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欺凌和我无关吗?

2017-10-19 发声小组 北京同志中心

作者 | DUAN/猪川




紫色纪念日又到了

你身边有因为性取向或性别问题

遭受霸凌的事情吗




每年10月20日前后的紫色纪念日,在英语国家被称为“灵魂之日”(Spirit Day)。这是一个由美国同志反歧视联盟(GLAAD)发起的、从追悼受欺凌致死的性少数受害者到面向公众进行反欺凌倡导的特殊日子。


这一天,大家穿紫色衣服或者配戴紫色饰物(紫色是彩虹旗最下面的颜色),不仅是追思那些基于SOGIE(性倾向Sexual Orientation、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性别表达Gender Expression的首字母简称)而受欺凌的死难者(尤其是因校园暴力和家庭暴力,而过早凋零的青少年),更以此向欺凌行为表示零容忍。如今,紫色纪念日已成为全球性少数人群共同的反欺凌之日。 


图片来源:网络


针对性少数的种种欺凌,在各国都普遍存在。性少数人群(尤其是青少年),更高的抑郁症罹患率、更高的自杀率等背后,因SOGIE(即性取向、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而遭受的种种欺凌,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事实上,我们身边的不少性少数朋友,都可能经历过欺凌,甚至在“灰暗青春期”中艰难成长…… 


性少数的你,经历过欺凌吗? 


2016年3月,在安徽黄山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三年级,三名高中男生,据受害女生爆料说,“仅仅因为她是个同性恋”,于是拿着疑似从成人用品商店买来的所谓的“春药”,放在了女生喝水的杯子里,之后就眼睁睁地看她喝掉,等着她出丑… 

——社会新闻事件 


初中的时候一次去厕所,看到几个男生围在那里,我习惯性地过去打招呼:唉,你们在干什么?然后低头看到他们强迫那个姓白的男生,帮其中一个男生口交。可能因为我是gay的原因,我反应很激烈。因为我和那个欺负人的那个男生关系是挺好的,我直接推那个男生,嚷他,我说你丫是不是变态,我说你有病的。然后我就指着那个姓白的男生,骂他,我说,有病是不是?别人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吗?当时那个男生就是低着头很茫然的样子。我那时候就烦,很火大,没再和他们说过话,因为我不敢去看这一幕,或者是不愿意去看这一幕。 

——讲述人:白亚桀(Gay,欺凌经历者) 


最近身边刚发生的事。一个未成年的跨性别者,男跨女,一直在服用激素类的药物来改变自己的性别表达,父母就表示不满,在家对她家暴,不同意她再做激素治疗。之后她离家来到了北京,和跨性别社群的人生活在一起。因为是未成年,社群和LGBT组织都没有办法对她做过多干涉。有一天,她的妈妈突然从老家雇了几个人,强制把她押上车,送回老家(某北方城市)的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讲述人:匿名 


自己的着装与性别不符,大家不会说什么,但是有时候那种隐晦的眼神真的让人很不好。 

——讲述人:匿名(跨性别) 


因为性别表达的事情,四年级跟同学发生了口角继而发生激烈的打斗,闻讯而来的班主任不但没有对事情的来由做任何深入了解也没对那位同学做出任何惩戒,只是把事情归结为小孩子的玩闹而让我们两个在教师办公室里面罚站,此后三年每天上学与放学都会受到该同学围追堵截、拔掉单车气门乃至尾随,路上他一直用令人难受的言语在聒噪,直到上了初中才因为在不同学校而消失。 

——讲述人;菊落(GAY, 无性别者) 


关于性取向的欺凌,你懂吗? 


对于青少年性少数的欺凌每天都在发生。 


据《中国版性少数群体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显示,77%的受访者曾遭遇17类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身份的校园欺凌。其中言语攻击最为普遍,有44%的受访者表

示有此类经历。10%的受访者曾经遭受过来自同学直接或间接的身体攻击,如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等。有7.6%受访者甚至遭受过来自同学和老师的性骚扰,如脱光衣服、碰触隐私部位、强拍裸照等。 


欺凌行为(Bullying)指带有敌意地使用攻击、威胁、强制等手段令他人感到恐惧,从而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 


图片来源:网络


它有两个重要特点: 


第一,欺凌是一种不对等行为,只有攻击者在身体上、权力上或社会地位上强于受害者时,所进行的攻击行为才能被视为欺凌。 


第二,欺凌往往是一种习惯性行为,极有可能会反复发生。 


校园中欺凌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能是聚众行为(mobbing),即一群人对于某一个人的欺凌。 


相比异性恋,性少数学生在学校遭受更多的是恐同欺凌(Homophobia Bullying)。 


恐同症,是指对同性性行为和同性恋者的非理性的恐惧、嫌恶、歧视乃至仇恨。 


为什么会出现“恐同”? 

