类,我们的人性是很难改变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制度来改变人的行为。
例如,在人民公社时代,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很低,种植的农作物经常歉收。而在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但粮食产量却大幅度增加。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在于制度变了,而不是人性变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新制度给人们提供了新的激励,使被人民公社制长期束缚的生产力充分释放了出来。
有一些人说,经济学家只重制度,而不重人性。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事实上,人性和制度是相互影响的。在制度不健全的国度,往往也伴随着各类腐败的盛行;而在制度健全的国度,腐败就相对较少。这说明,有些看上去是人性的问题,其实归根到底是制度的问题。
那么最重要的制度是什么?就是产权制度和个人自由。只有个人财产得到有效保护,人们才有积极性创造财富,才有技术创新;而只有在个人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人们才会将个人的善变成社会的善。一个制度如果缺少了这两项要素,就不能算是好制度。
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但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受许多非行动者控制的因素的影响,其中许多因素是我们不了解的,其关系的复杂性是我们没有办法完全理解的。这就是世界的不确定性。
世界的不确定性创造了我们对企业家精神的需求。企业家就是那些最善于对未来做出判断并愿意为此冒险的人。如果没有不确定性,每个人都有决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决策就只是一个计算程序,就没有企业家的用武之地。但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如何判断未来,如何收集和加工信息,就成为人们做决策的首要任务。正是由于那些最善于判断未来并愿意承担风险的企业家发现了没有满足的市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新产品和新技术,过去两百多年的经济进步才成为可能。这一点对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和经济增长的奥秘尤为重要。
选自张维迎《经济学原理》,理想国2015年10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