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落探访VOL.4|撒哈拉北部的「璀璨之珠」——柯布西耶从这里出发

HUFUJII Lab. 胡藤井研究室 2023-08-30


明年即将迎来东京大学『世界聚落研究50年』,为纪念这项跨越半个世纪的宏大事业,致敬所有曾经参与聚落调查与研究并作出杰出贡献的研究者,本公众号将陆续推出系列文章。『世界聚落数据资料库』将首次公开发布,带您穿越时空,探访聚落经典。




在遥远的非洲大陆北部,有一片区域名为“马格里布” (Maghreb),在阿拉伯语中意为“日落之地”。因受地中海和阿拉伯文明影响,同时又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马格里布地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随着历史发展,该地区如今已成为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三国的代称。


  • 马格里布地区范围

  • The Maghreb, also known as Northwest Africa, is a subregion of North Africa that is effectively a western part of the Arab world and is predominantly Muslim. 


历史上,马格里布地区的原住民是柏柏尔人,他们在与迦太基(北非古国,位于今突尼斯北部)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该地区一直纷争不断,柏柏尔人几度被他族侵略。后在公元7世纪中叶至8世纪初期间,阿拉伯人逐渐统治了马格里布,柏柏尔人皈依伊斯兰教,并逐渐伊斯兰化。


  • 柏柏尔人(图源:网络)

  • The Berbers (from:Internet)


在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形成的伊斯兰教派中,伊巴底斯派(Ibadis)统治着马格里布地区的一部分,建立了罗斯图姆王朝(Rustumiyyah)。公元908年,隶属什叶派(早期伊斯兰教派之一)的法蒂玛人攻占了罗斯图姆王朝首府提阿雷特(Tahert),该王朝就此覆灭,幸存的伊巴底斯派残党四处逃亡,最终在相对隐蔽的姆扎卜山谷(M'zab)落了脚。


姆扎卜山谷位于今阿尔及利亚国的盖尔达耶省,是撒哈拉沙漠北部的一道深陷地下的红色大山沟。逃亡至此的伊巴底斯派残党兴建了以防御为主的埃鲁 · 阿特夫城(el-Ateuf,1011),又与当地土著柏柏尔人一起混居,形成了后来的莫扎比特族(Mozabite,阿尔及利亚种族之一)。


  • 姆扎卜山谷(图源:INCT)

  • Aerial view of M'zab valley (from: Institut National de Cartographie algérie)


在之后的几百年里,莫扎比特人在山谷中又陆续修建了6处聚落,其中以公元1048年建成的盖尔达耶城(Ghardaia)最大。山谷中7处聚落均以一座清真寺为中心,街道房屋全部围绕其呈漩涡状布置,人们从任何角度都能望见清真寺的高塔。


  • 姆扎卜山谷内传统聚落(图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Ancient settlements in M'zab valley

       (from: UNESCO)


  • 埃鲁·阿托夫
  • El-Ateuf

  • 布·努乌拉
  • Bou Noura

  • 贝尼·伊斯甘
  • Beni Isguen

  • 梅里卡
  • Melika

  • 盖尔达耶
  • Ghardaia
「注」上述平面图中黑色部分为清真寺所在「另」古埃拉拉(Guerrara)和拜尔杨(Berriane)两座城市是位于山谷的外侧


1982年姆扎卜山谷传统聚落入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这是一个传统的人类居住地,由伊巴底人(the Ibadites)于十世纪围绕五座城邦修建而成,完整保存在姆扎卜山谷中。姆扎卜建筑简朴、实用,完美地与环境融为了一体。姆扎卜的建筑结构是为群体居住而设计的,但同时也考虑到了家庭的结构,当今城市建筑的设计者可以此为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城市还以作为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设计原点而闻名。对二十世纪城市规划与建设发挥了相当可观的影响。


