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南有个罕见的“编外驿站”

2017-03-02 多港峒客 走读海南

你可知道,这个近年才蜚声中外的村子,位于琼东古代首屈一指的水旱路交汇点,交通权重曾超越嘉积……


作者:多港峒客 编辑:小琴台

1留什么客

琼海市博鳌镇南部,有个留客村,十多年来蜚声中外。留客村分为上、下两村,下村在东,有蔡家大宅,上村在西,有卢家大宅。蔡家大宅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家大宅2009年被命名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蔡家宅被称为海南近代最精美的民居遗存之一、“海南侨乡第一宅”。而卢家宅建造年份与蔡家宅相仿,占地更大,只是结构和风格不一样,部分被台风残损了。


“留客村约有400年的历史,共有176户,居住着蔡、莫、余、朱、陈、韩、王、卢、周、覃十个姓氏。其中旅居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香港、澳门等地的华侨就有1000多人。清末,留客村的青壮年男子大都从村口的古渡口乘船,经万泉河漂洋过海当“番客”出外谋生创业。”


——这就是十年来媒体无数次转载的情况。


这个一举保有国家级、省级两个珍贵文保单位的留客村,还有更多的故事吗?


人们很自然会问:村名为什么叫“留客村”?客人是谁?村民姓氏为什么那么丰富,而不是像一般农耕村落那样聚族而居?还有,为什么这个村的“出洋”显得特别出色?等等。


这些问题,似乎未有人给过答案。


本帖揭秘留客村的“前传”,回答这些问题,可能令你完全意外——


这个村子,位于琼东历史上重要性首屈一指的十字路口,即琼东第一大河万泉河水路,与琼东唯一官路的交汇点,水陆要冲。官路即驿道,这里是乐会县治,上连会同,下接万州,留客村北,元明清三代一直设有官渡“流马渡”。


在古代交通网上,这个路口的权重远远超过嘉积。嘉积虽然明前期已经成市集,但一直不在官路上,嘉积河道直到明末,都未见渡口设置。


乐城段驿道示意图


1930年测绘的“乐会”地图(局部,广州市省立中山图书馆藏)。当时公路初兴,驿道线路清晰可辨,乐城岛以北的驿道已修成公路。前航拍时代的地图,精确度与现代地图有些差距。

2驿道遗存

众所周知,乐城岛上的乐城村,是元代到民国700年的乐会县治。留客村在万泉河南岸,与县治只不过一水之隔,客人就算要过夜,也会在更舒适的县城,因何要专门“留客”,客人是谁?


原来,留客村是海南环岛驿上罕有的一个“编外驿站”。


驿道的事,不是健在老人能回忆的了,事实上今天根本没有人把它与古驿联系起来。不过,先祖写的郡县志是可以追溯的。


据《正德琼台志》,笔者实地考察,环岛的东路驿道,自会同县城(今琼海市塔洋镇)南下,在今S213省道的礼都村、边界村进入乐会县境,在乐城村北十里的青塘山村设有顿兴铺,再下就进入乐会县城了。县城明初曾设有万全驿,设县门铺。再南下,从流马渡过万泉河,再到九曲水边的北岸村,有温泉驿与温泉铺,过温泉渡南行,再过风门岭,在分界村进入万州境。


万全驿贴近县城北门的江边,据明《高皇帝实录》,这个驿站只存在了七年:“洪武十年(1378)十二月己巳,改广东万全驿为温泉驿”,驿站由城北搬到南面十里、九曲江北岸的温泉驿,弘治十七年(1495),温泉驿亦撤销。


这段驿道,自青塘山村至留客村、再南行香炉峰一段,至今以乡道形式存留,非常难得,不过无人注意。


留客村的蔡家大屋、卢家大屋分别于1933、1934年兴建。此前不久,即1930年的民国地图上,从嘉积南行的东线公路,已经通过中原镇南下,不经万泉河下游的乐会。乐会县城虽然也有北去的几条支线公路,但是大格局已经开始被边缘化。


或许正因如此,这段驿道才得以保存吧。


造化弄人,1973年的特大台风,将“琼东巨镇”嘉积无数百年故旧建筑,尽行摧毁,但经济被边缘化了几十年的留客村,离那个台风中心较远,蔡家和卢家大屋都基本无恙,好好的保存至今。