  1. 人对于无知、不了解的事物都会有恐惧和排斥,对同性恋的恐惧来源于对同性恋相关常识的无知和误解。 “同性恋是一种疾病或者精神问题” ——同性恋早在1973年就从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中被删除,这是官方首次肯定同性恋不是精神疾病。同性恋是人类性取向的一个自然分支,认为同性恋是错误的看法来自于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 

  2. “同性恋者能把其他人变成同性恋” ——同性恋是不能被“变成”的,正如它不可能被“治愈”一个道理,性取向是天生的。有的人称,他们开始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是通过某个人或某段经历——但那不是让他们“成为”同性恋的原因。绝大部分的同性恋者表示他们一直很清楚自己的性取向。

  3. “同性恋很有可能是恋童癖” ——同性恋和恋童癖之间是绝对没有联系的。恋童癖者也分异性恋和同性恋。尤其是,很多异性恋者的儿童性侵(例如校长与小学生开房的恶性事件),往往更不容易被发现,更具隐蔽性;甚至在

    某些社会,即使被发现也更容易被淡化处理。 


因为孩子们从小被灌输的性别刻板印象,以及学校里缺乏相应的多元性别教育,所以,很多在校学生关于性别多元平权知识,从认知度到普及程度都远远不够。 


尤其是,一些学校教材,由于编、审人员自身的知识或理念偏差,其中含有明显错误甚至涉及歧视的内容(例如称同性恋是精神疾病、心理障碍,以及所谓的“男子汉教育”、“淑女教育”等)。此类“毒教材”,导致种种谬误和偏见以“权威信息”的姿态广为传播,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压抑自身同性渴望的结果。有时候甚至可能“恐同即深柜”,例如,有的男性为了在男性同性社会关系中证明自己的异性恋身份或者男性气质而选择掩盖自己同性性取向,甚至将其他同性恋者作为攻击对象。2013年,美国最大的“同性恋治疗组织”Exodus International宣布关闭,其原因就是该组织主席艾伦·钱伯斯(Alan Chambers)终于无法压抑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宣布出柜,并解散了该组织。 


图片来源:Alan Chambers


恐同的后果有三个:恐同歧视内化、暴力和歧视。 

  1. 恐同歧视内化:直接指向自己的对于同性恋的恐惧。一些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把这归咎为同性恋青少年较高自杀率的原因。恐同歧视内化的同性恋者会与其他的同性恋恐惧者一样,对同性恋采取歧视和暴力的方式。一些恐同歧视内化的同性恋者会压制他们的同性恋心理,所以他们并不会完全觉察到他们的性倾向。 

  2. 暴力:恐同者会通过暴力的手段来掩盖自己对于同性性取向的恐惧,常见的是非致命的殴打、枪击、刀刺等等,谋杀是恐同的极端形式。2016年令人触目惊心的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同性恋酒吧发生的枪击事件。凶手的父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他的儿子在成年后看到两个男子接吻时,变得非常生气。 


    奥兰多酒吧枪击事件现场


  3. 歧视: 恐同者的恐惧往往也通过歧视的行为来表达。2016年发布的《中国性少数生存状况调查》显示,在中国,只有5%的性少数人群愿意公开表达自己性取向,绝大多数人仍然遭受着来自家庭、职场、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歧视。 


《中国版性少数群体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显示,校园欺凌对59%的被调查者带

来了学业上的负面影响,其中3%的被调查者被迫辍学。另外各种欺侮还对63%的被调查者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负面影响,26%的被调查者有过酗酒、自残、自杀以及因情绪压抑和陌生人发生性行为。 


面对欺凌,我们应该怎么做? 


