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一些归属感,你够勇敢和浪漫吗?
以传宗接代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决定了性偏好不被提倡、婚外性不被接受。
中国的社会结构,至少在传统上,是以小家庭和大宗族为2层核心,又因为祖上主要是人口稠密地区的农民,所以为了宗族财产的区分和延续,每个人都围绕着“婚姻→生男孩→继承→婚姻”工作、简称“传宗接代”。
所以,婚内性行为虽然没有问题,但对性的追求和各种性偏好,即使是婚内,也是不被提倡的。因为性的质量和数量在到达一定程度后再扩展,也不会提高生育量了。性偏好毕竟没影响传宗接代,所以顶多是侮辱别人的把柄,不会到人人喊打的程度。
婚外的异性间的性行为,因可能产生的非婚生继承人,影响了宗族财产的区分及延续,就触动了社会结构,这可比性偏好严重多了。大众为什么感同身受的打击婚外性呢?其实是在维护社会结构的同时,维护自己的社会归属感。(当然,此处略去1万字不谈感情)
独生子女中,不仅男同、而且女同,都因挑战社会结构而承担着新的压力。
同性间的性行为,在中国古代基本算不得什么问题,因为当时没有不结婚生子这种选项,也就不影响传宗接代。
而在2000年以后的中国,在社会对多元化接受度提高的同时,同性性行为和同性恋迎来了新的压力——1980年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到了生育期,而且他们可以选择不结婚,目前在国内,单身的人领养孩子和代孕都很困难,不结婚基本就等于不要孩子。自然,男同如果选择不结婚生子,就会受到传宗接代的压力。而女同,并没有乐得被忽视,她们因拒绝成以妈妈的角色参与传宗接代、拒绝以自己的婚姻为有传宗接代可能的兄弟提供经济支持,而同样受到了压力。
国外的社会结构似乎没有这么看重传宗接代,但是,宗教有时成为社会结构的粘合剂甚至核心。如果教义中说同性性行为是不被允许的,那么连我国古代那种被忽略的已婚育同性恋也是不能存在的。可见,同性性行为和同性恋群体是因为挑战了社会结构而被排斥。
性污名的本质:人越来越追求归属感,归属感迫使人们只能进行符合社会结构的性。
性、食物、归属感。是人类行为的3大驱动力、或叫动机。其中,归属于群体,使我们获得群体支持,提高生存概率。 每个人能用来实现动机的能量都是有限的,能量是统称,包括时间、体力、注意力、财富、权利等。我们会权衡3种驱动力,并分配自己有限的能量。
早期人类为了食物或者性,付上性命也是常见。为了归属于族群而自愿放弃食物和伴侣的现象也有。可以说,早期人类,对食物和性的追求,至少不会次于对归属感的追求。
但是, 随着社会给个人的支持越来越多,我们为了追求归属感而占用的能量比例也越来越高,侵占着追求食物和性的能量。 归属感的驱动力强过了食物的驱动力,才有了再饿也不食嗟来之食这种倡导,也才有了为了社会认同日日减肥的行为。归属感的驱动力也强过了性的驱动力,结果就是能维护社会结构的性可以存在,而破坏社会结构的性被消灭到最少。
这种消灭是每个人参与的,每个人为归属感付出的能量,共同建成和维护了社会结构。我们使用能量,在社会结构中扮演适当的角色,比如婚内生育,以获得归属感;同时,我们使用能量,试图消灭那些动摇社会结构的人和行为,以保卫自己的归属感。
这种消灭以道德证明自己正确,但道德本身是社会结构的外衣,用来维护社会结构,强化人的归属感驱动力,使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结构。时间长了,大家常就不去想衣服里面到底是什么了。
这种消灭以“污名”为行动指南,使性从阳光下最平常的事变成了“不可说”。
不与异性结婚的同志是真的勇士,而且还怀着对社会进步的信任。
不像现代的异性恋们把有限的能量首先分配给归属感,出柜的男同和女同们,是在性的动机和归属感的动机相互矛盾、无法同时实现时,勇敢选择将能量多分了一些给性,而放弃了部分归属感。
在社会结构已经稳固和强大的当代,一个人想放弃某种归属感,不仅要放弃对应的社会支持,还要对抗其他人为维护社会结构付出的能量。
以传宗接代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将能量都用于维护婚姻和宗族,然后把从养育到养老的问题尽可能的丢给了家庭和宗族。这样的社会结构并没有为独身甚至没有子女的群体准备多少社会支持。在没有同性婚姻可以考虑的情况下,决定不与异性结婚的同志们,也包括他们的父母们,都面临着有点“开拓性”的老年生活。我国的法律、医疗、社工等服务,还不足以使每个这样的老人都能有基本保障的度过余生,也不足以使他们中每一位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可以有尊严的度过余生。从这个角度看,不与异性结婚的同志是真的勇士,而且还怀着对社会进步的信任。
上面说的,仅是一个不骗婚的同志需要放弃的社会支持中的一部分,他/她还要对抗其他人为维护社会结构付出的能量,包括边缘化、家庭压力、就业歧视等等等等。
特别要提起关注出柜同志们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们多少还能获得些LGBT圈子的支持作为归属感的补偿,但他们几乎没有。
如此之难。不出柜、结个婚,不好么?做如此浪漫勇士,踏上荆棘之路,面对未知远方,是为了什么?为了仅有一次的人生,为了自主定义人生的价值、分配有限的能量,为了正视自己性的动机,用自己的行动组成自己 。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速成通识”
欢迎关注“速成通识”
原创知识框架
用网络思维,形成观点
【活动推荐】
【文章精选】
中心理念
尊重 多元 合作
中心愿景
中国公民不论性别、性倾向与性别表达,在各方面均享有平等的权益。
中心使命
通过营造包容、多元的社会环境,使得中国同志(LGBT)社群享受平等权益并获得健康、自主 、有尊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