驿道正在穿越石头排岭峡口



在北岸村田野北看挂榜山。这片千亩良田古称“乌陂塘”,引九曲水灌溉,早在宋元时代就已出现,是琼东最早的灌区之一。

3案山咽喉

留客村南一公里许,横亘着一道屏风似的土岭,名叫石头排岭,规模是整个琼海市东部都少有的。土岭东西接近5公里长,在中间恰好有一个不宽的峡口,将岭分成两截。这两截山,就是古代乐会县城的“案山”,即“风水之山”。


西面那截,古称香炉山。据《宣统乐会县志》:香炉山“又名南山,在县南四里,高二十余丈。从西北延绵而来,峰峦耸秀,状若香炉,县治、学宫皆向之。雍正十年,邑令何齐圣建文峰塔于上。邑八景‘炉峰生烟’即此”。按照古代风水向背之说,这座岭可以佑护县里的官员和士子,向来是乐会县八景之一。


东面那截,古称榜山。据《康熙乐会县志》:“香炉山延绵东转,横亘数里,形如挂榜,名‘榜山耀日’”,也是乐会县八景之一。所谓榜,就是古代张挂科举中式者的名单,含义当然是上上大吉。


因此,石头排岭自古就极受县人注重,至今依然保护得满山郁郁葱葱。


上下两个留客村,卑谦地左右夹迎着古驿道,即今161乡道。这条路南下直取温泉铺所在的北岸村方向,足有将近两公里长。石头排岭与这条通道成十字形相交,在两山中间峡口穿过,继续南下。


过了峡口,路的南半段已经被迎宾路截断,不再直接连通北岸村了,但这一段是明清驿道的遗迹,则毫无疑问。古人除非是傻瓜,才会放着这样的直线不走,放着长岭的唯一豁口不走,非要另外绕大弯,或翻上岭顶走。


谁能想到,这条不起眼的乡道,古代是海南东部唯一贯通南北的交通干线。



留客村北,万泉河边北望乐城岛。这就是古“流马渡”,明代河面比较狭窄。



北岸村村头,古温泉驿所在地。


九曲江

4“三产”立村

村民相传村史有400年,其实也可能更早。查《康熙乐会县志》,两个版本都找不到留客村,但是晚清之前的县志尚未有普查和遍录域内诸村的制度,所以不等于当时没有留客村。宣统县志有了这个遍录制,载有留客村。


为什么会有这个“第三产业”特色鲜明的村名呢?县志没有说。


留客村应该源于渡口服务。据《康熙乐会县志·桥梁》记载,县城以南的流马渡是官渡,明初设了两条船,两名渡夫,可以轮替;但是到了晚明万历间,财政紧缺裁去一半,只有一船一夫了。


流马渡虽“为驿使、居民往来通津”,但是船夫待遇微薄,常有不愿干的,很难保证随时服务,晚上肯定停船,病了也不一定能找到替手。商旅、铺兵若时辰不合,或天气不好,唯有望河兴叹,在南岸找地方投宿。


乐会县治,曾长期是万泉河下游商贸重镇。从县治渡江南下的行旅,上岸后当然就该赶路,最多吃点喝点,通常不会在留客村过夜。但是从万州北上的行旅就不一定了,风雨天或发洪水过不了河,就被滞阻在南岸,必须留宿。于是,留客村应运而生。历代巡视地方的官员,以及护卫、弹压地方的军队,到乐会以南各州县也必经此路,北归时若风雨阻隔,也得留宿此村。


据当地老人回忆,过去总是早上渡河的最多,因为如果来晚了,进到乐城市都散了。后来,不少远道赶市的人干脆就在条件成熟的留客村过夜,次日一早过河,以抢得先机。


乐城岛附近水文变化比较大。据《康熙乐会县志》载,岛南“流马河”,本来是“古渠”,河道狭窄,水流湍急。但到了清初,可能是由于上游山林砍伐加重,多次被洪水冲刷,河道一直向南扩展变宽,而北岸则淤成平地。可见,明代以前留客村北的河道是比较窄的。


