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当代出不了大师?我们只学了经史子集的集部

2017-03-06 杭州誉谦学堂 读经中心


本文导读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精华,其中,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是一个代表。不久前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夺冠的武亦姝红火的现象让人们对中华经典再度重视,而同济大学刘强教授日前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系列讲座《夫子之道:四书通讲》正是重现经典,并指出经典文化淡漠带来的现实话题。


200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重病在床,时任温家宝总理去探望他。钱学森问了一个问题,我们这么多年培养了这么多学生,还没有出过大师级人物,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呢?这个问题被称为“钱学森之问”,可以说是最近几年非常受关注的话题。


我们看到过高考前一天高考生撕书的新闻图片,这样的教育是培养不出合格的读书人,更不用说大师了。


01

经典文化“经史子集”四个部类,大家只学了“集”部


借古鉴今,看一看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哪些文化形态。


第一,物质文化。第二,非物质文化,那就是精神文化,比如说宗教、制度、风俗,包括我们的节日文化。中国有一个端午节被韩国抢走了,他们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了。但是我觉得我们也不要义愤填膺,因为我们过节没有好好传承文化,一过节就“吃”,导致我们把文化当作一些身外之物。第三个,经典文化。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可谓是汗牛充栋,其中有四个部类,清代纪晓岚编撰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类,这就属于我们的经典文化,在最近的一百来年,被忽视了,所以,我们今天出不了大师了。我们小的时候,学习文化知识,是从哪个部类开始入手的呢?我们小学的时候,恐怕一入门学的并不是经、史、子,而是唐诗宋词,属于集部,相当于文学作品。可是我要告诉大家,古人小时候是从经部开始学习的,相当于文化金字塔的塔尖。我们是从塔的底部开始学习的,所以我们今天出不了大师了,这是童子功没有打好的原因。


▲家学是古代传承文化的一个途径


古代传承文化有三个途径,第一个是官学,能够上官方办的学校大概都是贵族子弟。后来,孔子开始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不管出身高贵低贱,都一视同仁,这是十分伟大的。第三个传播渠道是家学,《红楼梦》里贾宝玉经常被逼着上的就是家学。古代说家学渊源、书香门第,可是今天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书香门第了。古代的学问,可能是家族里面最了不起的学术,爷爷传给父亲,父亲传给儿子,祖祖辈辈这样传,现在已经没有了。


当今孩子的成长过程很少受到家学的熏陶,我们可以看到古时候家学的影响。“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骆宾王在7岁时写的,一个唐代7岁孩子就写出了让今天7岁孩子必读、必背的经典,这是什么情况?这就是家学的影响。王弼是三国最有名的哲学家,他对《周易》、《道德经》、《论语》的研究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但王弼只活了24岁!24岁,在今天可能大学刚刚毕业,准备考研、准备考公务员,或者说,准备创业、找工作,学问几乎谈不上,可是王弼在那个时候留下的却是绕不过去的高山。钱钟书,是无锡钱氏家族的后裔,其父钱基博本身就是一位大师,在他小时候耳提面命,课子甚严,最后培养出来这样的人物。钱钟书考进清华大学的时候,数学15分,英语和语文全部都是第一名,当时清华大学校长是罗家伦先生,不拘一格降人才,把他收了。如果按照今天的高考,他根本进不去。可是收进去的就是一个大师,钱钟书20岁上大学,老师见了他都有点怵,他学问有的时候比老师还好。


▲钱基博与钱钟书


02

为什么今天出不来大师?


