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嗲即柔弱?别让“声音”定义女性的语言

尊重多元合作 北同文化 2021-01-25

一个月前,如果只先看过弦子(弦子诉朱军性骚扰案件当事人)的采访视频,你可能会觉得她是一名有着尖细声音、清瘦身形的“弱女子”。而就在事件发酵期,仅凭声音和语言判断,部分网友曾给她附贴上“娇嗔、嗲、柔弱”的标签。


“她被他人质疑,是否因为自己平时爱漂亮,说话声音太嗲而引发了对方的举动。有时她也不自觉地怀疑自己。”《人物》杂志的专访曾记录下弦子对自我声线的担忧。甚至在记者面前查看自己此前的视频采访时,她喃喃地说了一句:“他们把我的声音处理得比较好,没有那么嗲。”

截图来源于弦子微博




 “柔和也有力量” 


当抛开繁杂舆论,细读弦子的访谈稿和她在社交平台上的发言,我们会发现,她的表述清晰而富有逻辑,蕴含着一种坚定维权的“内在声音”。且事件自得到公众广泛关注以来,尽管受到多方质疑甚至辱骂,我们也并没有看到这位女孩气急败坏、恶语相向,或者投身于网络骂战。


截图来源于弦子微博


2020年12月5日案件开庭以来,数百名支持者(其中大多数为女性)来到法院门前为弦子提供声援。她们没有喧哗,也没有吵闹。她们只是安静地站在北京的寒夜里,希望给弦子带去更多力量和支持。


弦子事件无疑让我们反思——原来所谓的“女性柔弱的声音”,实则具有着平和、理性与坚定的力量。


图源网络



 “不只酸酸甜甜” 


事实上,被声音的刻板印象所困的并不只有弦子一个。


在参加《乘风破浪的姐姐》之前,张含韵似乎一直都是大众眼中唱着“酸酸甜甜”广告曲的“甜妹”。


截图自腾讯新闻


2004年参加超级女声选秀的她获得全国季军,甜美的声线和可爱的形象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后来她拍了一支“家喻户晓”的牛奶广告,广告里甜美、“嗲”、可爱的荧幕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同时也让观众对她的记忆也只停留在了广告里柔弱清纯的小女生。


张含韵因长相甜美被质疑声乐实力


直到去年,“浪姐”让她来势汹汹地回到大众视野——尽管她已经“三十而已”她在节目表现出众,在但依旧被形容成只会唱“酸酸甜甜”的小女生——因为她说话依旧轻柔温和,唱歌时声线依旧柔美。


对声音的刻板印象容易让人忘记这位女性在娱乐圈里历经沉浮。甜美的歌声背后是她出众的声乐实力,随着年岁和阅历渐长,张含韵早已不是广告里的只懂“酸酸甜甜”的女孩,她是一位实力强劲的歌手,她也是一名刻苦的艺人。她或许不会用那么强势的语言来表现自己。但是她努力练习、展现更多不同的自己。她在个人单独表演的时候光芒四射,她只不过是带了些可爱甜美的个人特质。


图片来源于乘风破浪的姐姐官微


而另一个反面例子则是有时被嘲笑有“公鸭嗓”的演员周迅。《红高粱》里的九儿,《李米的猜想》里的女司机,《苏州河》里的美美……她富有灵性的表演塑造了中国影视史上众多经典的女性角色,或风情万种,或慷慨壮丽,或冷淡边缘,她呈现过千百种不同风姿的女人,但她低沉独特的嗓音却成为许多媒体和网友的笑柄。


图片来源豆瓣


想来有些讽刺,中国最优秀的女演员之一曾因为她的声音不够“女人”而被群嘲。或许,在人们的预设里,周迅有着娇小的身体,白嫩的娃娃脸,就注定也拥有一副与其外表相匹配的尖细嗓音,最好能“嗲”到人的心里,满足其对女性的幻想和预设。


网络上对周迅嗓音的舆论


不知何时,“嗲”的声音已经变成了女生柔弱的标志,甜美的声音注定属于“甜妹”,“公鸭嗓”般低沉的嗓音也不应该属于一位“娇小的美女”。


不光是女性身体身份,连女性的声音也因为刻板印象被塑造成微小、缺席、服从的角色。但从事实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安静的力量也是强大的,柔和的声音也是宏伟的。


女性的语言,早已不应局限于生物性发音器官等的影响,其被赋予深刻的刻板印象值得深思。作为语言专业学生,笔者不禁想与各位读者探讨:从语言分析的角度,社会如何根据刻板印象塑造了女性的声音,而女性声音的力量如何体现呢?




