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烟台丨他们是胶东《大众报》《烟台日报》创办人

于泉城 烟台日报 2024-02-12

他们和战友们一道,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用报纸宣传党的思想……

第6期


两位红色报人的家乡之缘——记胶东《大众报》创办人于寄愚、《烟台日报》创办人于大申

作者:于泉城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胶东半岛有两份著名的报纸,一份是创刊于1938年8月13日的胶东《大众报》,是中共胶东特委、胶东区委机关报,是山东省解放区成立较早的报纸之一,1948年更名为《胶东日报》后,于1950年4月20日停刊;另一份是创刊于1945年9月18日的《烟台日报》,是中共烟台市委机关报,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办最早的解放区沿海城市党委机关报,至2023年已经创刊78年。

《大众报》照片,龙口市档案馆馆藏
《烟台日报》创刊号
令人称奇的是,胶东《大众报》创办人之一、时任胶东《大众报》第一任总编辑、副社长、第二任社长的于寄愚和《烟台日报》创办人之一、《烟台日报》第一任社长、总编辑于大申,竟然都出生于烟台市蓬莱区安香于家村,而且还是安香于家东支的后代(注:安香于家分为东支、西支和南崖三个支别,其中东支、西支是兄弟二人分居村庄的东西两侧,逐渐繁衍起来的,而南崖一支是后来定居安香于家村的),是同宗同辈的兄弟。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们两人后来都担任过省级党委机关报的社长兼总编辑。于寄愚1939年春离开胶东《大众报》后,调入山东《大众日报》先后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于大申离开《烟台日报》后,作为南下干部,调到河南省工作,任《河南日报》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烟台日报》著名记者、烟台日报社史志办主任孙为刚说:两位同村同姓同宗同辈的新闻前辈,分别担任过不同省份的省级党委机关报的社长和总编辑,这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


01



于寄愚出生于1909年,于大申出生于1914年,他们的家乡蓬莱安香于家,其历史最早可溯源于明末,于姓兄弟于瓒、于茂二人从文登大水泊来到此处定居。如今是烟台市蓬莱区刘家沟镇的一个村庄,位于蓬莱城东10公里处,紧邻烟潍公路(现228国道丹东线)。

安香于家是红色革命村庄。1937年8月,于寄愚的弟弟、在北京大学任党总支委员的于眉受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派,回到家乡开展革命工作。1937年11月,中共蓬莱县委成立时,于眉任第一任县委书记,县委驻地就在安香于家村。

安香于家以于姓居多。受家训的影响,安香于家人心地善良、待人诚实,勤劳朴实,崇尚学习。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于家人中的于眉、于仲淑、于寄愚、于大申等多人就分别就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唐山铁路学院(今西南交大)、杭州美术专科学校(今中国美术学院)等名校,此外,于汀子还远渡日本留学学医。新中国成立后,安香于家产生了国家交通部副部长兼招商局董事长、国家建委副主任于眉,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党组书记兼国家版权局局长于友先等2位省部级领导干部,10多位厅局(师)级领导干部,40多位县处(团)级干部(含高级知识分子),真可谓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安香于家人勇于担当,淳朴热情,疾恶如仇,具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从《安香于家村史》中得知,抗日战争爆发后,安香于家人奋不顾身,挺身而出,投入到革命活动中,于眉、于仲淑、于寄愚等弟兄多人于1938年2月组织了抗日武装起义,创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二路(简称三军二路)。安香于家村刘芳悟、刘芳栋、刘芳岐、于晶清(女)、于汀子(于月华)(女)、于大申等10多位同志,参加了三军二路,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们的行动也影响和带动了安香于家村的爱国青年。在1939年至1943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安香于家人又有50多人参军参政,走上抗日前线。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安香于家村民踊跃参军,积极支前,80多名热血青年为了解放全中国,毅然参加了解放战争。1947年至1949年4次共有20多人支前,参加了鲁南、济南、淮海、潍坊等4个战役。据统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全村共有130多人参加革命工作。其中,刘芳悟、于万发、姚尚旗、马万山、马万庆、于树航等6名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02



尽管于寄愚和于大申早年的学习和经历不同,但由于较早受到党的教育,他们树立了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信仰,加上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并长期在党的宣传文化战线担任领导工作。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俩为党的宣传文化事业和新闻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于寄愚和于大申学生时代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都接受过高等教育,这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非常不容易的。于寄愚1926年就读于唐山铁路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1929年起就读杭州国立美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于大申1932年至1937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个人的勤奋和知识的积累,为他们后来更好地从事革命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于寄愚和于大申都是在学校期间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教育,有着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确定了为党为国奋斗一生的志向,并较早地投入到革命理论的宣传工作中。于寄愚在唐山铁路大学读书时,就参与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的声援和募捐等工作。在杭州国立艺专时,还曾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校方开除。1930年于寄愚(时称于海)到上海参加革命工作,并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左翼美术联盟总干事、党团书记等职务,在党组织的领导和鲁迅先生的鼓励下,利用进步团体,组织美术爱好者积极参加爱国运动。1932年7月,于寄愚(于海)和他的战友江丰(周熙)、艾青(蒋正涵)等十余人被国民党当局以危害民国罪为名逮捕入狱。1934年于寄愚(于海)经保释出狱后化名返回家乡蓬莱,利用教师身份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于大申在北京师范大学就读期间,热衷于革命理论的学习,并积极参加地下党组织开展的革命活动。大学毕业回乡后,也在家乡的学校任教,从事革命活动,并于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4年于寄愚同志参加中国作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于虹岗、于健提供)

