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建筑师说技艺】空间再生——“云海吾乡”文化中心变“形”记
引用本文:栾奕牧,李松松. 空间再生——“云海吾乡”文化中心变“形”记[J]. 建筑技艺,2023,29(11):84-87.
▲鸟瞰 ©山水比德
空间再生
——“云海吾乡”文化中心变“形”记文 / 栾奕牧、李松松
NO.1
项目缘起
海南生态软件园(以下简称“园区”)地处海南岛北部,园区在15年前提出“东方气质、国际标准、时代精神、海南特色”的规划愿景,在城市景观、基础设施,和各类型公共、住宅建筑中进行了丰富的实践。
“云海吾乡”文化中心所在地块用地性质为R2,2018年原开发单位将该建筑定位为营销中心,拍地后快速展开规划设计与建设,建筑主体结构及建筑北侧广场基层工程基本完工,后因原开发单位资金周转等问题,项目停滞近两年。园区接手后,梳理上位控规及城市设计对该地块建筑的要求,重新定位该建筑为园区公共建筑的节点之一,为园区提供展示交流等多重公共服务。
本着节约建筑资源、避免大拆大建的原则,园区总体设计团队对已完工的主体结构进行更新改造,实现该建筑新的使命。
NO.2
总体设计
改造项目涉及多个大专业,规划、建筑、景观、室内之间的碰撞交叉,或并行或前置,不能按照常规项目的流程进行设计及管理。总体设计团队运用“正合”设计理念(“正”为正道、正向,回归设计本身;“合”为整合、融合,合而不分),以回归建筑学空间、比例、形式等常识为核心目标,追求天人合一的东方精神之境,整合国内优秀室内(孟也工作室)、景观(山水比德)设计单位的创意概念,同步定稿了整套景观规划、建筑室内设计方案。
▲鸟瞰 ©山水比德
▲轴测分析图 ©李松松
建筑北侧广场基层已完工,设计延续了北侧广场与建筑的平面布局,因该广场实际上是城市设计中南北轴线的重要端点。原建筑地面1层,建筑高度6m,广场进深距北侧市政路近30m,建筑与广场空间尺度极不合理。按照芦原义信外部空间相关理论,建筑高度与广场进深控制在1:3左右是一个相对理想的尺度,因此将北侧广场挖开,将原地下一层改造为可进入的建筑首层露出,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原一层平面图 ©李松松
▲原地下一层平面图 ©李松松
地下一层北侧凸出空间的三面外墙原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为实现建筑漂浮于广场静水面之上、首层作为过渡转换的通透灰空间的目标,必须将相关剪力墙拆除并加固。总体设计团队协调施工图设计单位,整体验算室内结构合理性,同步设计剪力墙墙体拆除与加固、主庭院增加钢结构玻璃顶等结构方案,确保改造方案的实施落地。
▲原立面图 ©李松松
▲原剖面图 ©李松松
NO.3
空间再生
》南北轴线建立空间秩序
古人营城,因天时就地利,融合城水林田,以达天人合一之境。园区城市设计明确营造南北轴线,从北至南由电竞广场直至5 000亩永久农田的绿野核心,连接城市建成区与自然生态绿野,让建筑与自然相互融合,在轴线的多个节点上设计地标性景观与建筑,逐步完善园区的生态文化内核。
▲南北向轴线
来源于海南生态软件园二期城市设计文本
“云海吾乡”文化中心是南北轴线的重要节点。自北侧市政路边地面镶嵌的黑色金属条、圆形瞭望台缓缓引人广场,以水为楔,连绵的水体与园区北部门户电竞广场相呼应;主立面上,纯净的葡米石材和清水混凝土圆筒上留出一条20cm宽玻璃砖竖缝;延续到室内光庭空间的地面是线性金属水渠,最后在后庭院泳池处收尾。这一轴线由城市进入建筑,从室外延伸至室内,打通了平面与立面的边界。平实的建筑语言,扎实的多专业协同,建立起新的空间秩序与建筑形象。
▲前庭空间、圆筒空间、光庭空间 ©孟也工作室
▲园区空间节点 ©李松松
》东方庭院空间
┃ 下沉广场庭院
将北侧广场改造为下沉静水面,两侧回转游廊环抱,连接市政路的圆形广场与建筑首层架空空间,下沉坡道、拱桥等元素以南北轴线形成对称布局。东西回转游廊的立面构成并不一致,空间体验有序而丰富,空间氛围适合安静冥想。静水面的三个小岛象征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山,运用现代设计手法转译传统园林“一池三山”的意境。
▲文化中心入口整改对比 ©李松松
改造后,建筑与广场的尺度更适宜,建筑主立面的比例更协调,建筑首层架空的灰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建立起紧密关系,公共空间与半公共空间可进行直接互动,建筑的公共属性得以激活。
建筑都不是孤立的,建筑设计的过程往往也是对场地和景观重塑的过程。从城市公共景观空间到建筑架空的灰空间,由外至内形成“吸引—探索—震撼—沉浸—享受”的节奏变化。
▲一层平面图 ©李松松
▲地下一层平面图 ©李松松
┃ 嵌入内庭院
与自然交互的建筑,作为中介也会获得某种“自然性”,一种让人愉悦的自然感。建筑地处海南岛北部,具有高温、高湿、高日照等独特的气候特征,自古以来本土民居就有设置内庭院与通风廊道的建造习俗。原建筑设计中嵌入一个内庭院,东西侧各一个侧庭院,总体设计团队延续并完善了这一处理手法,在建筑南侧增加下沉庭院与东西侧庭院连通,通过顶部、侧面、倒影等不同角度引入自然天光,让建筑首层现状办公空间与自然互动,同时也能从容应对多变的功能。二层西厅为多功能空间,将西侧的屋面板切开改造为边庭采光井,从南到北完整大面积呈现阳光直射,在暖色墙面上形成“光洗墙”的自然效果。在接待区屋面中央切出圆形采光井,正对地面圆形水池,增加这一核心空间的质量,并且使用红色亚克力柱状体作为空间的点睛之笔。
