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更始群学 服务社会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南开贡献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作出的科学判断,为进一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重镇,百多年来,南开大学始终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学术宗旨,扎根中国大地、解决中国问题、服务国家发展、支撑文明进步,作育英才、繁荣学术,耕耘不辍、硕果累累。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指示精神,特推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南开贡献”系列专稿,梳理总结百多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南开哲学社科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进程的卓越贡献、奋进姿态和远大目标,进一步激发广大南开哲学社科工作者,勇担历史使命,坚持“四个服务”,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努力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不断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境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加卓越的新贡献。
社会学:更始群学 服务社会
社会学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在我国近代以来的救亡图存和现代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并在党中央的关怀支持下取得长足发展,为推动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开社会学与百年南开相伴而生
早在1920年代,中国最早一代的社会学家陶孟和、张彭春、李济等就在南开发端了社会学、人类学学科建设,并通过开展中国社会调查开启了南开社会学“知中国、服务中国”的求索之路。1934年至1948年,陈序经、陶云逵等在南开创始社会学文化学派,为南开社会学后来的发展积淀了深厚的学术传统。
南开社会学是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摇篮
改革开放之初,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领导下,南开大学在全国率先建立社会学专业和社会学系,举办了著名的南开社会学专业班(“南开班”)、研究生班,不仅为当代中国社会学培养了一大批领军人才,而且在推动中国社会学“五脏六腑”基础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和突出贡献。
1982年费孝通在南开社会学专业班结业典礼上讲话
1984年费孝通与社会学82级研究生班合影
一、社会学基础理论研究
社会学一度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学问,因此社会学恢复重建的首要任务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现代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继承创新,厘清并确立中国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这项工作首先是从费孝通指导编撰第一本《社会学概论》(试讲本)开始的。这本《概论》从1980年启动,至1984年出版,前后历时近5年。南开大学杨心恒作为编写组主要成员和联络人,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著作为当时国内最权威的社会学通用教材,奠定了中国社会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紧密结合中国社会改革发展需要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架构,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在此基础上,杨心恒主编了南开版本的《社会学概论》(1986年),该教材经彭华民、关信平等不断完善再版,至今仍为国内广泛采用。
南开社会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成就,是通过开展中外社会思想、西方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西、中、马汇通互鉴的理论创新体系。在西方社会思想和社会学理论研究方面,以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批判主义综括西方社会理论的思想结构和发展脉络,并引入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开展当代社会学理论前沿研究,为推动国内社会学理论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思路。侯均生先后出版《西方社会学思想进程》(1988)、《西方社会思想史》(2007)等著作,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2006)并四次再版,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系列。
在中国社会思想史和传统群学的创新性转化研究方面,倡导深入挖掘本土社会思想的丰富内容,并将追寻中国社会的自性与传统群学思想的创新性转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研究的社会学范式。王处辉出版的《中国社会思想史》(1989,2000,2002)、《中国社会思想的早熟轨迹》(1996)、《追寻中国社会的自性》(2004),作为首席专家主编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社会思想史》(2021)等,已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学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方面,南开社会学系早在1990年就受国家教委委托,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讨班。以此为基础,张向东组织全国19所高校编写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原著导读》、《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进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系列。其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1996)在南开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之际,被列入“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库”重新编辑出版。2018年,南开大学成立全国首家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中心。以该中心为平台,赵万里等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化的历史与实践研究,主编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2020)等研究成果,为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创新做了积极探索。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
南开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恢复重建过程中,融合社会学与心理学百年学脉基础上形成的。南开大学建校之初就极为重视运用心理学知识改造旧国民、建设新社会。1923年起,从芝加哥大学分别获得心理学和社会学硕士学位的黄钰生、陈定谟等,就在南开讲授社会心理学课程。1979年,孔令智在南开大学恢复开设心理学课程,成为最早恢复开设心理学课程的高校之一。1983年,南开举办了全国社会心理学进修班,1984年在全国率先招收社会心理学方向硕士研究生,1987年,南开建立了全国高校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室,推动了社会心理学的恢复重建,成为具有鲜明南开特色的社会学学科方向。
