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海警方揭秘传销骗局 传销是如何骗人的?

2017-09-24 袁永昌防传救助中心


从传销窝点中查获的大量涉传资料。



从传销窝点中查获的传销人员名册。



执法人员在盘查涉传人员。 方晓淦 摄


    传销是怎么骗人的?哪些是传销组织惯用伎俩?它是怎样让一个思维清晰的人一步步走向“泥淖”?近日,记者采访了数名传销组织的“讲师”和“老总”,为大家揭开传销组织用于掩盖其犯罪事实的层层幌子。


    朋友圈:大量曝光“高大上”生活照


    要发展下线,首先要引起对方的注意,而如今流行的微信朋友圈则是最能引人注意的社交工具之一。传销人员在“老总”和“讲师”的指导下用心打造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通过大量“高大上”的生活照、旅游照来引起发展对象的注意,并营造一种“我很幸福”的假象。


    成功引起对方注意后,传销人员开始通过电话与对方闲聊,从闲聊中掌握对方近段时间的生活、工作、心情、生活态度等详细情况并记录下来,从中寻找对方的弱点和需求。过一段时间后,传销人员会继续通过电话与对方联系,以旅游、做生意等借口邀请对方过来,迈出给对方“洗脑”的第一步。


    “一日游”:在缺氧车厢内“洗脑”


    “一日游”是目前传销组织最常用的“洗脑术”手段,几乎所有刚到北海的“新人”都会在第二天被邀请人拉去参加“一日游”。此外,“二日游”、看房团、考察团等也是传销组织惯用的手段。


    “一日游”打着旅游的幌子,把“新人”拉上旅游大巴前往红树林、北部湾广场、银滩、北部湾一号等景点和地标建筑,并对这些景点寓意进行曲解,误导“新人”。如北部湾广场上的14棵龙眼树代表14个沿海开放城市,最小的那棵是北海,树上挂着输液袋寓意国家支持北海发展“行业”;长青公园烈士纪念碑碑文上有29个“错别字”寓意发展29名下线就可以“升总”;长青公园侧门是一个等腰梯形寓意五级三阶制……


    另外,目前的旅游大巴通常是密封车厢,当乘客满座时,大巴车内会形成一个稍微缺氧的环境,令人昏昏欲睡,这时,“导游”会用话筒大声向大家鼓吹“北部湾行业政策”,通过喊话、点名等方式让每一名乘客都无法休息。在这种情况下,缺氧又疲劳的大脑会失去清醒的思维和判断,进而沦陷在“导游”鼓吹的“行业政策”中。


    营造氛围:用假象蒙蔽你的双眼


    营造氛围是传销组织又一惯用伎俩。


    “新人”到北海后先休息一晚,让朋友、老乡陪着他,让他感受到这里温暖人心的氛围,让他放松警惕。接着再带“新人”到书店,指着书店里挂着的“打击传销”的横幅,又指着书店里那些正在阅览资本运作书籍的人反问:“如果这是传销,书店又怎么会让我们在这里看书,学习资本运作?”之后把“新人”带到银行,当着他的面往账户里打钱,再反问他同样的内容,让“新人”心里对自己之前的判断产生疑问,甚至推翻自己的判断。


    实际上,传销组织会在日常生活中告诉成员“国家和政府会在资本运作书籍里给行业提供暗示”,进而通过“讲师”对合法书籍进行断章取义的曲解误读,诱导大批传销人员到书店阅览书籍、寻找国家的“暗示”。对于书店而言,抛开“寻找暗示”等猜测不说,群众到书店看书是合理合法的行为,到银行打款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书店和银行不能驱赶上门的客人。传销组织正是把这些合理合法的行为曲解成“颇有深意的暗示”,以迷惑和混淆“新人”心中的判断,动摇“新人”的信念。


    宏观调控:掩盖传销违法犯罪事实


    “宏观调控”是传销人员经常提及的一个词。


    宏观调控是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从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旨在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然而,这个专业词语却被传销人员用来掩盖传销非法活动的事实。