▲西厅采光圆井和边庭 ©孟也工作室
▲西厅采光庭 ©孟也工作室
“前有照,后有靠……朝案对景生巧妙,明堂宏敞宜营造……南北主轴定大要。”南北轴线建立空间秩序与东方庭院空间手法的运用,在深刻体悟“风水形势说”的内蕴基础上,通过现代建筑语言表现天人合一的东方精神。
》植入光的空间
“建筑,是对光线下的各种体量的精确的、正确的和卓越的处理。” “空间的灵魂是光。”在现有结构的基础上,加建架空层柱廊灰空间,植入圆筒光体、方形光庭等基本几何体量,这些不同尺度的精神空间,强化建筑的所有参与者对空间、时间、品质、永恒的体验与思考。
┃ 圆筒光体
在加建的架空柱廊空间中,植入纵向圆筒空间,内嵌的螺旋楼梯承担建筑主要的垂直交通功能。水平方向展开的葡米石方体与清水混凝土圆筒穿插咬合,在海南岛强烈的日光下呈现出迷人的光影关系。
▲剖面图 ©李松松
圆筒光体的清水混凝土材料从回转游廊延续而来,顶部采用浅水景天窗密封,因尺度较大增加了十字梁支撑。涟涟的水光倾泻在圆筒内部,通透的天窗则将四时不同的天空框入。圆筒光体北侧墙面在南北轴线处留出一条玻璃砖竖缝,北侧广场静水面的光线由此挤入,室内外空间巧妙地互动。
▲圆筒水景光影 ©孟也工作室
┃ 光庭空间
境的至高境界是“合”,即“合其境”,是指建筑与环境形成和谐共生的状态。无垠的夜空中闪耀着点点繁星,万物浑然为一体,是海南岛重要的岛屿名片。
穿过昏暗的架空灰空间,循着旋转楼梯而上即到达建筑最重要的精神空间“光庭”。经过一路的晦明变化,松紧转折,“光庭”需要给进入者足够的震撼。设计通过双层屋面构造形成星空顶、光之雨,随太阳东升西落在地面墙面平缓地滑移。悬吊的坡屋顶与两侧墙体脱开,消融屋面与墙体的边界。发源于北侧广场轴线上的水景延伸至南侧室外后庭院,消融了室内外边界。南侧外墙上半圆形玻璃倒映在静水面上,如同一轮明月。
▲光庭空间 ©孟也工作室
》四维空间
“时间体验,难落言诠,故着语每假空间以示之。”人们对于时间的感受总是不那么直观,难以准确说明,但是古人会用空间来描述时间,如“白驹过隙”“移墙影”“逝水流年”等。进而言之,四维空间又可以简单地描述为空间在时间轴的运动。
回转游廊框景中的云朵,圆形天窗上涟涟的水光,米色隔墙黑色大理石上滑移的光斑,都在提示步入建筑的每一个人:在这里,空间一直在流动,时间又是能定格的。
NO.4
结语
诗意的栖居,东方的精神。“云海吾乡”文化中心是园区南北轴线上重要的公共建筑,总体设计团队运用“正合”设计理念,整合多方面设计资源,组合多种空间类型,将现有结构改造为一个多元功能复合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园区的整体气质。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海南生态软件园云海吾乡文化中心
业主:海南生态软件园集团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海南省澄迈县
总体设计:海南南海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体设计团队:李守旭、于振江、栾奕牧、刘寒、聂元忠、任帅、彭爱民、龚江溯、李松松
方案设计单位:上海意构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图设计单位:深圳机械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精装设计单位:孟也室内设计事务所
景观设计单位: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幕墙顾问:上海安询外墙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3 378㎡
建成时间:2021
宋晔皓,陈晓娟,解丹,等. 海南生态智慧新城数字市政厅[J].建筑技艺,2023,29(1):13-26. 陈博杰,谢雨东,应宇鹏.再造城市山林——海南生态智慧新城数字市政厅的景观实践[J].建筑技艺,2023,29(01):27-32. 李兴钢,陈雄,赵元超,等. 生态自然的技术性——品谈海南生态智慧新城数字市政厅[J]. 建筑技艺,2023,29(1):40-50.
作者简介
栾奕牧
海南生态软件园集团有限公司原主任建筑师。
李松松
海南生态软件园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师。
本文刊登于《建筑技艺》杂志
(点击杂志封面了解本期详情)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购买本期杂志
编辑:付丽娜
校核:禹 航
| 全媒体展示平台
| 更多信息
官方网址 | www.atd.com.cn
杂志订阅 | https://www.ytsjk.cn/store/s-2007
010-88375434(订阅)/57368807(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