  • 柯布西耶(图源:网络)
  • Le Corbusier (from: Internet)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柯布西耶的祖母有着犹太人血统,因此遭到了维琪政府的迫害,许多亲戚都被逮捕,迫使他逃亡到了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工作。遭受此次打击后,他的建筑设计风格明显起了变化,从注重功能转向注重外观的华丽;从重视现代工业技术转向重视视觉体验;从追求平整光洁转向追求别树一帜,引人注目。这使得他在战后的新建筑流派中处于显耀地位。直到去世,他的设计理念都对世界各国的建筑师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


  • 住居入口门上所悬挂着“法迪玛的手”(摄于1972年)

  • The Hand of Fatima is hung above the entrance. (shot in 1972)

 「注释」
   法迪玛的手:以预言家穆罕默德的女儿法迪玛的手掌为护符

住居入口门上所悬挂着的“法迪玛的手”,就是出现在印度庞加普州州府昌迪加尔(Chandigarh)的那个巨大之手的雕刻原型。



  • 柯布西耶手稿(图源:网络)

  • Rough sketch of The Rotating Open Hand Monument by Corbusier. (from:Internet)


  • 旋转开放纪念碑(图源:网络)

  • The Rotating Open Hand Monument, Chandigarh (from: Internet)


1972年,我们的聚落探访足迹来到了阿尔及利亚的姆扎卜山谷……


探访地点:阿尔及利亚(北非)姆扎卜山谷

探访时间:1972年

探访者:原广司、上原惇彦、芦川智、山本理显、入之内瑛、若月幸敏、秋山恒夫、藤井明、山崎隆造、北川若菜、小川朝明、森山靖纮、中上英俊、细川博美




01

姆扎卜山谷的传统聚落

  Ancient Settlements in M'zab Valley 


计划所有部分,设计所有细节。看似偶然成形的风格、不造作的风情、自然产生的景物,皆为计算后的设计成果。


聚落通常都被认为是自然形成的,然而深究聚落的各种组成要素(住宅、公共设施等),及其配置所形成的基本形态,甚至被认定是出自偶然的细节后,我们猜想:聚落的形成并非始于自然,而是缜密计划的结果。随着聚落调查的展开,这种计划性愈加显著。


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聚落的所有部分都是可合理化的,即使可合理化,也绝非只有单一解释。因此,聚落的计划性及设计意图,必须以广义解释。


  • 姆扎卜山谷聚落全貌(摄于1972年)
  • A perspective view of M'zab valley
    (shot in 1972)

  • 姆扎卜山谷聚落剖面图-手稿(绘于1972年)

  • Section view of M'zab valley, sketch

    (drew in 1972)

聚落所告诉我们的「部分」,是各式各样「有意义的部分」。而有些部分之中还有部分,有些部分则和其它部分共通或结合。这些各式各样的部分的集合,就是整体。依此定义,所谓的整体,也可视为部分。


即使原先认定是偶然形成的结果,仔细观察后,也可从中发现创造者的意图。


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并不会设计所有的部分,因此要赋予哪些部分意义,或是以什么为基准来设定「有意义的部分」,便是设计的重要课题。

 

与这座盖尔达耶的「姆扎卜山谷的小城」的相遇,印证了我们的观点。

  

姆扎卜山谷是位于阿尔及利亚以南600km处的一道深深地凹下去的红色的大地沟。在这道山谷中共有7座聚落。谷底是一片椰枣的绿洲,在能够纵览其全貌的稍高于它的山丘上坐落着柏柏尔人的聚落。


沙漠绿洲:构成撒哈拉沙漠绿洲的3个主要元素是椰枣林、坟墓、库萨鲁(山丘上围绕着清真塔的住居建筑群)

  • 椰枣林(摄于1972年)

  • date palm trees (shot in 1972)

  • 坟墓(摄于1972年)

  • tomb stones (shot in 1972)