我认为和两位前辈学者有关,都是绍兴人。


北大蔡元培校长也是现代大学之父,我非常佩服他,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1912年的时候,蔡元培先生担任教育部的总长,颁布了《普遍教育暂行条例》,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除”。此后,孩子们就远离了我们民族文化的高端经典。


还有一位是鲁迅先生,咱们也都很佩服他,但是他在回答青年人要读什么书的时候说过一段话:“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都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都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尽量少,或者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当时这句话影响了很多人,其实鲁迅小时候在三味书屋里经史子集读过不少。胡适先生主张白话文运动,在当时摧枯拉朽有他的时代价值,但是仔细想想,当所有的人求学之后,只能读白话文、写白话文,连自己老祖宗的经典都不读,到底是文化的进步还是教育的失败?今天,我们很多人读书读的都是白话文,简体字,读着读着开始摇头了,看什么都不顺眼,一身戾气。古人读的是竖排的,读着读着就点头了,他觉得圣贤说得有道理。所以,我要说今天出不来大师,原因很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经典教育的断裂和缺失,导致这一百多年出不了大师。我们小的时候学的都是非常低幼的东西。经典就是我们的母乳,我们小的时候,没有喝母乳长大,很多人吃的是“三鹿奶粉”。结果到最后,他对文化很鄙弃,自己没有文化还批判文化,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很多。所以我要提倡,从经典中生信心。文化自信,首先要有文化,才能自信,没有文化的自信,叫作盲目自负,叫夜郎自大。所以,我认为要读经典。


▲文化自信,从阅读经典开始


03

不读经典的十大弊端


传统文化其实要处理几大关系:人我关系,群己关系,天人关系,心物关系,这是人活在世上必须面对的几大关系。读了经典以后,你就能够很好地处理这几大关系。


▲孔子韦编三绝


第一个弊端就是,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只关心自我,不关心他人,自私、狭隘。


第二,只知有己,不知有群。这样的人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很差,到哪个单位,很快就准备跳槽。


第三,只是有人,不知有。以前我们强调中国文化是天人合一的,很多人搞不清楚什么意义,事实上,古代的“天”其实是带有一种宗教信仰色彩的存在,我们经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还有一句话叫“人在做,天在看”。古人都懂得这些话的。今天出现了很多生态问题、环境危机,其实都和天人关系的紊乱有极大关系。我们可以说雾霾既是自然灾害,也是人祸造成的。你不滥砍滥伐,就不会出现泥石流、沙尘暴,不乱排,就不会出现雾霾,这就是人祸。今天还有一些人做的事情是伤天害理的,比如卖假药。


第四,只知有物,不知有心。只关心身外之物,却不知道活在世界上,安顿心灵是最重要的。很多人把理想定在向外求上,最后自己的心安顿不了,出现了很多问题。以前我们说唯物主义是真理,唯心主义是谬论。但是其实唯心主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哲学流派,它有它的道理,因为只有人才会有心性的追求,一个人如果没有心,一天到晚追求外物,那就是唯利是图。


第五,只知有学,不知有道。学问学问,其实是求学问道的意思。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道”字。所以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夫子之道,中国文化追求形而上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现在我们说知识改变命运,很多人把知识当作敲门砖,于是就出现了明天高考,今天撕书的情况,他们不觉得追求学问和养自己的道有关系。


▲参加高考的考生在学校里撕书发泄


第六,只知有贤,不知有圣。圣的正体字“聖”,上面一个“耳”,表示耳聪目明,拥有大智慧。接下来一个“口”,表示还能表达智慧,你说的别人要能听懂。下面这个字,一般写的是“壬”,圣人还要谦恭有礼、接地气。这个字非常丰富,有内涵,结果简化了之后,变成了“又、土”。这个字在《说文解字》里面也有,上面是手爪的形状,下面是“土”,意思是“致力于土地”,也就是“修地球”。我们今天把“聖”简化了,所以今天盛产“土豪”,却很少有圣贤了,因为文化的命脉被掐断了。


第七,只知有利,不知有义。古代有一个文化是义利之辨,可以用一句俗话说,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见利思义,而不是见利忘义。可是今天很多人见钱眼开,结果就出问题了。