1983年全国社会心理学进修班开学典礼
在孔令智、乐国安的带领下,南开先后主编出版了包括社会心理学概论、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各应用分支等在内的系列教材30余种。其中,南开大学组织全国13所高校参与编写的《社会心理学》,先后五次再版,曾获第三届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至今仍然是国内最有影响的社会心理学教材之一。2021年,乐国安作为首席专家主编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社会心理学概论》,进一步确立了南开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带头地位。
三、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
南开大学是国内最早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并开展社会政策研究的高校之一。南开大学参加了1987年民政部筹备建立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论证会”(马甸会议),建立了国内第一批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以及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博士点和硕士点,并与民政部、团中央、中国残联等合作建立研究基地和人才培训基地,形成了社会工作实务与社会政策研究紧密结合的发展特色。南开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坚持问题导向,致力于推动我国社会政策转型发展和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关信平、彭华民先后开展城市新贫困问题、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研究,出版了《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1999)、《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2007)、《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2009)等具有开拓意义的研究成果。2005年以来,南开大学与中国社科院等单位联合连续举办了17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2021年,关信平作为首席专家主编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社会政策概论》,体现了南开在社会政策领域的带头地位。
马甸会议(1987)
近年来,南开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政策理论探索与社会保障与救助等民生议题相结合,在老龄化、儿童、性别、家庭、劳工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冲突与融合:中国老年歧视的现状、根源与公共政策构建》(2015)、《男工·女工:当代中国农民工的性别、家庭与迁移》(2017)、《儿童贫困:能力发展与生活机遇》(2020)、《国家技能形成体系与产业工人技能形成》(2021)等专著,以及《当代社会政策研究》(2018,2019)、《中国公益慈善发展报告》(2012/2013/2014/2015)等系列研究报告,获得了学术界、行业协会和政府的广泛认可。
四、科技与社会研究
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不仅强调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而且关注当代科学的发展、应用和社会影响。南开社会学重建之初,就积极倡导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苏陀主编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1989)、杨心恒主编的《社会调查与社会统计》(1989)、侯钧生主编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995)等,为当时社会学师生开展中国社会调查提供了科学方法支持。1992年,中国社会学会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天津召开,苏驼荣膺首任理事长。2022年12月3日,南开大学举办“中国社会学会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庆暨第六届‘中国调查’学术研讨会”,对南开社会学的相关贡献做了充分肯定。
五、文化人类学研究
南开人类学初蒙于1920年代。1923年,张伯苓校长聘请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中国考古人类学之父李济来南开执教,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人类学系。1930年代末,陶云逵从德国留学回国,在西南联大建立了南开大学文科研究所边疆人文研究室,开展了从民族历史和语言到民族政治、社会以及政策等方面的研究。社会学恢复重建时期,费孝通始终主张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一体化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人类学在民族学和社会学两个学科中重建发展的格局。
本世纪以来,南开大学恢复人类学专业建设,形成了教育人类学、民族人类学、网络人类学、发展人类学、科技人类学等研究方向,出版了《民族社会学概论》(2010)、《教育人类学简论》(2013)、《文化人类学简论》(2017)等教材;《土瑶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2004年)、《蓝靛瑶人及其学校教育》(2014)、《天涯虚拟社区:互联网上基于文本的社会互动研究》(2005)、《生态移民与文化调适》(2011)、《变与不变:21世纪一个中国村落的民族志研究》(2013)等专著;以及《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2017)、《反思参与式发展:发展人类学前沿》(2013)等专题研究报告,形成了以田野为本、创立本土视野、推动理论创新、为当今中国和全球问题提出独特解释和理解的南开人类学特色。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学恢复重建史以及新时代十年的中国社会学发展史,南开因应时代变革之需成为我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摇篮,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在国内外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我国迈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和南开大学开启第二个百年发展的新时代,社会学学科也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机遇期。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了“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的重大任务,赋予了社会学鲜明的时代意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践意义。南开社会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使命、新课题,继续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领域赓续传统、开拓创新,为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新的贡献。
往期回顾:
本期来源: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执笔:赵万里 袁同凯 吕小康
记者:吴军辉
插图:宣朝庆 袁同凯 吕小康 吴帆
专题策划:社科部 宣传部
统筹:管健 李娜 孟德龙 吴军辉
编辑:赵雅楠 宗琪琪
审核:李娜 蓝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