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家 小嶋一浩 Kazuhiro Kojima|未能赴约的探访
-引言-
谨以此文纪念日本知名建筑家与建筑教育家——小嶋一浩先生
建筑家小嶋一浩先生
Architect Kazuhiro Kojima
2019年初夏,主持胡·藤井研究室的两位教授,时隔三月在东京重逢,而聚会的地点由藤井教授选择了涩谷的一家餐厅。这家餐厅位于涩谷繁华地带高层建筑的顶层,二人抵达门廊时,藤井教授停下来转向窗外,指了指对面刚建成大楼,然后略带哀伤地说道:“这里是观赏小嶋一浩遗作的绝佳位置。”
涩谷STREAM全貌 (摄于2019年)
The whole view of Shibuya stream (shot in 2019)
放眼望去,对面大楼正是「涩谷STREAM」,中文译作「涩谷线流」。胡教授此时才明白,藤井教授选择来此用餐的真正用意。师出同门的小嶋一浩,他的作品是浪漫的。他将「光元素」运用得淋漓尽致,观之如梦如幻。涩谷STREAM入口处「流光溢彩」般的楼梯,似乎是涩谷川水流的重现。小嶋的遗作能最终落成让人深感欣慰,同时也为他这样一位杰出建筑家的英年早逝倍感惋惜。
涩谷STREAM (视频源:vimeo-wow)
Shibuya STREAM (video source: vimeo-wow)
涩谷川流 (图源:CAt事务所)
Natural stream in Shibuya (from: CAt)
(这座位于东京心脏,在涩谷东急车站原址建成的充满未来感的涩谷STREAM一经投入使用,便成为了涩谷区的新地标。这里入驻了谷歌日本总部和东急酒店,全新的河畔绿洲步行街和创意文化产业,吸引了众多目光,让涩谷成为了新的创新文化产业聚集区。)
望着同门友人遗作,二人不禁回想起与小嶋一浩在原广司研究室共度的那段闪闪发光的岁月;2016年小嶋先生那场未能赴约的成都之旅,终成永远遗憾——
01
一场未赴之约
An Unrealized Appointment向来治学严谨的藤井教授,举手投足间总是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场,在東大建筑系素以“严师”而闻名。许多日本学生因心生畏惧不敢主动给教授打招呼,更有坊间传言“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约藤井教授谈论文”。然而作为原广司的大弟子和继承人,藤井教授却深得同门后辈的认同与信任。
小嶋一浩在执教东京理科大学时,曾对其研究室学生们说:我只有能力带你们读完硕士,想要念博士的最好立志考東大。真正致力于研究并倾其一生者,我最敬佩的是我的大师兄、東大的藤井明教授,只有他最会教书育人。也许正是因为同门后辈们的高度信任,日本知名建筑家山本理显、隈研吾的儿子都遵从父意师从于藤井教授。
然而正是这么一位育人从严、不苟言笑的老教授,却常常因小嶋一浩的举动而展露难得的笑颜。小嶋更是藤井先生口中笑谈的“怪咖”。
2008年11月,藤井教授刚刚主持完成了川震后无偿援建的北川香泉小学建筑设计,正好迎来他自己60岁的生日。为给藤井教授贺寿,遍布在世界各地的近百名同窗好友和学生们重聚在东大生产技术研究所的意大利餐厅,这栋建筑及室内都是由藤井教授亲自设计的。那一天,除了按习俗穿戴红色罩衫、头戴红帽的藤井教授外,最为显眼的要数小嶋一浩了。
藤井教授60岁生日宴合影(摄于2008年)
Prof.Fujii's 60th birthday party (shot in 2008)
那时的他刚刚从寒冷的蒙古回来,从头到脚全副武装地赶到藤井教授面前。教授随即便露出笑颜,打趣到:“你这家伙,还是一如既往的古怪。”
小嶋一浩素来对藤井教授充满敬畏之心,有些腼腆地回道:“既然要见藤井老师,当然要多穿两件。”
两人融洽的笑语顿时为这个庄重而严肃的会场带来了一些欢愉的气氛。
有段日子没见小嶋一浩的山本理显,借此机会也与他攀谈了一番。
早在山本理显主持设计北京建外SOHO时,便邀请过小嶋一浩参与并为建外SOHO项目设计了一处别墅。这座建筑后来出现在多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
建外SOHO别墅(图源:CAt事务所) Beijing Jian-Wai SOHO Villa (from: CAt)
