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结构·人物丨哈工大院张小冬:每一位“卷”赢者,都需要不断地自我超越

张小冬 建筑结构 2022-07-11


导读

当下建筑行业市场变幻莫测,与其踌躇不定,不如立足当下。为此,《建筑结构》杂志社邀请部分结构专家,谈一谈当下做的项目或遇到的挑战,聊一聊关注的那些人或事,说一说自己的周边或远方等等,报道当代结构工程师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愿为迷茫犹疑中的您带去亮光,为砥砺前行中的您加油鼓劲。


本期受访嘉宾
张小冬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


每一位“卷”赢者,都需要不断地自我超越

Q1:这几年都在忙什么?
作为院总工程师,参与行业内的各种交流和工程方案论证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工作比重。不过,近几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种会议的组织方式从线下转向线上,没有了物理空间转换的时间限制和差旅舟车劳顿的体能消耗,可以参与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未减反增,给困顿时期带来了些许安慰。不需要“转战”各地参加会议,将精力更充分地投入在专业上,对院内重大结构方案进行论证、把关和定案,是我这几年工作的主要内容。全情、全程地参与、推动工程技术创新,于我而言,不仅仅出于对专业的热爱和执着,更是责任使然。
学术报告现场
2018年8月在哈尔滨举办的大跨度空间结构技术交流会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高等院校勘察设计分会年会做题为《大跨度张弦结构在冬季运动场馆中的应用与创新》学术报告。

每个重大工程项目的建成,都是创作团队集体智慧的凝结和彰显,更是复杂社会资源和特定社会功能的汇集和承载。我们在前端的工程设计阶段,应该对项目全周期的要素进行综合考虑,沉浸于对艺术与技术的融汇巧思和大胆探索的同时,要适当从中抽离出来,放眼后续的项目建设及使用,而非一味追求塑造形式奇观的技术“创新”,加剧对社会资源的非理性消耗。
疫情冲击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更凸显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我们常用的一些工业产品,比如手机的设计,每一次的技术升级虽在细微之处,但正是在不断追求更高更强的目标驱动下,周期性地实现一次次令人耳目一新的产品迭代和技术突破,为使用者带来更多便利。
如今时代,建筑工程作为工业产品的一种,建设和更新周期都在缩短,对于技术的依赖也更强。作为技术方案的谋划者,我希望带动团队,改变惯性化的工作模式,注重以微小跬步的技术细节优化,积累达至千里的技术突破,实现工程项目的整体品质跃迁。哈工大设计院作为学校大土木学科建设平台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团队持续深化对技术成果的梳理和总结,不仅获得工程和科研方面的各类奖项、技术专利,更成为教学课程的实践示范。
我从1984年大学毕业留校在设计院工作至今,三十八年仿佛白驹过隙,我为自己挚爱的事业一直在努力,见证了哈工大设计院的发展和壮大,心底深处也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我在2020年底退休后离开行政岗位,现仍续聘为院总工程师一职,专注于团队技术实力提升方面的工作。近年来设计院人员规模不断增加,同时也面临技术骨干南迁流失的境况,作为总工程师,技术人员能力的提升、人才梯队持久的合理建构,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唯有技艺薪火相传,弦歌方能隽永不辍。
▲院内技术讲座
所以近几年在重大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我尽可能多关注年轻设计师的成长,为他们提供多一些的学习机会和平台,希望他们从中获得团队的归属感和职业的荣誉感。虽然要投入更多精力,但也常常从与他们的交流中获得很多启发和惊喜。近年来,团队基于“以结构设计成就建筑之美,以融合理念铸就建筑之魂”的理念共识完成的项目陆续建成,收获了很好的社会反馈和行业评价。
▲2019年夏天在北京参观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时团队留影