姆扎卜山谷小城被城墙所包围。道路从城门直直地延续到市场,迎接穿越撒哈拉沙漠到达这里的商队。矩形广场四周环绕着柱廊,越过它的拱顶可以仰视到伊斯兰教的尖塔。

  • 矩形广场(摄于1972年)

  • Square Plaza (shot in 1972)

  • 从市场远眺清真塔(摄于1972年)

  • A perspective view from market to Mosque

    (shot in 1972)

山谷中最大的聚落是盖尔达耶(Ghardaia),其街道布局形式呈旋涡状,从航空照片上可以看出它几次超越城墙向外扩张的痕迹。


  • 盖尔达耶航空照(摄于1972年)

  • Aerial view of Ghardaia (shot in 1972)

在盖尔达耶,不论你走哪一条路, 最终都会到达山丘顶端的清真寺。山顶高耸的清真塔被当作异教徒或是受到驱逐的人们信仰的象征。然而走到近处观看,也并没有想像得那么高大。因为它是建在山丘顶上这个特殊的位置,因此要比实际的尺寸显的高耸。


  • 盖尔达耶清真塔(摄于1972年)

  • Ghardaia is a fortified town with white and red clay houses that rise in terraces and arcades toward the pyramid-style mosque at its centre. (shot in 1972)

聚落的构造巧妙地运用地形,彻底消除了沙漠以及绿洲所具有的贫瘠的印象。不断增殖扩充的口字形住居群和耸立在山丘顶上的清真塔,让我们看到了沙漠住民的坚强和力量,在那里人们历经数百年营建聚落的意志转变成为闪闪发光的土的结晶。


  • 拜尔扬:柏柏尔人聚落的正前方是墓地(摄于1972年)

  • Berriane: Straight in front of the Berbers'

    dwellings stands their tombs. (shot in 1972)


当黄昏时分到达山谷尽头的城市拜尔扬(Berriane)的时候。最初印入眼帘的是广阔山丘上的壮观的街景层层叠加,青白色的,在夕阳中显得光彩耀人。当天色渐渐转暗,当只有山丘的轮廓映衬在远方的天空上的时候,建在山丘上的清真塔亮起了灯,随之传来人们祈祷的声音。暮色中回荡着的礼拜声(Adhan)的旋律和清真塔(mirareto)顶上闪耀着的绿色的灯火,更加增添了山丘的神秘感,使得整个聚落笼罩在一片庄严的氛围之中。



02

沙漠中的庇护所

Shelters in the Desert



「姆扎卜山谷」的小城,整座都市既是一处庇护所,每户住宅又各为一座座庇护所。


  • 埃鲁·阿托夫聚落边界筑有围墙(摄于1972年)

  • El-Ateuf is surrounded by its tall old city walls. (shot in 1972)

所谓庇护所,指在制度内受到认可、相对自由的场所。日本历史上的缘切寺就是很好的例子。(江户时代的女性若想离婚,可以到缘切寺寄住,修行期满即可离婚。)然而,自由也有程度之别,亦需要判断的基准。所谓的庇护所,是制度上的设定,并不仅限于建筑物圈限之地。不过,高度封闭地区如沙漠地区的伊斯兰世界,住宅即为庇护所的规定也不难理解。


这里所有的住居必须能够看到清真塔的尖塔,所有建筑物不得超过7.5m,所有的住居必须显示出等级,所有住居必须反映出家族的规模等等。通过遵守这些空间的戒律,从而形成具有神秘美感的库萨鲁。


  • 每条路都会通往清真塔(摄于1972年)

  • Every road will finally lead to the Mosque.