(这是一个地下层连接到三楼的住宅单元,规模为500平方米,是该建筑物外所有SOHO中最大的单元。该项目只限于空间结构“它可能是或不是房子”,其周围的地面完全向城市开放,适合商业用途。)
这次见面二人不禁聊起了去年刚刚成立的横滨国立大学都市建筑学院(Y-GSA)。作为创始人之一、时任院长的山本理显,希望能够打造一所以培养建筑家为目标的研究生院。
Y-GSA课堂(图源:y-gsa.jp)
Y-GSA Classes (from: y-gsa.jp)
(Y-GSA采用工作室制、小班制的教育方式,进行深层次的设计教育,学生不是单纯学习建筑设计的技能,而是更偏向于设计思想的塑造。如此高水平的建筑学院,所聘任的教师自然也不是简单的人物,当今Y-GSA的诸位教授中,便有我们熟知的妹岛和世、西泽立卫等人。)
2011年,山本理显卸任Y-GSA院长之后,首先便想到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同窗后辈,于是盛情邀请小嶋一浩加入了Y-GSA的阵营任教授,直至2016年小嶋一浩离世。而他的继任者,便是我们熟知的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妹岛先生在2018年访问成都时笑称与原广司研究室交往甚密,同龄人中最好玩的是小嶋一浩,而最年轻的友人就是胡昂教授。
小嶋一浩是日本建筑界备受瞩目的建筑家。其设计手法高超娴熟,建筑作品数不胜数,更是日本建筑界的中青年建筑师得奖专业户。32岁即获吉冈奖,39岁和57岁两次获得日本建筑学会奖,49岁获日本建筑家协会奖,55岁还曾赢得村野藤吾奖,这样骄人的业绩继伊东丰雄之后绝无仅有。而小嶋一浩的夫人,正是辗转磯崎新工作室、之后在伊东丰雄事务所工作八年,被妹岛称作同期好友的建筑家城户崎和佐先生。
为增进中日建筑家的交流,胡·藤井研究室从2015年起每年举办「日本建筑大师川大讲坛暨国际交流活动」,继首场山本理显之后,向建筑家隈研吾、小嶋一浩发出了来华交流的邀请。恰逢2016年盂兰盆节期间,藤井教授在东京的一场活动中偶遇小嶋一浩,他的原文用了“捕获”一词,并描绘了小嶋先生听说可以探访三国蜀地成都的兴奋劲儿。此后,同门师兄弟很快商定了同年9月9日小嶋先生及夫人一同前往成都,为期五天讲座、交流及探访的行程。
时隔一周,城户崎先生突然发来邮件,信中称小嶋一浩身体突发不适、已入院治疗,赴川交流一事不得不延期至11月之后。事后得知小嶋先生被诊断为食道癌,入院不到一个月,10月13日深夜小嶋先生与世长辞、享年57岁。
小嶋先生的离世,给所有同窗及故友的心里都蒙上了一层难以拭去的悲凉,日本建筑界无不发出惋惜与悲恸之声。刚返回中国数日的藤井教授听闻噩耗,悲从中来,因教学缠身而无法回国参加小嶋一浩的告别仪式,他深感内疚。
作为小嶋一浩的同门师兄与生前好友,建筑家山本理显默默地承担了替众人向小嶋一浩献花的繁杂丧葬事务。在10月21日小嶋一浩的告别式上,山本理显默默地替缺席的藤井教授为小嶋先生献上了一枝白菊花。
白菊是如此的纯洁典雅,冥冥中自散发出一股孤标傲世的气质。
无法掩饰遗憾的人们,为他排起了长队……
葬礼之后,为继承小嶋一浩作为建筑家和教育家、以人为主角的建筑为目标的宏愿,日本特此设立了建筑界的“小嶋一浩奖”。
02
为了聚落研究师从原广司
Apprentice at Hara's Studio
一次在原广司先生家里举办的新年会上,时年三十五岁的山本理显对小嶋一浩说道:“超过三十岁的话感受性会下降,所以在二十岁年代就到处看看是比较好的!”这番话对当时年仅二十四岁的小嶋一浩影响颇深,终其一生都未曾或忘……
1958年,小嶋一浩出生于日本大阪府,20岁时考上京都大学工学部,从此开始了为期四年的建筑学科的学习。在大学三年级的夏天,小嶋一浩迎来了生平第一次出国旅行,据他后来回忆道:
“那时候也还没决定是否要去读研究所,因此那有可能成为最初也是最后的一次旅行,所以就约朋友找了个尽可能可以将欧洲给一网打尽的行程一起去报名。那是个从希腊开始漫游欧洲,一直到丹麦的哥本哈根为止就回国的软弱旅行团行程,大约去了二十三天左右。”
藉由这次旅行,小嶋一浩有一个十分新鲜的发现:即使大家看的是同一座建筑,也会因为看的人不同而有相当不同的体验;每个人拍的照片虽然大同小异,但当小嶋一浩指出“这里的细部原来长这样”时,往往会有人说:“咦?那栋建筑有这样的地方吗?”
