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纪念南开校父严修诞辰160周年

NKU新媒体 南开大学 2020-09-02


今天,是南开校父严修先生诞辰160周年纪念日。









严修先生是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之一,是南开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更是南开大学的创建者。他以自己的爱国思想、教育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南开的发展,推动南开形成了优良的教育传统,并为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南开大学在八里台校区严修先生塑像前,举办简朴而隆重的纪念活动。校领导杨庆山、曹雪涛、许京军、王新生,校党委常委梁琪,校长助理曲凯以及南开师生、南开先贤后人、南开校友、张伯苓研究会、严修研究会代表参加。大家向严修先生塑像敬献花篮,并鞠躬致敬,发言缅怀。







杨庆山向严修先生塑像敬献花篮







南开先贤后人代表、

师生校友代表向严修先生塑像敬献花篮







曹雪涛致辞







南开先贤后人代表张元龙致辞







集体鞠躬缅怀



鉴于当前疫情形势,除了线下纪念仪式,南开大学、南开校友总会、严修研究会、张伯苓研究会还举办线上献花、网络访谈、刊发纪念文章和纪念视频等活动,广大南开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通过线上方式表达了对严修先生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让我们进一步了解、缅怀严修先生——








严修






严修,字范孙,1860年4月2日出生于天津。幼年饱读经籍,且对算学和英语兴趣浓厚。1882年乡试中举,次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历任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学部侍郎,锐意改革,颇具政声。人们称颂他是“经师兼为人师”,“二百年无此文宗”。严修先生致力于中国教育现代化,主张育才救国,兴学图强。他和张伯苓从严氏家馆发端,先后创建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建立了从小学到高等教育的层次完备的学校体系。南开系列学校是严修先生一生教育事业中的不朽丰碑,正是因为他对南开创建的贡献和教育理念的影响,被世人尊为“南开校父”。










严修会试朱卷。严修是传统科举制度的获益者,年仅二十出头就考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但严修深知科举制度的弊端,后来成为科举改革、废除的重要推手。







严修早年数学草稿。严修很早就开始关注科学,认为只有懂得科学才能经世致用。







严修曾任清贵州学政、总理直隶学务处、学部侍郎。严修先后主持两省教育工作,进而担任全国教育事业的重要领导者。







清学部遗存(今北京市西城区教育街1号)







严修担任侍郎时期的照片







严修与社会教育家林墨青等合影。由于对当时政局的失望,严修两次退隐津门,尤其是第二次,居家近20年不再出任官职,专心推动民间兴学。




2019年,是南开大学百年华诞。一百年来,严修先生的高尚品德、精神风范,始终在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南开人。可以告慰先生的是,一百年来南开人不忘先贤,砥砺奋进,成就卓著,尽显芳华。展望未来,南开道路前景广阔,南开品格陶铸锤炼,南开精神赓续如新,南开发展前景灿烂辉煌。今天,我们纪念严修先生,就是要学习先生爱国为公的情怀、开拓革新的胆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德。







严修塑像







严修






严修先生具有爱国为公的博大情怀。近代中国,列强环伺,清廷腐败,人民苦难深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谆谆勉励南开学子“勿志为达官贵人,而志为爱国志士”,凝铸了南开爱国之魂,成为南开立校之本。他提出的“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主张,成为南开“公能日新”校训的思想源头。南开的创办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去培养人才的。1919年他和张伯苓创建南开大学,秉持的是“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办学理念,要着力培养具备“爱国爱群之公德”“服务社会之能力”的优秀人才。他积极支持张伯苓发展应用学科的主张和举措,使南开大学较好地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形成了“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办学特色。当他得知资助赴欧洲留学的周恩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时,明确表示“士各有志”,仍资助如初,因为他的办学初心就是为了培养周恩来这样的爱国志士。正如张伯苓所说,严先生“指给我人之方向,即是教育须为国为公”,诸生“应思如何为国为公,方不愧为南开学生,方不悖严老先生办教育之意”。










严修被尊为南开校父。南开是严修为中国教育留下的宝贵财富。1904年,严修以家塾为基础,在家中设立私立中学堂,后改名南开中学堂。







1908年,中学堂第一届学生毕业。严修勉励学生:“勿志为达官贵人,而志为爱国志士。”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南开大学校史展时,看到这句话,表示“说得好!”







