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17彩虹会客厅活动回顾

尊重多元合作 北同文化 2020-08-18


今年的5.17,北同策划了一系列专题活动,虹会客厅就是其中之一。



活动分为上下两期,上期我们邀请到冯媛,郭晶,Wangshu三位嘉宾,以及主持人二猫,就同志公益与性别平等两议题间的交叉性与张力进行探讨,希望能够让更多人看到性别议题如何与性与性别少数群体息息相关,同时也激发社群内部对于性别平等的深入思考。

错过的小伙伴不要着急,一起下滑阅读活动回顾或扫图中二维码收看回放吧!


主持人首先邀请嘉宾探讨了各自与女权运动及同志运动的“相识”。

Wangshu:从高中开始参与多元性别社团,最初接触拉拉群体是通过互联网。出于对于自己性别身份的探索,开始关注中国的性与性别领域议题。随着对运动的深入观察,看到中国同志社群在面对性别议题时展现出的张力和权利关系。


郭晶:12年开始参加女权运动,接触了大量学术理论,积极参与线上线下社群活动,街头倡导。随着与性少数社群的接触,开始接触同志议题,对自己的性取向也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中,13年参加了反歧视撑同志活动,组织相关活动,后来参与组织女权相关运动时,都会考虑到多元性别的视角。


除此之外,郭晶注意到,女权运动与拉拉社群都很强的交叉性,很多人也在努力增加拉拉在同志社群中的可见度。


冯媛:95年召开世界妇女大会时第一次接触到拉拉群体,改变了从书本与坊间谈论中得来的印象。在女同活动中,看到自己熟悉的身影,成为进一步认识性少数群体的契机。辞去在媒体的工作后,更多参与进行动中。参与讨论女权与同志运动的同异。


她认为:身份政治有其作用,但每个人也都有身份的多元性,是丰满的,复杂的个体。各个身份间尽管有张力,却也有合力,打破性别二元的桎梏,我们要看到不同的身份群体受到的相似的压迫,结构性问题。如性骚扰问题—即是一个建立在主流男性气质与性取向为中心的权力不平等的体现,是对中心以外他者的压迫,而并不仅局限在对女性的压迫。女权与同志运动是互相深化补充的,可以让大家的视角更加开阔。



接下来,主持人邀请嘉宾分享了在女权与同志运动中感受到的不同身份间的差异及张力。

Wangshu: 不同行动中,身份的体现方式是很不同的。作为运动的参与者和社群的一部分,行动者个人的诉求,性别表达,是有颠覆性作用的。


【例】“剃光头活动“:以身体作为战场,作为抗争一部分的例子。这种身体力行的实践,体现了女性与酷儿身份间界限的模糊。


【例】单身女性生育权的争取,既是女权运动的诉求,也是惠及拉拉群体的。


郭晶:同一个行为,可以从许多不同视角进行解读。同志与女权运动,社群的重合度和关注的视角的交叉性都是很强的。


【例】反家暴法的立法倡导,也有同志社群的积极参与。同志伴侣间也有常有亲密关系暴力的发生,尽管问题的溯源和个人的诉求略有不同。


【例】青年女性运动“阴道独白”得到了许多性少数女性的积极参与。


其实两个群体很多时候是双向支持的。但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女性在性少数运动中呈现被边缘化的趋势。



主持人:近年来愈发注意到一种“厌男情绪”:男性作为男权社会中的特权享有者和施害者被女权主义者所指向。而且争取平等性别权利的运动中,男性的参与度也确实较低,对于这个现象,嘉宾是如何看待的呢?