    近年来,北海打击传销活动的力度不断加大,大街小巷上都可看到各种关于打击传销的宣传信息,这难免会让“新人”心生动摇。为了巩固洗脑效果,传销组织头目会把政府的打击行动曲解为“国家对行业的宏观调控”,目的是“行业发展不能让太多人来,否则大家都来赚大钱,就没人维持社会运转了。国家通过宣传、打击等宏观调控方式来吓跑那些胆小的和意志不坚定的,所以能留下来的都是精英,都是干大事的人”。


    同时,为了躲避执法人员的打击,当讲师带着成员外出“上课”时,会借口“防止行业机密外泄”要求成员不得携带手机等通讯工具和“行业资料”,“上课”现场也只能听,不能记录,而实际上,这是为了对抗执法行动,避免被执法人员当场查出涉传证据。


    对于那些被警方带走的传销人员,传销头目则将其解释为“这些人都泄漏了国家机密,暴露了行业内幕,被警方以泄露机密罪逮捕”。


    揭秘传销“洗脑”术


    每个人都对传销深恶痛绝,但未必发现已经踏入传销圈套,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擅长“洗脑”,我们就从心理学视角透视传销中那些心理控制手段。


    抓住人性需求。传销常利用人们贪图暴利的心态作为诱饵,一旦经不起诱惑加入,就会被传销人员的“画大饼”蒙骗,最终陷入泥潭而无法自拔。利用从众心理。有心理学实验证实过,当周围的人都持有同一种观点的时候,人就容易受影响而相信这种看法,从而建立安全感,很难有自己的独立思维。传销人员在组织各种讲座或活动时,会通过一些口号或者仪式营造气氛,让很多人下意识地去顺应、服从。


    打感情牌。传销通过家人、朋友介绍入伙比较多,这种亲密关系会影响自己的判断。此外,很多传销者给人以特别亲切的第一印象,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正确,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传销人员一句关心或问候会把心理距离拉得很近,让人觉得非常亲切和温暖,于是对传销人员说的话深信不疑。


    灌输恐惧感。现代社会每个人或多或少地感受到无能和恐惧。传销组织通过贬低现实生活、夸大美好前景、责备个体缺陷等手段,加强被操纵者的焦虑,使他们依赖于传销人员。


    环境隔离。传销组织有着像学校一样的制度,每天早中晚做固定的事情,如起床、洗衣、做饭等,还教授一些教科书式的“传销圣经”,对人的影响很大。传销组织的环境控制还表现在与世隔绝,里面的人很少能接触到外面的资讯,信息完全封闭。还有的进行饮食控制,人在营养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已经无法正常判断和思考。


    瞄准“易骗”群体。传销对象很多是大学生,他们受过良好教育,但生活经验和智慧不足。还有一些老年人和家庭妇女,他们对社会、新科技的认知和判断能力较弱,导致很多传销理论看似荒谬,但这群意志薄弱、判断能力较低和社会经验又不足的人很容易接受。


    警方提醒:


    不管传销组织如何变换手法伪装自己,只要同时具备“交入门费”、“拉人头”、“组成层级团队计酬”的色彩就要提高警惕;广大群众要提高防范意识,不被高利诱惑,识破各种传销诈骗伎俩,自觉抵制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推荐阅读:☟

【痴迷】一名A4“老总“的自述 “我从没怀疑资本运作的合法性”


【案件】九江湖口县法院开庭审理京广和传销案 马丽勇等七被告人当庭认罪


【揭秘】一名受害者揭露燕郊“北京第五季幸福城”惊天传销骗局


【科普】保持理智,谨防落入数字货币传销陷阱!


揭秘:传销“1040阳光工程”连锁这个巨大的“庞氏骗局”


【曝光】“朱记大数据”公司涉嫌传销被媒体曝光 竟藏身即墨某重点小学


出租房屋给传销组织 20名房东被治安处理


燕郊一饭店传销组织“聚会” 出动600名警力当场抓获812人


量子鞋垫、量子茶杯可以保健? 院士:谨防骗局


山东张华集团卖车涉传销:找够7个人开走一辆10万的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