Q2最近在做什么项目?
1、上海“星海汇”项目
项目建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星空之境公园内,与上海天文馆遥相呼应。建筑方案以“星空之环”为创作理念,以圆环为基本构型,经分层、拉伸、错动后,置入“虫洞”概念的建筑中庭,形成立面表现丰富、空间造型复杂的建筑形体。本项目建筑规模庞大、功能齐全,致力于打造“酒店+潜水+乐教+运动”闭环生态模式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是临港新片区打造的城市新名片。
▲上海“星海汇”设计效果图©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星海汇”各层建筑轮廓及跨度示意©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结构设计的主要挑战体现为:建筑造型复杂,结构不规则;各楼层间的重叠区域少,竖向构件布置困难;大跨度、长悬挑结构,径向偏心大;中庭及深潜池设计难度大。针对上述问题,主体结构采用钢结构巨型框架桁架体系,中庭采用伞状桁架支承的单层网壳体系,综合协同建筑空间形态、设备功能需求等各方面因素,实现了建筑结构一体化的设计目标。目前项目已开工建设,相信建成后一定会为临港“城市会客厅”注入更多内涵。
▲上海“星海汇”主体巨型框架桁架结构体系示意©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星海汇”中庭结构体系示意©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星海汇”巨型框架桁架布置示意©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星海汇”关键节点的应力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 郑州大剧院、郑州博物馆新馆、郑州市民活动中心项目

位于郑州中央文化区的郑州大剧院、郑州博物馆新馆、郑州市民活动中心这三座的重要地标建筑,是团队近年来践行建筑结构一体化设计理念的心血力作,也是“结构成就建筑之美”这一理念的生动呈现。
其中郑州大剧院以“黄河帆影,艺术之舟”为设计理念,描绘一艘传递文明的古舟巨舰,航行于黄禾之上,经天亘地,扬帆破浪,如同凝固一幕气吞山河的歌剧,以一种气势磅礴的精神象征,独具中原底蕴的建筑形象彰显郑州的文化轴心地位。整个建筑体量由七片迎风展开的巨舰船帆围合而成,坐落在4.5米高的坚实花岗岩基座之上,蕴含气贯长虹之势
其建筑形式独特,结构形式复杂,通过建筑外侧斜向交叉钢管柱支承屋顶平板网架,并利用下部三个混凝土单塔结构为网架支座,将围护结构与主体结构有机结合,组成了一种新型的特殊混合结构体系,有效传递地震作用、风荷载,并大大减小屋盖网架结构跨度,节约工程造价,很好地实现了建筑造型。
项目落成后不仅因承载了丰富的城市文化活动功能而广受赞誉,更先后获得中国建筑钢结构金奖、河南省工程建设优质结构奖等行业殊荣,其中郑州大剧院也于近期入围2022年度美国Architizer A+奖。
▲郑州中央文化区鸟瞰©时差影像
▲郑州大剧院©韦树祥
▲郑州大剧院结构模型©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郑州大剧院施工过程1
▲郑州大剧院施工过程2
▲郑州博物馆新馆©时差影像
▲郑州博物馆新馆结构模型©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郑州博物馆新馆施工过程
▲郑州市民活动中心©时差影像
▲郑州市民活动中心结构模型©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郑州市民活动中心施工过程1
▲郑州市民活动中心施工过程2

Q3:最近有哪些思考?
新冠疫情加剧经济下行压力,对建筑行业也产生很大影响,最直观的显现就是项目签约数据同比下降,行业内竞争也渐趋白热化。前段时间,为竞标西南地区一个国际竞赛的4个项目,共有335家设计机构报名参赛,贡献349份设计提案,首轮资格预审从中评选出20个入围团队及8个备选团队,被称为2022开年以来最“卷”的建筑竞赛。
大多时候,“卷”好像表达的都是一种不那么积极又疲累的状态,但是在良性的竞争环境之下,“卷”也有助于激发更多的潜力和崭新的可能,就好比人类极限一再被刷新的奥运赛场,每一位“卷”赢者,都需要不断地自我超越。所以如果感受到“卷”,可能意味着自身还有提升的空间,或者,通过创造新的价值来拓展竞争空间。
所以面对越来越“卷”的从业环境,我会思考自己未来还能做什么?现在应该做什么?如果全国城乡建筑的新建工程势必减少,伴随着城乡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安全、品质等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近四十年来兴建的大量建筑都需要实施更新、改造、加固等提质建设,建筑行业也将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我希望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在人工智能建造、建筑健康监测、韧性城市建设等方面多做一些努力。
▲工地留影