Wangshu: 近年来互联网上对话空间被压缩,很多人在自我思想的茧房内自娱自乐,以身份作为割席的基础,越来越难以打破同温层,于是讨论的余地越来越少。在网络中,许多社会性结构性问题被简化成了性别对立的问题,舆论环境越来越恶化,两极化趋势愈发严重。


【例】代孕在网络上被简化成部分女权主义者与男同的对立,尽管代孕行业大部分情况下是服务于需要生育辅助的异性恋群体。


主持人:网络话语空间中某些女权主义者与性少数群体的割席是值得注意的

冯媛:社交网络空间讨论的严肃性与交流效用是值得思考的。从不同角度来看,受到剥削和压迫的个体是不同的。所以谈论复杂问题时,要拓宽视野,打开局限。


【观众提问】我是一名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关注媒介与性别议题。我注意到,目前关注性少数群体的主要还是另类媒体,而这种另类媒体的主要受众还是非主流群体。在大众媒体上,尤其是主流大众媒体,同性恋的可见度却没有增加反倒减少,在2010年左右,央视还曾对性少数群体表过态,而现在这个话题却成了一种禁忌。在这样不友好的媒介环境中,性少数群体如何提高自己的可见性?尤其是让所谓的“普通人”关注到他们?

Wangshu: 借由一些社会倡导活动如【就业歧视】,【同性婚姻合法化】,【单身女性生育合法化】等等案例,让大众看到,关注到性少数群体的声音和诉求。目前的媒体环境下,自媒体和“非主流媒体”已经成为了性少数群体发声的一个重要途径。公众事件的当事人也开始更多的运用社交媒体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积极的转变。而某些主流媒体中也存在着“同盟”,多元性别相关内容存在一定的发声空间。


冯媛:作为民间力量,我们的资源与力量受到限制,但能够做的也有很多。


【例】“彩虹媒体奖”。


无论主流与否,在目前中国的媒体环境下,我们应该看到,性别与性少数群体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的诉求是值得关注的。如何去污名化去特殊化,让性与性别的问题成为大众社会问题的一部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主持人:高校中性与性别意识的普及和运动受到管制,行动空间不断缩减,该如何突破?

Wangshu: 教育者本身的性别意识和对社会议题的敏感度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致力于将多元性别的理念贯穿在整个的教学内容和过程中,让所有学科的教育者接受性别敏感度的教育,进而呈现给学生一个性别多元的环境。


郭晶:近些年出现了许多学生的自组织社团,以及不依托学校的社会性社团,组织公开的线下活动。


【观众提问】 老师觉得如何将当下现实中的性别议题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如果想学习性别研究类的博士,是不是最好去国外?

冯媛:如果想拿到性别研究的学位,在国内是很难的。但在国内高校,还是有许多教师在开设课程和进行研究的。


Wanshu: 系统性学习性别是有价值的,无论修读什么专业的学生,或从业者,都可以接受性别的教育。因为性别研究对交叉性视角的拓展和对人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这种教育带来的反思对个人视野的扩展是效果明显的。


郭晶:只研究不行动可能会脱离现实,某些学术研究者容易产生排外性和优越感,所以去真正参与和了解社会行动是必要的。


【观众提问】如何看待“田园女权”给’正统女权“带来的“污名化”?

郭晶:“田园女权”本身就是对女权的污名化,鉴定正统与否要警惕会落入父权社会的陷阱。


Wangshu: 理性讨论的空间会被简单粗暴的鉴定消磨,要跳出标签,就事论事。



【观众提问】对于跨性别女性与女权主义的看法是什么?

Wangshu: 跨性别女性对女性身份经历经验的缺乏,以及受到性别教育的有限程度是受制于社会教育环境的,跨性别男性同理。所以面向全社会的整体的基础性别教育是需要的。


郭晶:少做情绪化的区分,了解异同。


冯媛:要避免有选择性地进行实践,对跨性别女性接纳包容。


彩虹会客厅的第一场活动回顾到这里就结束了哦,第二场主题为“同志与残障、农村妇女儿童、家政工”的活动回顾请继续关注我们的推送!



作者:Alex
排版:阿昕


  近期活动
作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我不想再沉默了 | 生命故事分享
北京同志中心最受社群欢迎的职位招募|社群发展实习生招募
北同投枪工作室成立暨作家征集计划


  推荐阅读

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那些你值得了解的女同志圈T/ P发展脉络(下)

看见更多元的性少数群体|「拉拉扯扯」522活动回顾

双相日记:一个情绪少女的涅槃之重蹈覆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