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2016 BIM助力设计施工一体化”高峰论坛在上海成功举行
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筑技艺》杂志社联合主办,《建筑技艺》、《建筑结构》、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上海市建设交通行业青年BIM发展联盟、上海市建筑学会BIM专业委员会协办的“跨越鸿沟、联通你我、BIM助力、无缝对接——2016 BIM助力设计施工一体化”高峰论坛于6月17日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报告厅成功举行。3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设计师、地产商、运营管理者、高校师生参加了会议。
在去年首届论坛成功举办的基础上,本次会议聚焦BIM的设计与施工一体化,邀请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业主、设计院所、施工企业的十余位专家,探讨全产业链的BIM应用。
黄 强
中国BIM发展联盟理事长
黄强理事长做了题为《IFC-BIM与P-BIM(BIM落地技术路线解析与思考)》的主题报告。报告指出在目前“BIM大潮”中,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应该是“BIM软件”的主人而不是仆人,不应该为了适应“BIM软件”而改变,而是应该改善BIM工具去适应合理的组织、管理流程和行为;BIM应用重点应该从“孤独的BIM”转入“社会性BIM”;BIM的视角应该回归“BI”(Building Information)而不是“BM”(Building Model)。
BIM的难点和发挥其价值首先要解决的是软件间数据互用(Interoperability),致力于这方面工作的机构有IAI(International Alliance Interoperability)、National Institute of BUILDING SCIENCE、中国BIM发展联盟等。报告首次提出了HIM(Huang’ Interoperability Matrix),明确表达了IFC-BIM和P-BIM数据交换方式,并分析了两种BIM实施方式的利弊,HIM简单明了地给出了BIM落地顶层设计。
另外介绍了韩国在政府、高校、企业共同推动BIM在建筑行业的发展成果,并详细介绍利用Kbim协作平台实现项目创建、项目共享、族库共享、结构计算、概预算等方面的应用。
BIM价值实现的理想条件是,项目所有参与者能够为项目信息集成协同和设计施工运维一体化而行动一致,一致性的基础是在整体项目交付(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IPD)的契约模式中,项目所有参与者是共赢的伙伴关系。BIM的工具价值在于使实体建筑开始前的虚拟建造(Virtual Building,VB)成为可能,要求设计方、承包商和供应商在设计可施工性、施工精细化、预制模块化方面效率同步提升,从设计到施工到运维的BIM演进,最终成为与建筑物业对应的数字资产。
在中国现行建筑管理体制下,设计施工之间的信息鸿沟成为制约BIM价值发挥的瓶颈因素,BIM技术应用有利于通过设计施工一体化提升建筑的品质和工期。
他认为对于现阶段的建筑行业,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行业需求,都应该要求总包施工单位在招投标的合同中涵盖BIM技术服务支持,以便让BIM在一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发挥真正的用处,而且这也必将成为一个趋势。但事实上,真正推动BIM技术应用的主要还是业主方。BIM不论是从施工图设计、出图还是与工地的配合等对于施工单位都还处于全新的认识阶段,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找出适合自己的道路。
随着数字化设计与建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兴数字木构工艺的创新与提升,现代木结构产业升级已经寻找到重要的支撑。数字木构以数字化结构性能找形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机器人的精确高效的加工能力,使复杂木构件的大批量定制生产成为可能。江苏省园艺博览会现代木结构主题馆项目将结构找形与机器人建造技术相结合,同时通过结构性能优化以及参数化几何优化技术,实现了从设计到预制,以及现场监测与快速营造的全新一体化数字建造工艺。苏州木结构主题馆是机器人木构产业化的一次成功尝试。
本次BIM教学的意义在于以BIM为工具实现各专业学生间的协同合作,融入实际工程问题,在高校教育阶段引导数据共享的意识和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为用人单位提供具有一定的BIM技术能力和协作能力的人才。
依托研发的整体解决方案,BIM技术开始在中国院内部大面积推广复制,目标在2020年实现70%的项目全专业使用BIM技术,100%的设计人员熟悉、理解、使用BIM设计工具。现在中国院这套解决方案不仅在院内的多个项目中应用,也开始在同业企业试点应用,大家共同经历从壹到拾的过程。
从零到壹的探索过程10年,从壹到拾复制滚动发展过程5年,行业BIM技术全面落地的从拾到壹佰发展也不会慢。
模型和图纸是统一体,开创了新的招标模式,招标文件从图纸变成了模型,模型和图纸集成,要求总包完全按照BIM模型相关信息进行报价和施工,业主按照模型来验收,这就要求BIM模型将表达所有的设计细部,并添加完整的设计及施工可能需要的所有信息,通过模型验收也对总包提出了较高要求,初衷在于避免施工过程中的索赔及工期延误等现象,这种BIM模型的深度应用将会改变目前的建设模式,是一种理想化的全新的工作思路。
同时,他结合中建八局近年来BIM技术实施的经验,从生产、技术、质量、安全等多业务协同管控的角度,对BIM技术在项目管理中的潜在价值进行了剖析。认为BIM技术在助推企业科技创新、降本增效、助力项目精益化管理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这些问题制约着施工阶段的BIM应用,但是,随着探索的深入,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也慢慢浮出水面:建立第三方主导的项目级BIM实施策略可以消除部分数据交互的问题;按专业培训BIM技能可以降低BIM实践的成本;建立私有云可以提升数据交互效率和安全性;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更能为全行业做出贡献。
平台突破了传统二维运维方式,以全新的三维界面,将运维阶段采集的动态数据与BIM模型在策划、设计、施工阶段产生的静态数据有机结合,在中央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
基于云服务构架,平台集成了楼控、照明、空调、监控、电梯、安防等设备系统,实现了设备管理、空间管理、资产管理、移动管理等运维功能,为智能建筑向智慧建筑的飞跃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通过前期的多方调研,结合上海中心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自主开发了BIM运维平台,通过BIM本身将虚拟的上海中心和实体的上海中心形成有效的对接,为操作和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更加有效的平台。在此平台上相继开发出了安全管理、空间管理、应急管理、设施设备维护管理、资产管理以及移动端等功能模块。同时结合大厦自身的IBMS以及物业管理软件,根据制定的总体技术框架,将三者数据打通,形成了上海中心大厦独有的物业信息化管理体系。
从2015年开始,我们开始每年举办BIM高峰论坛,以期搭建线下的行业高端交流学术平台,望大家持续关注!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建筑技艺》微信历史信息检索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查看“建筑技艺微信历史信息总目录”,并可进行关键词搜索。
微信公众号新增加“置顶”功能,如果你喜欢《建筑技艺》微信,欢迎置顶,方便阅读。
=====================
关于《建筑技艺》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28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3,307926062@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迎订阅2016年《建筑技艺》杂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77。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微信订阅
2016全年《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示
《建筑技艺》最新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