于寄愚和于大申都是资深的红色报人和宣传文化战线的领导。他们和战友们一道,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用报纸宣传党的思想,为团结教育人民、鼓舞战士和群众的斗志、打击敌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俩曾长期在报社和党的宣传部门担任领导工作,一生中先后创办多家报纸,不能不说是一份荣耀。1930年秋后到1931年初,于寄愚在上海,先后在党中央的机关报《红旗日报》做发行工作、在左翼刊物《文艺新闻》做编辑工作。“一·二八”淞沪抗战之后不久,于寄愚被党组织调出,协助成仿吾出版《德言报》,宣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8月,中共胶东特委机关报胶东《大众报》在黄县创刊,于寄愚是创办人之一,任副社长兼第一任总编辑。1938年底,社长贺致平调离胶东《大众报》,于寄愚任第二任社长。1939年春,于寄愚又奉命调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社,同年9月,任社长兼总编辑。后来,他相继担任过冀鲁边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冀鲁日报社社长,在担任鲁中、鲁中南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期间,直接领导《鲁中大众》《鲁中南报》等报的编辑出版工作。在解放战争时期,他还领导几名同志编印《民铎报》,在济南的敌占区散发,深受广大群众和知识分子的喜爱。在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于寄愚历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文委书记、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部长、山东省文联党组书记、华东区文联党组副书记、秘书长等职,后到安徽省文联任专业作家、安徽省文联顾问等职。于大申也是胶东《大众报》的老报人,在胶东《大众报》期间,他曾任校对科长、营业部部长、编委、编辑科长和代总编辑等职务。1945年9月,《烟台日报》创刊时,他任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同时兼任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和新华社烟台支社社长。1948年2月,于大申率领中原支队新闻大队南下来到河南省,支援解放区工作,先后任《豫西日报》《开封日报》的主要领导,1949年6月1日中共河南省委机关报《河南日报》创刊时,于大申是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并兼任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1953年至1966年,于大申当选为中共第一届河南省委候补委员、第二届省委委员。1954年秋,于大申任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虽然从此离开办报一线,但是仍然领导全省的党刊党报工作。1982年,于大申离休后还被河南省记协、河南省新闻学会聘为顾问。

于大申同志在河南工作时留影。(于友先、于泉城提供)
于寄愚、于大申不仅是革命同行,在工作风格上也有相似之处,他们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无论工作环境有多么艰苦,无论困难有多大,都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他俩性格幽默风趣,乐观向上,坚持原则,光明磊落,实事求是,工作认真,胸怀宽广,关心他人,待人坦诚,团结同志,艰苦朴素,廉洁勤政,在同事和同行中有很高的威望。他们重视编辑、记者工作,不断进行言传身教,始终把培养造就自己的编辑、记者作为办好报纸的关键,随时随地注意从政治上、思想作风上、业务上,帮助编辑、记者提高。注重加强对编辑、记者政治和思想方面的领导,及时向编辑、记者传达党中央和上级的指示,帮助大家学习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编辑、记者调查研究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经常对编辑、记者进行党报基本原则和思想作风的教育,帮助编辑、记者树立联系实际、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他们在端正报纸编辑路线、方针的同时,都十分重视发挥党报的群众性和影响力,倡导设立读者来信栏目,同时大力倡导开展工农通讯运动,培养了大量的工农通讯员,使党报既宣传了党的政策、思想,又反映了群众的意愿,从而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联系。


03



于寄愚和于大申还曾是一个部队的革命战友。1937年中共蓬莱县委成立。1938年2月,于寄愚配合县委书记于眉,领导和指挥蓬莱人民抗日武装起义,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二路起义部队参谋长(后任副指挥),并参与了蓬莱艾崮山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于大申也积极参加了蓬莱“三军二路”和武装起义。同年3月,“三军二路”攻克蓬莱县城,建立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于寄愚的二哥于仲淑任县长。蓬莱革命起义后,队伍驻扎在艾崮山区,为了培养抗战干部,蓬莱县委于1938年4月在艾崮山区的站马张家村创办抗日中学,学员大多是有革命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和失学青年,于眉、于寄愚等人都是兼职授课教师,于大申任专职教师和训育主任。学员分配到“三军二路”各大队或去地方工作后,大都成为骨干力量。根据中共胶东特委的指示,本着“实施抗战教育,培养抗战建国人才”的办学方针,1938年8月,胶东公学(现鲁东大学的前身)在黄县城正式成立,校址在原黄县中学旧址,1938年底,蓬莱抗日中学并入胶东公学,于大申调到胶东公学任训育主任兼教师。1939年3月,胶东公学因抗战时局紧张暂时停办后,于大申被调往胶东《大众报》工作。

于大申同志在胶东工作时留影

于寄寓、于大申这两位志同道合的早期红色报人,因是同乡、同村、同姓、同宗、同辈,自然更具有了传奇色彩,成为安香于家和党报宣传史上的一段佳话。


— 往期回顾 —



来源丨烟台日报2023年06月30日第09版

责编丨常帅  校对丨杨云阁  监制丨侯召溪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夜读·烟台丨他们是胶东《大众报》《烟台日报》创办人

于泉城 烟台日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