以下是一些“反欺凌小贴士” 


作为同龄人或朋友,你可以: 

1) 如果你对“性”缺乏全面了解,可先上网查阅权威资料。避免一时冲动的伤害。 

2) 及时制止任何身边可能的暴力,并对可能因“性”差异而带来的暴力拥有敏感性。 

3) 避免在缺少了解的情况下,按照充满社会偏见的思维模式,给予“好心办坏事”的提醒。例如提醒性少数朋友“你最好变得更Man一点”,或“我理解和接受,但要是可改变就不要选择这条路了吧…”,但此类“提醒”本身就隐含着性别气质刻板化或者异性恋霸权。此类“善意提醒”对于性少数人群而言,往往也会构成一种变相的压力和冷暴力。 

4) 一个人告诉你自己的“秘密”,是因为这个人足够信任你,请接纳真实的她/他。作为朋友,放弃固有偏见,静静地倾听,也是很好的选择。 


作为教师,您可以: 

1) 在校园中有意识的识别性向欺凌的迹象,如记录学生的缺勤率(更适用于中学)并及时了解情况,适时提供帮助。 

2) 回顾教师培训和学校课程的内容,删除那些强化歧视和刻板印象的部分(如男性就要…女性应该…)。 

3) 在学生日常活动和教学时,适时地结合工作鼓励学生探讨LGBT与多元性别内容。 

4) 在权利、差异和人文关怀的价值基础上,考虑如何将多元性别和恐同欺凌的话题融入现有的培训和学校课程当中(可与公益团体或研究机构合作)。 

5) 收集、记录有关校园性向欺凌的个案(有效性证据),开展校园LGBT暴力有关的研究和向教育部门反映问题。 


作为父母和亲友,我们能够… 

1) 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提高识别校园恐同欺凌迹象的意识,如情绪变化、辍学等。 

2) 当面临因“性”差异所遭遇的欺凌,他们更需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理解性向、性别身份的多元性,亦是人权的一部分。父母是他们心灵的依靠,请主动了解性向知识,避免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如家庭暴力)。 

3) 当孩子遭遇欺凌时,要评估欺凌的严重性及其影响。例如身体受伤的情况,观察孩子后续长期的情绪变化及生活状态,避免出现极端情况。 

4) 给予孩子鼓励,并积极向学校反映问题(包括让教师了解更多性向的知识等)。 

5) 可向当地同志团体寻求帮助,与侵权方理性交涉并制止欺凌的继续发生。 

LGBT机构推荐: 

北京同志中心(微信公众号:bjlgbtcenter,电话:010-64466970) 

同性恋亲友会(微信公众号:qinyouhui002) 

同语(微信公众号:tongyulalazixun, 电话:400-0119-964) 

同城(微信公众号:glcac-03) 


2017年10月20日,是本年度反对基于SOGIE的欺凌行为的“紫色纪念日” (Spirit Day)。我们可以在这一天穿上紫色衣服或者配戴紫色饰物来表达“反欺凌”的心声,当然,最有力量的,是我们对一切欺凌行为的零容忍行动——不做欺凌者,不做被欺凌的容忍者,目击其他人的欺凌行为时不做沉默者。“紫色纪

念日”只是一个开端,今后的每一天,性少数人群都应当携手反对欺凌,为杜绝欺凌行为而努力,这才是“紫色纪念日”的意义所在。 


你也可以,参与微博话题#紫色纪念日#,并@北京同志中心 官方微博进行互动

点击官网www.glaad.org/spiritday了解更多信息

英文版“紫色纪念日”指南下载:https://www.glaad.org/sites/default/files/SpiritDay-2017-ResourceKit.pdf

 

也欢迎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同事,家人,鼓励更多人为反欺凌发声!

 


参考来源: 

1. 同性恋学生遭遇校园欺凌 不乏暴力及性骚扰(图)https://www.danlan.org/disparticle_40195_4_2.htm 

2. 恐同者,他们在怕什么? http://www.guokr.com/article/440450/ 

3. 《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身份的校园欺凌调查报告》 爱白文化教育中心 

4. GS杂志《我是校园欺凌的亲历者》 

5. 《校园欺凌STOP!—基于性倾向、性别表达及认同的校园欺凌预防与应对》同城青少年中心 

6. 简单心理《应该如何看待校园欺凌事件》


(文/DUAN/猪川 转载自Lovematters





【活动推荐】

北同恐怖故事 第一季 · 谋杀电梯

出柜故事获奖名单新鲜出炉啦!

寻找想结婚的同性伴侣

免费HIV快速检测,戳我

#骄傲做自己#《世界在我脚下》

每完成一份MSM问卷,您会为中心捐助10元


【文章精选】

爱就是爱

我爱她,也曾爱过他

我是双性恋,我骄傲!

成为艾滋病毒携带者的第5年

天涯九月芳菲尽,德国桃花始盛开|同运星期

亚裔的LGBTQ出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出柜那些剧:最深和最重的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