留客村向来隶属东面的莫村管治,现在也是如此。莫村是老资格,明初已见于记载。乐会县东部三个不同的乡,中珠乡、莫七乡和博鳌浦,下面都只辖一个都,又都叫莫村都,这是海南独一无二的情况。


到了宣统县志,属于执礼乡的留客村,户数已经超过了莫村,而且在博鳌乡还有一个注明属于执礼乡的留客村,21户,81口。留客村如此兴旺,这显然是因为商旅兴旺,村民姓氏那么丰富,应该也是历史上八方来客陆续定居的原因吧。

走近留客村

莫村村边

5出洋先锋

论起因果,蔡家大屋、卢家大屋与驿道还真有点关系。


正因为村子历来就在交通要冲,村民比一般农耕村民信息灵活,意识开放,所以在近代海南下南洋的潮流中,留客村人迅速作出了反应。他们得风气之先,可以利用过去往来客商结下的人脉,顺河几袋烟的功夫就出到博鳌港,接着就是出洋,接着就是……回来建蔡家、卢家大屋。


据2008年的一份官方数字称:留客村有175户,农业人口260人,华侨650人,外出人员130多人。后来还有报道说是在外洋的一千多人,留在十多个国家。总之,村人“大头”在外边。


留客村这种户多人少、壮丁外流的特点,在《宣统乐会县志》的村户统计数据中,已经清晰显现。当时执礼乡的留客村有52户,157人,户均仅3人;旁边的莫村则为42户,177人,户均4.2人。


按照该县志的情况,乐会农村户均普遍在3.5至4人,或4人以上,例如清末博鳌乡的第一大村沙尾村,就是350户,1221人,户均3.5人。像留客村这种情况很少。蔡家大屋的建造者蔡家森,1899年13岁时就出洋了,还有报道说是带着两个弟弟一起去的。也就是说,《宣统乐会县志》的统计,就没有包括蔡家森三兄弟。


蔡氏出洋的大背景是:清末光绪间,鸦片毒害深入,海南民黎暴乱频生,老百姓谋生不易。留客村人多田少,民生应更艰难。有学者统计,从1882年至1928年,由海口乘轮船出洋者,约在100万以上。据《简明广东史》记载:1876至1898年,海南人往东南亚及香港谋生的达34.5万人。


莫村为什么当年户均人数较多,推测是由于农耕立村,占地较多较好,生存环境较稳定,意识也较留客村保守,所以当时出洋的人比较少。


留客村边的古道


驿道离开村落向南,非常幽静,难以想象是古代琼东唯一贯通南北的交通干线。


留客村一带2012年的卫星地图

6随时湮没

留客村周围风景优美,居民好客,是小憩游览的好地方。据清代县志,村北原有武帝庙,村西有个“文翰塘”,周边两里许,水深三尺,嘉庆道光年间都种水稻,后来苦于虫害改为种莲,没想到长出的莲子特别香美,远近闻名。现在村南还可以见到两口较大的水塘,不知是否还有莲子,是否还香美。


一晃百年,“编外驿站”留客村这段无人鉴赏的古驿道,已经把当年的热闹故事深深掩藏。虽然离博鳌不过咫尺之遥,据说北岸村的温泉水也通过管道供应到博鳌去了,但是,到五年前我访问时为止,这里还是一片乡野景象,难得地保持着相对的清净。


留客村是琼崖古驿的配套孑遗,村南那条乡道就是几百年的古驿道。这个珍贵遗存,无人意识,在大开发的浪潮中随时可能湮没。


细看早几年制定的琼海市到2020年发展规划,这一小块,幸亏还算是“生态农业观光区”,不过不知道规划管不管用。历史无意间留下来的老村及老路,代代相传的风水岭,应该还能继续存在若干年。
 

在消失之前,会有人想起应该保护保护吗?在国际旅游岛上,缺的就是有根有据的历史遗迹啊……



本期作者多港峒客,1951年生于广州,布衣。十年海南知青,返城十年国企,再下海经商。年过半百后渐悟历史文化之可贵,遂投身学习与挖掘。在海南与部族两翼,读书行路,乐此不疲。唯望能为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略尽绵薄,足矣。

作者更多精彩图文,请点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