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没有结束,他们时刻准备着
近日,随着天津市成为目的地为北京的国际客运航班指定第一入境点之一,一支由南开大学师生志愿者组成的“南开抗击疫情翻译志愿者突击队”(以下简称“突击队”)来到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为入境人员和工作人员提供语言翻译服务,协助海关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航班旅客进行入境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入境集中隔离等沟通协调工作。
自3月21日成立以来,突击队已先后派出21人次现场执行任务,工作时长累计达240小时,共完成140余名服务对象的入境问询、分流安置等工作。3月31日至4月12日期间,突击队还每天安排1名英语专业师生24小时电话值班,为天津市南开、红桥、北辰、蓟州等区提供电话远程翻译服务。
身着新闻“同款”防护服和护目镜,这群南开师生投身严防境外疫情输入的工作,成为了战“疫”一线的最美逆行者。南开大学为此第一时间召集外国语学院与学生工作部门紧急研究部署、制订工作方案,落实好志愿者选拔、管理培训、后勤保障、指导辅导、心理疏导、慰问补助等工作,成为志愿者的“坚强后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不仅要嘉奖‘突击队’,而且要鼓励广大师生共同学习他们的战‘疫’经历,铭记‘南开精神’。”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克欣表示。
多语种专业师生齐上阵
突击队以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为主要成员,共招募了来自德语、俄语、意大利语、法语、英语等相关语种专业的两批次43名师生。令人感动的是,绝大部分学生志愿者在招募通知发出3小时内既已报名,报名人数超过了相关语种专业在津学生总人数的80%,超额完成招募。
根据机场海关每日更新的实际语言服务需求,最终出征名单中,有率先垂范的外国语学院院长阎国栋、俄语系主任王丽丹,新入职不久的法语系青年教师贺梦莹,主动请缨的南开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教师陈予,“90后”党员、博士研究生张雅雯,毕业在即的硕士研究生刘婧玲,“00后”学子王沛东、郭雨辰等。疫情当前,南开师生众志成城,亲属也给予他们理解与支持,更有身为南开校友的学生家长深受感动希望加入突击队。
受到母校师生秉公尽能、报效祖国的事迹鼓舞,南开大学1987级数学系校友、南开校友企业家联谊会会董、深圳悟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鲍际刚专程联系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向43名突击队队员捐助了抗疫奖励金。
抗疫一线传帮带长才干
“收到任务,即可上岗。”“24小时,随时待命。”这些词句是突击队微信群里出现最多的回复。除此之外,微信群里还满是各种记录注意事项的长消息和各语种相关词汇的整理文档。
因服务时间需根据航班情况而定,且语种需求信息多在任务前12小时才能发布,志愿服务多为紧急临时任务。疫情就是命令。为做好抗疫一线的语言翻译服务,突击队师生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先后出征的6批次志愿者不断将“一线”的个人防护、工作流程等经验带回“后方”,在微信群里与队员们一同分享。
突击队的8名教师发挥了核心作用,他们不仅“云端辅导”——指导培训学生志愿者,发布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词汇、常用表达等语料资源,而且“现场指导”——亲自考察学生志愿者的工作流程,查缺补漏、排查奉献。辅导员们也时刻关怀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工作情况,整理注意事项文档,做好“后方”各项组织协调和后勤保障工作。
业精于勤,时刻准备。为了能够最快速度响应抗“疫”服务的需求,志愿者们提前结束在家生活,暂住在学校安排的住宿地,以便集体高效展开工作;为了提供更多翻译帮助,他们在做好小语种翻译的同时也在用第二外语英语进行服务,时刻处于战斗状态。
做公能兼备的时代新人
穿上防护服,就是疫情防控一线上的一道屏障。
为节约这“一脱即废”的珍贵装备,志愿者们坚持长时间不进食,嗓子因时常隔“服”喊话而沙哑,双手因反复消杀被酒精泡出褶皱,汗水更是在不知不觉中浸透全身。踏晨露而出,披星月而归,连续工作十余个小时后,返程时已是凌晨。
这支以青年学子为主力的年轻队伍抗住了,语言与翻译在此时架起了一座“有温度”的沟通桥梁,他们用汗水向世界各地的旅客展现中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努力,用专业的语言服务得到了服务对象的认可。
在抗“疫”一线增长专业本领,于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格,青年志愿者纷纷表示,爱国魂即南开魂,在这生动的师生同行实践活动中,他们看到了师长矢志传承的“南开精神”,认清了时代新人肩负的责任与担当。
“希望大家继续践行南开外院‘外语专长、人文素养、国际视野、中国情怀、南开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广闻博览,勤学苦练,努力将自己培养成‘涉外事务的从业者、国际问题的研究者、沟通文明的践行者、语言服务的提供者’,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作出贡献。”阎国栋寄语志愿者。
“昨日少年,今日脊梁!”志愿者们说,响应祖国和人民的号召,他们时刻准备着!
往期回顾:
记者:蓝芳
图片:来源于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编辑:雷昕
审校:马长虹 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