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公义,我们想成为彼此的英雄
北京同志中心职场多元计划在今年极其特殊的5·17 ——“国际不再恐同恐跨恐双日”,“全国助残日”和“艾滋病烛光纪念日”相逢的日子——举办了倡导者圆桌会议。来自同志、女性、残障、艾滋职场反歧视四个领域的嘉宾讲述了不同人群所遭受到的歧视现状,并且分享了各自领域职场反歧视的进展与挑战,在“交织性”的语境下,深入探讨了如何“共同创造一个美好、多元而没有歧视的世界”。
我们将嘉宾的分享摘录如下,供未能收听直播的朋友们参考。
“遭受职场歧视时,每个人都不是特殊的个例”
肖美丽:
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身份,而不同身份交织在一起时,就可能遇到多重的歧视。在就业歧视方面,人们总会联想到残障人士只能去按摩;而女性去某些行业就可能面临更高的被骚扰可能性。有人认为女性不能加班也不能出差:因为领导是男性,所以住酒店时下属也要是男性。也有很多人提到女领导时会想到性贿赂,假如这是真的,为什么女领导还这么少呢?这其实是工作场合结构性歧视的体现。但不难看出,问题在于整个系统都是男性占据话语权。
另一点是生育。我们会忘掉生孩子是人类最大的再生产,这不是弱点或者缺点,反而是最重要的劳动,且没有酬劳和保障。这个责任掉到了企业和女性头上,最后女性作为最弱势的一方承担了所有的代价。
性骚扰、性暴力,是社会对女性迈出家庭、进入男性领域的“保护费”,这是一种统一起来的打压和控制,让女性无法壮大自身。雇主有这个责任和资源,去避免职场性骚扰等。工作场合容易发生性骚扰的,而骚扰者对其行为常常是不用承担后果的。Me too运动就是为了让骚扰者付出一点代价,譬如社会谴责。所以除了追求法律完善以外,我们不要迷信法律,法律是底线,我们也要有自己的一套体系。
周海滨:
残障概念一直是历史文化演变的过程, 2006年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提出了残障是身心损伤与外部障碍互动的结果,并阻碍了其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全球人口中平均15%的人群为残障人士。
我们会发现中国的企业对残障有很狭窄的理解。概念的突破是我们解决残障歧视的第一步。1988年残疾人联合会的建立,和1990年《残疾人权益保障法》的推出,解决了“不知道”社会有残障者的问题。通常人们对不了解的东西的背后原因是恐惧。而恐惧会造成隔离。在隔离的环境中,残障和普通人没有共同学习的机会,不了解加强了猜测与恐惧。
恐惧背后造成很多隔离和歧视,在职场的各个流程中都会有障碍。比如公司办公室在二楼但没有电梯,或是网站不可读(视障人士看不到),这就在事实上阻碍了一部分参与到主流的职业服务中。
同时,我们从事性别工作,还不应忘记交叉身份的问题,比如女性残障者就业机会远少于男性。2008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接受职业培训的残障者总数中,仅有14.3%是残障女性。
我国残障人士就业率要远远低于普通人群,失业率大约为普通人的两倍。80%残障人士在农村,疾病、残障、贫困是相互联系的恶性循环,是长期的社会互动的结果。现在我国希望推动按比例就业,但目前残障人士依然是最后被雇佣,最先被辞退。所以说,残障人士在就职各个流程中都需要社会环境和服务的支持,然而,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社会在建构“残疾”概念的时候,将没有能力的=残障者,愈发使得残障者求职受到挑战。
刘小楠:
截止去年10月底,中国共有95.8万存活HIV感染者。在201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问卷调查中,42%的感染者曾经遭受过就业歧视,在这一群体中,采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的人很少。
中国目前仅有10起相关案件,有1 起并未受理,3起调解结案,2起胜诉,案件的内容,多为劳动者因hiv阳性未被录取或不与转正,还有案件与强制离岗休息有关,对于第一类案件,因hiv携带而无法录取岗位,两起案件的当事人应聘教师职位,被教育局以hiv阳性为名不予录取。对于第二类案件,在试用期表现良好的劳动者因HIV阳性被不予转正,学校的理由是,HIV携带者不适应教学岗位,或身体无法允许教学工作。实际上,艾滋病的三种传播形式并不会发生在日常的工作场所中。部分胜诉的案件中,法院实际上也并未将案件认定为艾滋病歧视,而仅将其作为劳动纠纷案件处理。我们看到,从法律的角度维权并不容易。直到第八案广东阿明案,判决书中才明确认定“HIV感染者不应因健康状况受到歧视”。
图片来自《GQ报道 | 谎言与孤独:一个HIV感染者的维权之路》
任娜瑛:
同志人群在各国都是3%-5%,还是相对比较保守的估算。在中国,至少有7000万属于同志社群的一员。出生时的性别和认同的性别可能不同,这是跨性别的群体。即使自我认同是女性,但打扮、性别气质,也不是绑定的关系,大家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性特征上,我们熟悉男和女,但其实还有间性人的朋友,处于中间的状态。但有人在出生时就被做了手术,划入某一方。这些群体在社会中不被广泛的接受,被认为是有问题的。在2001年时,我国部分将同性恋除病化;但「自我认知不和谐」依然被认为是一种病,我们还需要继续推动公众观念和政策的转变和进步。同志群体也因此在校园、家庭有很多苦难,遭到了霸凌。
在职场,绝大多数同志都不敢出柜,敢完全出柜的只占到5%,因此很多人觉得同志不可见。很多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隐藏自己的性取向,甚至选择形婚、进入直人婚姻。在这时,公共领域的职场和私人领域联系了起来。譬如领导同事会问你,结婚了吗,为什么还不结婚呢?直人群体可能也有这样的感受,一些同志朋友因此会过两个生活。跨性别朋友尤其会遇到这个困难,只是因为身份的原因,没有办法得到同等的机会。除此以外还有职场内的歧视,譬如同事们发现后联合其他欺负他,什么机会都不给他。这是偏见可能会带来的一些结果。
周海滨:
刚刚娜瑛提到了职场出柜的问题。职场出柜的问题,残障者也是这样。80%-90%的残障者是肉眼不可见的,譬如认知障碍、精神障碍。在包容的环境中,真实的自我才会展现出来。因此我们要鼓励员工提出合理便利的需求,但残障员工可能不敢,担心雇主辞退、穿小鞋。
“职场反歧视在各个领域走到了哪一步?”