1919年,南开大学开学合影。2排右9为严修,右7为张伯苓,后排左1为周恩来。







周恩来是严修最钟爱的学生。1920年周恩来因为参加爱国运动,被当时政府要求退学。严修专门设立范孙奖学金资助周恩来赴欧洲留学。图为1921年2月8日周恩来致严修信。






严修先生具有开拓革新的非凡胆魄。近代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传统教育步履蹒跚,无力应对。面对这种困局,他以革新的巨大勇气率先大声疾呼:中国自强之道,端在教育,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在贵州为学政时,他就主张变革科举,实行新式教育,奏请开设经济特科,为国家选拔和培养具有实用价值的新式人才。辞官回津后,他将严氏家塾作为兴办新式教育的基地,对家塾进行革新,成为教授现代科学知识的新式私学,并致力于教育现代化改革。他的先进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对南开大学早期的办学宗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等,都发挥过积极指导作用。他强调德、智、体、美四育并进,鼓励学生演出新式戏剧,特别注重人格修养和校风建设。他不但为南开的发展呕心沥血,还以极大的热忱致力于革除封建旧习,移风易俗并身体力行,营造社会全新风气。










严修审定并题签的《南开大学一览》







严修手书南开容止格言






严修先生具有艰苦创业的崇高精神。南开学校创办历经坎坷,举步维艰。面对困境,严修先生从来没有灰心气馁。为了解和借鉴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他曾经多次出洋考察,东赴日本,西到美国,不辞辛劳,不畏艰苦。1918年,他以半年的时间,走访美国东西各地,对大学的学制、行政管理、办学经费、教育教学方法及设备、图书情况等详细调查研究,特别对美国私立大学教育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返回天津途中,得知长子病故,他强忍心中的悲痛,仍不停思考如何创建大学,并为筹办大学积极奔走。为了筹款建校,向人求见,他和张伯苓不知坐过多少冷板凳,挨过多少次白眼,但为了办成南开大学,他们并不自悲、自惭,诚如张伯苓说道:“虽然有时向人家求见捐款,被其挡驾,有辱于脸面,但我不是乞丐,乃为兴学而作,并不觉难堪。”










为了解当时世界先进教育经验,严修一生多次出国考察,遍走欧美日本。图为严修(前排右3)在欧洲。







严修在欧洲







严修(2排左2)在日本。2排左1为张伯苓,1排左3为正在日本留学的周恩来。







严修(前排居中)赴美考察期间与张伯苓(前排右一)、孙凤藻(前排左一)等合影






严修先生具有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南开建校之初,他不仅以个人财力、物力给予学校极大支持,保障了学校早期运行的基本经费,还以个人名义设立奖学金,资助周恩来等优秀学生。每每学校遇到重大建设,他都有专门资助。即使在政局动荡、自家经济出现困难时,仍竭尽全力维持南开的运转经费。1919年南开大学建校,他又积极捐款、捐地、捐赠图书,尤其是利用自身社会影响,募捐建校经费。在20世纪20年代,南开大学收到的几笔数额较大的社会捐款,无不缘自严修的个人名望和社会关系。面对社会上对私立南开大学的种种质疑,严修给予张伯苓坚定的支持与真诚的劝勉。张伯苓曾多次讲过:“个人真万幸,在严先生指导下做事;南开真幸运,由严先生发起。”






发现并支持张伯苓是严修对南开的重要贡献。严张两人合作30年亲密无间,成为教育史上的佳话。图为南开女中大楼建成时,严修将钥匙交给张伯苓。







严修日记手稿(现藏于天津图书馆)







严修著作集与严修传记







严修遗墨



1929年3月14日,严修先生去世。《大公报》发表社评,悼其逝世“诚为学界之大不幸”,并赞其为南开的发展所做出的孜孜努力。南开大学召开追悼会,张伯苓校长高度评价了严修先生的办学功绩,并尊其为“校父”。他说:“严先生道德学问,万流共仰,个人追随颇久,深受其人格之熏陶,南开之有今日,严先生之力尤多。”周恩来总理也曾多次对南开校友说过:“严老先生是封建社会的好人。”应当说,严修先生是近代中国一个时代的缩影,是那个新旧交替的历史变革时代中,致力于教育救国、勇于革新的知识群体的典范。







严修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严修先生身上展现出来的崇高精神,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必将激励南开师生朝着新百年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南开大学视察,对严修先生的办学初衷给予充分肯定,对南开大学新百年的发展寄以殷切希望,使南开师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决心牢记嘱托,不负众望,拼搏进取,争创一流,为建设南开品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饮水思源,感念先贤。让我们献上一束花,表达对校父严修先生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吧!(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参加献花纪念活动。)



往期回顾:

英雄归来!南开用春天迎接你们!

高考延期!湖北、北京待定!

南开“小安”是谁?南开“翻译突击队”刷爆朋友圈,校友捐助奖励金!干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怎么办?


来源:南开大学新闻中心新媒体中心综合

纪念文章由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执笔

历史图片由严修研究会提供

纪念H5由南开校友总会制作

记者:韦承金

摄影:宗琪琪 韦承金

编辑:葛睿思

审校:马长虹 冀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