 “被塑造的语言及性别” 


波伏娃曾在《第二性》中提出:“One is not born a woman, but becomes one. (人不是生而为女性,而是成为女性。)”


也就是说,我们并非生来就是所谓的女孩。即使因为发音器官的差别,会使女性生来拥有更加尖细的嗓音,但是这也不能作为“低人一等”这种具有社会阶级色彩的评判。


然而似乎成长过程中,身边的人都教导我们,使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女性应该是柔弱的、服从的、安静的、感性的,自然说话声音很小,甚至不能够表达出理性、清晰的话语。相反,男性是强大的、主导的、竞争的、理性的,他永远都应该是最具力量的声音、谈话的焦点,较量中的主导者和胜利者。


图片来源于Bing


不管是否认同,许多人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这样一个以男性为主导、以女性为附庸的二元社会。


长久以来,政治权力、经济实力甚至是身体力量上占据着优势的男性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男性理应强壮有力,代表着力量与竞争的特征(这也是一种对男性的刻板印象)。无疑,女性只能成为“二等公民”,在等级社会、二元分化的世界里扮演附庸于强者的角色。


也许你是一个声音粗壮的女生,但是你被教导要温声细语地说话,也许你是一名声线温柔的男生,但是身边总有人希望你能像个“男子汉”一样说话。


对女性声音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也会滋长对男性的刻板印象


这就是性别刻板印象——我们无时不刻不在扮演社会给我们预设的角色,仅语言(包括声音、话语等)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


历来研究表明,语言会深刻影响人类的认知活动,文化甚至社会建构。世界上很多语言中都有阴阳性之分,属于女性的词语大多为阴性,属于男生的则为阳性。但大多时候,很多文化只会用阳性来指称双性都有的情况。


声音也是如此,社会的刻板印象赋予柔弱微小的声音“女性化”色彩,而普遍认为“男性化”的声音是普遍的、刚强的。


思想大师皮埃尔·布尔迪厄曾说:“行动者对社会世界的认知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机械反映,而是包含了建构原则的认知活动。”


图片来源于百度


作为建构社会意义的重要工具,语言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人们在社会中形成心理、认知、感情,而从前文可以看出,父权社会的二元分裂、阶级化思想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活动。


与此同时,那些因固化思想传递出的语言,又反过来再固化着人类对自己和周遭世界的认知。比如,我们会不自觉地像“淑女”或者“男子汉”一样说话,尽管我们并非生来如此,或者乐意如此。人们开始“训练”自己的语言,来扮演一个角色,一个由社会定义的角色。


可见,这些“最表象”,所谓最“微不足道”的性别划分,一定程度上也在深入自我认知、性格塑造、人际关系,从而再次定义了我们的人生。


但是我们都不希望被定义。没有人愿意被社会权力嵌套进顽固的阶级、自我中心主义、和无聊的竞争循环。


所以如果希望拥有自己的独特声音,我们更应该追求多元化,承认差异,比如重新认识“嗲”而坚韧内敛的弦子、甜美但是历经蜕变的张含韵、有“公鸭嗓”但是优雅独特的周迅,以及身边因刻板印象被误解的伙伴,或者可以从你自己开始。



因此,当面对这世界的黑暗,勇敢地发出你的声音吧!不管它是“嗲”还是“雅”,低沉还是高昂,不管它充满磁性还是沙哑粗犷。


因为那是你的声音—— 一个不需要被定义,并且值得被所有人听见的声音。



参考文献

Beauvoir, Simone de, 1949 [2011], Le Deuxième Sexe, Paris: Gallimard. Translated as The Second Sex, Constance Borde and Sheila Malovaney-Chevallier (trans.),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2011.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杨 宙. “举报性骚扰之后.” 头条文章, 《人物》, 22 Aug. 2018, 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275763334506055. 




Jain Zanaka--Lil Mama

作者:邓怡妍

编辑:金克斯

排版:Nebulae




 推荐阅读《不同性取向组合情况下的基础开房指南》
不止性少数,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贴有被边缘化的标签
充满愤怒的时代,我们还愿意相信“非暴力”的力量吗?

点击“在看”和将我们“设为星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