    (shot in 1972)

  • 每个角度都可以看到清真塔的塔尖(摄于1972年)

  • The Mosque can be observed clearly from every angle of the city. (shot in 1972)

口字型住居的中庭实际上是一个很巧妙的装置。在干燥地区,墙壁必须能够遮挡住强烈的日照。因此便使用了容易生产、隔热性能好的土坯。除此之外,住居室内也需要适当的凉风和光线。而中庭恰好能够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中庭上部开敞,能够满足很好的通风,同时不论太阳在什么位置总是能够为室内创出阴凉。住居所有的房间都面向中庭,中庭开放而明亮,与封闭的街路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
  • 口字型住居的中庭(摄于1972年)

  • Square court in dwellings. (shot in 1972)

  • 住居平面图、剖面图(绘于1972年)

  • Plan and Section of the dwelling. (drew in 1972)

  • 住居内部(摄于1972年)

  • Indoors view (shot in 1972)

中庭在城市规划中也发挥了作用。如,为了适应不规整的用地以及微妙的地形变化,住居的形状也不得不变形,但是通过调整中庭的形状,便可以保证住居形状的规整。


就主体意志与制度间的关连来看,庇护所与监狱是可互为对照的领域。前者是为了逃离制度而预留的领域,后者则是以制度封锁的领域。在制度上,这两种领域即可构成最简单的都市原型。从这层意义看,所有聚落都有庇护所,只是庇护程度有所不同。

 

有些如同日本祭典,无「实质上」的庇护功能,比较像是「暂时的」庇护设定;有些则类似印度的种姓制度或摩西五经的记载,都是很难解释的制度。某些案例,我们可以解读成:庇护所位于聚落之内,但是受到一种比聚落更为庞大的制度所支配。

 

  • 远观:犹如堡垒的聚落(摄于1972年)

  • A perspective view: The dwellings are just like blockhouses. (shot in 1972)

庇护所就像「逃亡者的聚落」,有些维持了形成初期的样貌和气氛,有些则成为堡垒。聚落的共同体既非乌托邦,也不浪漫,因此可以推测,共同体要存续下来,就必须有某种形态的庇护所。对聚落的调查若不够深入,会很难认出庇护所,而找出庇护所是相当重要的,如此才能更正确地掌握共同体的性格。



03

尺度,让建筑成为错视画

  Size, Making Architecture an Optical illusion 



尺寸以及其体系,自古便蕴藏无数启示,例如个体尺寸与比例上的美学,以及样式的基础。古典建筑对尺寸的要求非常严密,尺寸体系是不容动摇的规则。此外,与建筑及都市相关的系统还有人体尺寸、行为尺寸等。


  • 错落有致的山谷聚落(摄于1972年

  • M'zab's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strewn at random in the valley. (shot in 1972)

聚落也有尺寸体系,但称不上严谨,甚至可以说是宽松。宽松的尺寸体系造就了聚落独特的从容表情。聚落内随处可见的事物,并非依据严格的尺寸来建造,而是在大略的尺寸框架内完成。甚至可以说,聚落是刻意呈现这些不一致及偏差。


  • 丰富的街巷空间(摄于1972年)

  • Richness of street spaces (shot in 1972)


这也意味着,聚落美学并非因果关系强烈的美学,而是意外(偶然性强烈)的美学。聚落的偶然性格出现于各种场面也不会产生矛盾,因为它并非只有单一解释,而是建立在多重意义的基础上。


  • 建筑形成的错视画(摄于1972年)

  • The traditional dwellings form an optical illusion. (shot in 1972)


透过物体的尺寸,让建筑产生虚幻的效果,方能「让建筑成为错视画」。实际上,聚落中确实有手法能将小事物放大,或将大事物缩小。建造塔楼让人产生高度的错觉,便是惯用手法之一。



END




喜欢我们的分享?点个“在看”吧~


東京 / Tokyo

日本東京都目黒区駒場4-6-1

東京大学生産技術研究所Be209-210  

〒153-8505

Be209-210,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Komaba4-6-1, Meguro-Ku, Tokyo 153-8505, JAPAN

 

成都 / Chengdu

中国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路1号

保利中心C座320-321,610041

320-321, Tower C of Poly Center

Jinxiu Road 1, Wuhou District, Chengdu

610041, CHIN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