Q4:最近一次(出国/出省)旅游去哪儿了?
因为平时工作比较忙碌又经常出差,所以假期我很少会选择外出旅游,大多是放慢节奏,在家闲情放松,有时读书画画,外出也基本上都是探亲访友。最近一次出省是2019年“十一”假期去台湾看望朋友,在台北、台南地区逗留了几天。真正到了海峡对岸的城市,感觉既熟悉又陌生,虽然只浅浅体验了两岸不同的地域文化,但书同文、语同音、食同味,我在骨子里始终认同两岸同根,对当地人怀有亲人般的感情。希望两岸早日统一,亲朋好友能更方便地往返两地多多相聚。
▲台北故宫
▲台北101大厦
▲台湾风貌

Q5:若不做结构师,您的理想职业是什么?

结构设计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热爱的专业,我从这个职业中收获了太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也积淀了对专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以从来也没想过换一个职业不过借这个机会畅想一下的话,我想从事与艺术相关的职业。
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结构设计师给人的印象,估计大多数的回答会是理性、严谨,甚至刻板这一类词汇,与艺术不太沾边。但是在我心中,结构设计是技术与美学的融合,仅仅关注技术,设计最终的呈现将会缺少生命力。艺术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对美的追求会让人从日常之中找到诗意。
我平时喜欢读一些美学方面的书,静下来的时候大部分时间也都用来发展绘画的爱好。我浏览艺术网站的时候会将自己喜欢的画作收藏在手机里,闲暇时选一幅进行临摹,基本上也不太追求画面的“复刻”,而更着力意境的再现。我很享受心无旁骛沉浸其中,一次次与“心手合一”偶遇的喜悦。所以于我而言,如果从事与艺术相关的职业,应是乐事一件。
▲绘画中的我
▲作者临摹的画作

作者简介

张小冬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


黑龙江省工程设计大师

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当代中国杰出工程师

《建筑结构》编委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结构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建筑学会结构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钢结构协会设计分会常务理事


1984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迄今主持完成各类建筑工程结构设计80余项,获得国家及省级工程奖10余项,在大跨度钢结构、组合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领域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坚实的科学研究基础,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黑龙江省长特别奖1项,拥有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项,主编行业及地方技术规程、标准8部,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的工程项目包括哈尔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大连市体育中心体育场、体育馆、网球场,第十三届冬运会乌鲁木齐冰上运动中心,黑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郑州大剧院,郑州博物馆,郑州市民活动中心,内蒙古自然历史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2022年冬奥会崇礼冰雪小镇会展中心等。
图片来源 | 除特殊注明外,均由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 :吴定燕


欢迎自荐或引荐结构工程师

参与《建筑结构》人物访谈栏目

有意者可联系13426015280(同微信)


推荐阅读

建筑结构丨4元每平方米的设计费,意味着什么?

建筑结构丨王锁军:就长沙自建房倒塌事故中鉴定报告的思考与建议

建筑结构丨为计算这承载力,结构师已被仨规范整秃了

建筑结构·人物丨华东院包联进:身在井隅,心向璀璨

建筑结构·人物丨四川省院赵仕兴:择一事,专一业,终一生

建筑结构丨王立军大师现场调研!6·1芦山地震考察记

重要通知

【6月21日直播】地震预警及人员搜救技术(工力所李山有&戴君武,同济大学周颖)
盲测竞赛及会议报名9月16-18日 西安:第十一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增刊投稿】2022年下半年增刊投稿启动(有刊号,可知网等检索)【参编邀请】CECS三本技术规程参编

在线教育






"阅读原文"免费注册结构·云学堂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