肖美丽: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普通人能做些什么呢?可以关注微博账号:就业歧视监察大队,举报企业就业性别歧视等信息;或者可以利用4000070074女性帮助热线,若遇到相关歧视可以进行咨询。日常来说,例如HR的工作,大家可以在招聘时注意不要从性别角度进行判断;自省自己是否有性别歧视的行为,改变社会先从改变自己的开始。对于我们女性,做好自己,做女性的榜样;要更多为自己争取权益,克服自己冒名顶替综合征,总觉得我能得到某种东西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而是靠别人。我们要与自己和解,想象自己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女性之间要互相鼓励支持;看到歧视要进行制止。关注社会议题,比如Me too运动;2017年Me too很大部分从公益圈开始,虽然我们可以看到各行各业都有小范围曝光,但公益圈中的文化支持让他们更敢于站出来,我们其他人在自己的领域可以多讲一讲关于性骚扰、性别歧视等,一同改变土壤。2018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增加平等就业权纠纷”,这对性别就业歧视纠纷问题有帮助。请大家在遇到歧视时也可以考虑诉讼方式。
周海滨:
在长期的倡导后,更多的内容被纳入了就业歧视的范畴。实际上,残障歧视在大陆法系的国家和英美法系的国家面临着不同的对待。法院很难看到就业歧视案,本身法律制定的逻辑限制了我国法律对残障歧视的关注。结合个人经历,我认为一个变革性的变化就是支持性就业的提出。即就业辅导员帮扶残障人员积极参与劳动力市场。在辅导员的帮助下,残障人士更好的认识自己的能力,从而找到匹配的工作,这对于未来的发展十分有益。在加入融易后,我更深刻的认识了这一议题,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企业实际上是乐于雇用残疾人的,只不过他们并不了解如何正确的引导残疾人走入工作岗位。推动企业雇佣残疾人,推动残疾人融入工作场所,这就是融易的目标。以残障劳动力市场为例,如何帮助雇主寻找符合工作要求的残障者?我国现有大量服务残障人士的社会工作者,但他们的工作内容仅限于将残疾人与企业进行简单匹配,我们认为,残障人士现在缺乏有效的就业支持。我们现在正在积极创造一个服务残障人士的就业网络,一方面邀请研究者研究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一方面创设积极的服务网络,帮助残障人士成功寻找符合自身需求的劳动岗位,健康就业。
任娜瑛:
2013年以来有许多同志机构,也包括北同,开始尝试做针对雇主的倡导,开展和企业的合作。这其中包括了爱白、上海骄傲节等机构举办的企业多元大会,还有 Work For LGBT,会有很多的商务酒会和专门的招聘活动。2015年,我们和亲友会参与了「淘宝彩虹热恋」,送十对同性伴侣去美国结婚的大型活动。我们看到,雇主的意识其实是在提升。在这些历史的基础上,也在参考世界各国的职场和企业工作的基础上,我们的职场多元计划,一方面向雇员提供支持,同时做针对雇主的倡导和教育,和帮助他们建立对雇员的赋能和支持体系。在法律方面,过去几年的多起案件都更好地让同志群体的就业歧视被看到。
“当各领域反歧视议题产生交织……”
刘小楠:
每个人都有多种身份,很多人面临多重歧视的问题。在各个容易受到歧视的群体,我们往往从单一视角看待问题,各个群体间的壁垒较为明显,缺少沟通。比如女权工作与LGBT、残障工作的关系等等。所有群体对其他群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误解。
我们把四个不同的群体面临的歧视问题放在一起,这些歧视有共性的东西。譬如污名化、刻板印象、具体的歧视类型,这些很类似。但也存在不同群体的特殊性。HIV感染者出于对疾病的恐惧,包括媒体的恐怖性宣传,这些污名化导致有人觉得HIV和不良的性行为、道德是相关的。对于多重歧视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议题。我们每个人都存在多重的身份,也存在多重歧视的问题。HIV的九个案子虽然原告都是男性,但其中有同志。这些交叉议题需要我们用多元的视角去关注。
肖美丽:
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反歧视工作可以互相帮助和促进。每一个人不一定一直都是社会定义的“正常人”。我们需要平日中关注各方面的问题。
周海滨:
在职场中,大家其实都带着面具,一些咨询公司对职场中企业的效率进行过统计,如麦肯锡,结果显示职场多元化程度较高的企业,拥有更高的生产效率职场的多元化令效率比普通企业高出16%。不管是农村、残障、同志、女性,我们每个人的身份都是多元的。让我们回到人本身,回到人与人的联结。
面对种种不公义,我们想成为彼此的英雄。
因为——
「we can be heroes just for one day」
1
1
文案/ Leslie、Ivan海报/ Ivan
《酷语职场》是北京同志中心职场多元计划的系列活动。在未来,我们将定期推出更多的社群活动,聚焦中国职场与LGBT社群共融,期待更多的朋友参与!
如果你也希望自己的职场变得更加友善,或者希望参与友善职场建设的工作,欢迎扫描二维码,留下你的联系方式和信息。
排版:Alan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