小嶋一浩认为,这并不是因为大家对一栋建筑有不同认识,只是因为所见之物的层次不同,有人只看建筑物本身,有人却连建筑物的周遭都会好好观察。简而言之,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关注焦点。
这道理在如今看来虽然浅显易懂、宛如常识一般,但对当时有过切身体会的小嶋一浩而言,却是无比新鲜的一大发现。回国后,小嶋一浩在建筑研究上有了更进一步的追求,听说原研究室在聚落研究方面有着不错的优势与成果,便在京都大学毕业之后,努力考上了东京大学,得偿进入原先生的研究室。
然而在原研究室,如果决定了要作聚落调查那就是以聚落为中心;如果决定要作方案竞赛,就完全做竞赛,以十年为单位对单一主题集中投入心力。因此随着时代的不同,学生的学习体验也完全不同。
不巧的是,小嶋一浩考入原研究室时,正好是上一轮聚落调查结束之际(1972-1981)。后来在回忆这段时光时,小嶋一浩曾笑着说道:
“我是个性格上比较闲散的人,以为能够去作聚落调查而考上原研究室,进去之后被告知‘那样的东西已经结束了哦’。如果说到底是做了些什么的话,原先生总是在黑板上写了很难的数学公式。我姑且买了数学的书来看,不过因为我本来数学就很烂,所以根本就完全看不懂。觉得自己看来是进到了一个对自己来说很凄惨的地方啊。”
在当时,原研究室的前辈们从世界各地调研回来后都会举行幻灯片放映会,笑谈此番旅行的种种收获,久而久之,小嶋一浩便产生了“我也非去不可呐”的想法。
在众人的谈话中,出现最多的便是「盖尔达耶」(关于盖尔达耶,详见聚落探访第4期:撒哈拉北部的「璀璨之珠」——柯布西耶从这里出发),原先生也常常对他说:“总之就是先去看了盖尔达耶再说吧。”小嶋一浩因此而作出了决定:如果研究室不再去盖尔达耶作聚落调查,那就想办法自己去。
于是乎,在硕士一年级的春假,即1982年的春天,小嶋一浩踏上了人生中第一次聚落探访之旅。
用自己的手触碰这个世界
这虽然是一次个人的旅行,但由于在同一时期,小嶋一浩的几位同班同学恰好都要到欧洲去,所以大家便约好先在法国会合,随后再一同前往盖尔达耶。
这是一趟为期五十天的旅程,自法国巴黎开始,经意大利、瑞士、阿尔及利亚、西班牙、荷兰等地,最后回到法国巴黎。因为小嶋一浩想去看盖尔达耶,所以其中整整十天他们都待在阿尔及利亚。后来回忆起这次盖尔达耶之旅,小嶋一浩说道:
“在什么都没有的沙漠中搭了八个小时的夜行巴士终于抵达(盖尔达耶)的时候,记得天色还是暗的。天色变亮时环顾四周,觉得果然有着很不可思议的东西存在。用原先生的话来说,正是所谓的‘unreal’。完全没有所谓的距离感存在。一直到对面可以看得见的市街为止,对于到底是‘用走就可以走得到’、还是‘必须搭车搭个一整天才能到’,完全摸不到头绪。原先生的《聚落的教诲100》当中有句话是说,‘聚落是共同的幻想’,在这个盖尔达耶,人们仿佛就住在一个虚构的情境中似的。”
盖尔达耶(摄于1972年)
Ghardaia (shot in 1972)
盖尔达耶古聚落的低层高密度空间,给小嶋一浩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他曾言道:“空间的配列是那里的一大魅力。”虽然在后来的建筑设计中,小嶋一浩并未有意联想到盖尔达耶,但在他设计的“东京集合住宅Space Block”中,可以明显看到盖尔达耶那低层高密度空间的影子,尤其是高密度空间的重叠转折再加以配列的那一部分。
东京集合住宅(图源:《新建筑》——东京集合住宅SB·野泽)
Space Block, Tokyo (from: New Architecture--Space Block Nozawa,Tokyo)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在1982年,著名的拉维莱特公园展开了设计招标,作为公开的国际竞标项目,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师都收到了设计邀请函,原广司先生也不例外。
