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导读】自然与感知的拟合——《建筑技艺》2021年12期

36万粉丝点击关注 AT建筑技艺 2022-12-12

【编者按】北京2022年冬奥会即将开幕,一座座居于城市、隐于山林的奥运场馆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当真正身处其中,那不仅仅是一座奥运建筑,也是建筑师对复杂工艺与生态山林的科学操作,更是建筑师对人工与自然的理想建构。基于此,本期“AT建筑”选择了位于延庆赛区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邀请建筑师李兴钢及其团队带领我们一起探寻其中“自然与感知的拟合”。
如果说,在“鸟巢”巨大的钢结构屋顶行走,屋面如山,城市如海市蜃楼一般,这是一种人工对“城市自然”的巧妙介入;那么,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随赛道蜿蜒的屋顶步道漫游,近处木瓦屋面连绵,远处无尽山水环绕,就是人工与“真实自然”的交融互成。当然,建筑对自然或胜景的关注,远不止于传统人文的环境美学,还增加了科学的调控与精确的拟合。这种科学性与拟合,体现在因雪车雪橇运动而决定的南坡选址、单向敞开、地形气候保护系统;也体现在贴合运动员尺度的曲面赛道,赛道精确工艺下的高强混凝土手工喷射;还体现在复杂地形室外场地与建筑的BIM融合设计,单边悬挑胶合木梁的CNC精确加工;更有13m悬挑木梁与混凝土配重自然形成的屋顶步道,与朴素的木瓦屋面一起,向人、自然舒展延伸。

正如建筑师李兴钢提出的“胜景几何”——一种对当代建筑学进行修正的可能性,一种将“自然”纳入建筑本体要素之中的新建筑及空间营造范式,面向现实和未来,面向人类及其普适的人性和生命理想。建筑师的人工造物或情境营造,大抵就是一种无限接近理想空间亦或诗意生活的乌托邦之梦吧!


——吴春花《建筑技艺》执行主编





目 次



AT 建筑

道-馆-景-境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设计的四个层次

/ 李兴钢 刘紫骐

山林场馆 , 生态冬奥

——品谈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AT 对谈

自然与感知的拟合

/ 李兴钢 金秋野


AT 作品

“崇台”

——冬奥太子城展馆

/ 李兴钢  袁智敏

安仁大匠之门文化中心

/ 李兴钢  刘振  陈译民  郭文嘉


设计研究
太阳能烟囱加强建筑中庭空间热压通风的设计方法研

/ 李麟学  张琪  彼得·特鲁默  周凯锋

多目标舒适导向的既有工业建筑改造方法研究

/ 李麟学  王驰迪  徐姝蕾  乔灵


图解技艺

因少而多

——密斯建筑中的T型钢与角钢

/ 李俊男  刘子洋  张翼


城事
离散之间

——人人馆设计札记

/ 秦曙 




  

AT 建筑
 

项目推荐人:曾群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 集团 ) 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建筑师。


建筑的迷人之处在于其复杂性。

北京2022年冬奥会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是一个足够“复杂”的项目,其中包含了多重语义的阐释,覆盖了建筑学所能及的多个概念。它既承载着国家级建设的诉求,又是一个独特地貌特色的建筑;既是建筑又是景观,甚至是构筑物;既有文化层面的表达,又有关乎人体速度和极限等性能和尺寸上的精确操作。所有这些因素累叠构成的复杂性,使建筑呈现出一种无比生动的状态。

主持建筑师李兴钢采用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功能组织方式、建构策略,配合完善的数字化性能模拟来表达设计。但这种“技艺”并未刻意表达成为主角,而是恰如其分地融合在建筑的“胜景”呈现中,成为建筑高度丰富性的注脚之一。

帕特里克·舒马赫(Patrik Schumacher)在一次采访中谈到,希望中国优秀建筑师不要回避大规模的建筑设计,而仅热衷于小规模的项目。在我看来,“大”是建筑蕴含信息的多义和复杂,而建筑的最迷人之处在于其复杂性。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正是这样一个具有高度丰富涵义的设计作品。

 