第八,只知有用,不知有益。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实用主义价值观,把很多东西看作“有用”和“没用”。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有的时候我们要用有益和无益来做判断,而不要仅仅用有用、无用做事实判断。读了经典的人,一般都会知道求益的重要性。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第九,只知有家国,不知有天下。古代强调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其实家和国,都是小的单位,我们今天看得挺大,天下才是更大的概念。天下还指的是文化,顾炎武先生曾经说过,有亡国,还有亡天下。亡国就是改朝换代,但是亡天下是仁义充塞,率兽食人。天下指的是礼乐文明、道,一个国家无道,即便没有亡国,也是亡天下了。家国是肉食者谋之,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化的兴亡,每个人都有担当。读经典,就有家国天下的情怀,有的时候不是仅仅考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第十,只知有生命,不知有慧命。生命就是肉体的生命,很短暂;慧命相当于智慧的生命,可以永垂不朽。现在很多人觉得,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但是他自己其实是民族文化的一朵浪花,是祖先传承纽带中的链条。我们既有来处,也有去向,每个人的生命,其实都是民族文化大生命中的一个环节。我们要爱惜慧命,延长慧命。如果懂得教育自己的子女,其实就是把慧命延长了。懂得不断求学问道,事实上就把自己的精神慧命延长了。中国文化中,很多圣贤慧命永久,例如孔子,到今年,孔子诞辰2568周年,我们还在纪念他,他的生命只有73岁,但是他的慧命绵延不绝。你再看孔子的很多弟子,例如颜回,英年早逝,他的慧命也很长,到今天,你到山东曲阜,发现颜氏家族已经传到了七十多代。孔子现在的后裔有80代了,全球孔子的后裔有将近300万人,相当于一个小国家了。韩国曾经说孔子是他们的,因为有一支孔子的后裔元朝的时候,移民到了高丽,所以他们非常敬爱孔子。我的老家,河南巩义县,那是杜甫的故里,杜甫已经传到了36代。我到二程的故里一打听,他们也已经传到了33代。孟子、子贡等等,都传到了七十多代,这就是圣贤的福报。你再看一些帝王将相,生前杀人如麻,死后断子绝孙。秦始皇牛得不得了,结果二世而亡。人是有慧命的,这就是福报。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我要再加上一句:现世不报,来世必报!因果不是迷信,是符合科学道理的。你没有杀人,就不会因为杀人被判刑吧?你不种善因,就没有善果。有了这些价值观,你轻易就不敢做坏事。



▲孔子如今后裔已传到80代


对传统文化,有四句话总结一下,“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事实上是人的优化、雅化、良化、深化,我称之为“人的四个现代化”,其实是人化。第二,“国学的核心是人学”。很多人说国学是经史子集、是儒释道,或是六艺之学。我认为,国学就是人学,不是玄虚缥缈的,我们的文化,最终是落实在人身上的。我们活一天,人就要学一天。第三,“教育的功能是化人”。不是培养多少就业率,说明你的教育成功了,而是说你的教育最终是为了培养人的,是为了感化、成就人的,如果教育培养高分低德的人,那不是好的教育。第四,“化人的关键在化心”。化人要让人的心灵产生变化,养成温润如玉的君子人格。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其实不是背多少经典就可以的,最终体现在你这个人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跟别人打交道,如何展现自我人格魅力,所以我认为这些东西非常重要。


相关文章


⊙   王财贵教授答: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  王财贵|培养大才 要自求多福

⊙ 王财贵|何谓“才”

⊙  我们的年青人真了不起! ——王财贵教授评新闻“高考后撕书”

⊙ 选择读经为先见之识:各地高考改革均指向经典


与您共同黾勉之
还有读经成长故事
最真诚的读经教学法
最纯粹的读经教育理念
读经



经中心


微信号:1501117055

中心官网:www.aidujing.com

读经教材购买:www.idujing.com

爱读经读书会qq群:103382880

季谦先生个人微博:@王財貴_季謙(新浪)


关注本微信平台

长按二维码
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