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玩丨你一定玩过但不一定听过的“掏窑窑”!

2017-07-17 郝妙海 小店通


开头的话

郝妙海先生也是我们老南郊人,出生在“华北明珠”的晋阳湖畔。工作经历丰富,而对本土文化民俗一直有所研究,多有所作,蒙其不弃,选了一些旧时歌谣,与小伙伴们一起鉴赏——

掏窑窑,饿杀腰!


      那日得闲,翻看王文宝先生著的《中国民间游戏》。“七巧板”“九连环”……一个个古老而熟悉的名字从眼前闪过,不由的引起一连串的遐想和回忆。  



    “七巧板”,小时玩过,但印象不深。“九连环”,却是不仅玩过,而旦自己动手做过,故记忆尤深。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村办造纸厂上班。一天,一个插队知青上班时带了一件玩具,九个小环,环环相扣,套在1根弯成U形状的铁条上,来回翻动,弄对了,便可解套。班上的工人看着新奇,试着有趣,纷纷把玩。机修上的一个姓吴的师傅心灵手巧,照着样子用8号铅丝作了一个,众人纷纷效仿。一时间,好多工人人手一件,很是火了那么一阵子。     

  


       看到这书中或熟悉,或陌生的介绍,我忽然想起幼时同样玩得津津有味的一个益智游戏,那就是“掏窑窑”。“掏窑窑”,有些地方叫“掏窍窍”,“翻交交”,而比较正式点的叫法,应是“翻绳”,或叫“挑绳”。它的导具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一截红头绳,一截苎麻线,一截随便什么细绳绳,只要有二三尺长,把两个头挽个结,成一个绳套,即可开耍。玩掏窑窑,一搬是两人,男女老幼均可。将绳套按一定规矩套在双手的手指或手腕上,撑开,另一个人瞅准样式,同样用双手或翻、或挑、或穿、或勾,将绳套转换到自己的双手上,同样撑开,成另一种样式。既动手,又动脑,花样百出,千变万幻。而且每一种手法都有一名称:如“牛槽”、“鳖盖”、“莲花”、“鼓架”等等。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在村内上小学。每到课间,便会有某一个同学从兜里掏一个绳套出来,招呼一个伴,便玩了起来。而围在一旁的同学,有的凑趣,指指点点:这么翻,那么翻。有的则起哄,高声呼叫:“掏窑窑,饿杀腰!”“掏窑窑,饿杀腰!”自己当年既掏过窑窑,也呼叫过,但当时并不觉得这句童谣有什么意思。今天回味,也不大理解“掏窑窑”和“饿杀腰”之间怎么会扯到一起。或许是说这一游戏既简单又有趣,穷的揭不开锅了,饿着肚子找乐也要玩?或许是说这一游戏太有趣了,玩着玩着就着了迷,连吃饭都忘了,饿着肚子都不忍停手?或许,就是什么意思也没有,孩子们觉着上口,瞎起哄而已。       


      

      当我想到掏窑窑这个游戏后,于晚饭后找了条红线绳,挽了个绳套,本想着教两个小孙孙一手。不料两个孩子听我一说,拿了绳子便自顾自玩了起来。儿媳妇洗完碗后,也加入了进去,三个人玩得不亦乐乎,我却看的目瞪口呆。因为他们玩的远比我当年熟练且花样多。一问,一个孩子说“学校学的!”,一个孩子说“奶奶教的!”我这个当爷爷的,竟全然不知,真是惭愧。     


    “掏窑窑”这一古老的游戏,最起码在我们家又传承了五十年了。民间游戏的魅力,真不能小瞧。



(本文配图源于网络)




历史名吃糁汤登陆小店 早餐特价

点击了解详情


推荐阅读

这些年的小店通:在这里读懂太原南!

我们听丨拉大锯、扯小锯,姥姥门前唱大戏

我们说丨“怼”上甚也知道,就是对不上号


↙↙买正品普洱茶点「原文」进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