道-馆-景-境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设计的四个层次

李兴钢¹  刘紫骐²
1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主持人
2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李兴钢建筑工作室建筑师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结合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工程建设背景,从选坡铺道、顺道建馆、登馆观景、揽景入境四个层面,逐步分析环境、场地、工艺、技术、建筑、景观、情境在设计思考中的内在关联和递进关系,引申出对体育与生态共生、人工与自然互成境界的营造及人们在其中运动、竞技和行望、观游的情境体验。


山林场馆 , 生态冬奥

——品谈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是目前中国唯一一条雪车雪橇赛道。作为国家级形象工程,设计因势利导、贴合自然,使建筑功能与地形生态完美结合,解决了异形复杂赛道、分散布置场馆及复杂山体场地等诸多难题,最终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建设成为一个高水平的竞赛场馆。




AT 对谈


自然与感知的拟合

李兴钢¹  金秋野²
1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主持人
2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是一个发端于环境、地形、体育工艺、人的科学设计,也是回应自然、几何、感知、风景的拟合设计。这恰好与《园冶》所反映的中国传统空间建造的基本态度和思维逻辑相契合,从相地开始,立基、屋宇、装折、栏杆、墙垣……金秋野和李兴钢的深度对话带我们反思,现代建筑中或者说现代世界中进行建造的时候,一种基本态度和哲学的“园林性”,或许走向一种新的建筑学。



 
AT 作品


“崇台”
——冬奥太子城展馆
李兴钢¹  袁智敏²
1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主持人
2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李兴钢建筑工作室建筑师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从项目背景、概念策略、设计操作和材料建构四个层面,简要介绍冬奥太子城展馆项目,在见证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建设历程和太子城遗址发掘始末的基础上,被设计为赛时满足冬奥功能需求,赛后可内观展览、外览实景的山地景观建筑。



安仁大匠之门文化中心
李兴钢¹ 刘振² 陈译民³ 郭文嘉³
1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主持人
2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李兴钢建筑工作室项目主管、高级建筑师 
3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李兴钢建筑工作室建筑师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设计研究

太阳能烟囱加强建筑中庭空间热压通风的设计方法研究
李麟学¹  张琪²  彼得·特鲁默³  周凯锋⁴

1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L+ 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2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3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4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太阳能烟囱利用太阳能强化烟囱效应,加热空气以加强空间内自然通风。在研究太阳能烟囱基本原理、形式构成的基础上,探究其在建筑中庭空间中的具体运用,并以上海崇明体育训练基地1号楼为例,选取季节气候、烟囱高度、开窗方式三个变量进行模拟优化设计,验证其应用价值,进而形成系统性的设计方法。



多目标舒适导向的既有工业建筑改造方法研究
李麟学¹ 王驰迪² 徐姝蕾² 乔灵²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L+ 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2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以上海电站辅机厂为实际案例,在多目标舒适研究的新挑战、新工具、新方法下,从建筑保护和实践可行性方面开展实验模拟、教学研讨、设计研究,探索舒适评价指标与舒适空间分布的新思考路径与联动设计方法。





  
 图解技艺

因少而多
——密斯建筑中的 T 型钢与角钢
李俊男¹ 刘子洋¹  张翼²

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信息模型(BIM)研究室建筑师

2 广州同尘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密斯·凡·德·罗看似理性的建筑背后竟隐藏了大量的建构细节。他一边把元素脱开,极力寻求建筑表现的“少”,一边在脱开的位置用更“多”的构造来协调各方。T型钢和角钢正是其中的重要构件,但作为“more”本身,它们也被隐藏起来,以成就建筑形式的“less”。


 


  
 城事

离散之间
——人人馆设计札记
秦曙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副主任设计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通过对人人馆(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设计历程的回溯,阐述了寻求现代钢木结构同东方文化语境相呼应所形成的离散组织功能空间与建构体系的设计理念,以及在这一设计理念导引下塑造出的互动交融的空间体验。项目的最终投入使用打破了展示类建筑封闭盒体的固有定式。



本期责任编辑:刘晓茜



点击上方↑杂志封面或文末阅读原文

购买本期杂志

-END-

36万粉丝点击关注↓

感谢看到最后,
喜欢的话,点击文末右下角【在看、点赞、分享】

您的支持对我们很重要!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精彩课程回放  /


_


_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