原先生看过邀请函后,便对小嶋一浩等人说道:“有人邀请我们竞标哦。”包含小嶋一浩在内的一年级四人组便自发开始做起了项目研究,不久后原先生也加入了进来。师徒五人没日没夜的一路奋战,所做方案成功得以入选,虽然最后的赢家是解构主义大师伯纳德·屈米,但对小嶋一浩而言,这次竞标却是他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次经历,因为这是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手已经能够碰触到这个世界了”。
从盖尔达耶回到法国巴黎后,小嶋一浩顺路去了庞毕度展览中心,看到自己和原先生投标的作品被展示了出来,心里不禁感慨万千,那种“能够触碰到这个世界了”的感觉再次萦绕心头。
不是去印度而是去巴厘岛
1983年,硕士论文的撰写结束后,小嶋一浩开始与一众友人商讨去印度的话题。在原研究室,大家都喜欢在假期时去到世界各地探访调查,这次当然也不例外。然而在众人商讨之际,偶然经过的原先生却听见了此事,便笑着对众人说:
“你们在想什么啊。硕士论文刚结束正是身体虚弱的时候,去印度一定会把身体给搞坏的。如果要去的话,就去巴厘岛吧。那里非常棒。”
原先生半开玩笑的提议却被众人认真的接受了,很快,巴厘岛行程便拍案而定。
巴厘岛是位于南半球的一座悠然宜居的小岛,有道是南国之乐园、印尼之天堂;盖尔达耶却位于非洲大漠之中,两者全然不可同日而语。小嶋一浩等人在此停留的时日不长,但巴厘岛的古旧建筑却已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海神庙、圣泉庙、乌布王宫等等,但对小嶋一浩而言,真正甚为有感的却不在其建筑,而在其住民——巴厘岛上的常住民大多都与世无争,过得幸福且安乐。在小嶋一浩后来的回忆录里,曾有过如下描述:
“别看我长得一副硬汉的样子,其实我是属于那种不打没有把握的胜仗那类型的人。对于之后的工作前途也想了很多。不过呢,成为在巴厘岛邀请我去他家吃饭团的老先生的同伴,好像远比在日本当一个上班族来得幸福多了。就算在日本建筑界干不下去了,那么只要到撒哈拉沙漠(这里指盖尔达耶)或巴厘岛去,一定会有很快出来迎接我的人,从而能幸福地生活下去。因此我便想,‘那么就好好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吧。’”
小嶋一浩口中那“自己想做的事”,便是指成为建筑家。藉由这次巴厘岛之旅,小嶋一浩心里产生了一个很纯粹的念头:“干建筑师这一行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吧。”
在奥地利一待就是一百天
禛文彦、原广司和矶崎新,三人都曾就读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人称「东大建筑三杰」。上世纪80年代,禛文彦同样在东大建筑系任职,当时的禛研究室曾给志在做建筑家的小嶋一浩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看了禛文彦研究室的那些人,就觉得只做设计恐怕很难和他们一决胜负。所以我就在想要做些还没有人做过的事才好。”
前排(讲座嘉宾)左起:槇文彦、磯崎新、原広司
后排(东京大学建筑理论及设计方向教授)左起:隈研吾、小渕祐介、大野秀敏、千葉学
Professors who major in Architecture theory in Tokyo University.
1984年小嶋一浩硕士毕业,虽然心中决定了要走建筑师之路,但“对于自己究竟干不干得起建筑师这行,却完全没有把握”。受禛研究室的影响,小嶋一浩决意做些常人没做过的事,恰逢此时,格拉茨(Graz)的展览会开幕了,展会负责人给原广司先生送来了邀请函,小嶋一浩见此便想:“如果负责了这样的一个国际展会,那不就可以拥有和别人不一样的体验了吗?”因此决定继续留校攻读博士课程,同时将自己想要参与展会的志愿给原先生说了,原先生欣然同意。
格拉茨是号称奥地利仅次于维也纳的第二城市,但人口不多,当时仅25万人左右,其市街也小到可以徒步走完的程度。在格拉茨市中心有个名叫「城堡山」的岩山,二战期间,政府曾在该处挖了一个防空洞,空间规模大到可以容纳格拉茨全市的人口。这是战后第一次将该空间用作展览会场。
自1984年9月开始,小嶋一浩在格拉茨待了约莫一百天,与其他学生一起共同居住在格拉茨的公寓里。这期间的半数日子他都在准备整个展览会,而在剩下的日子里,他却过上了到处去旅行、偶尔才回格拉茨看看的生活。
正是在负责展会的这段时日里,小嶋一浩结识了当时世上各种有趣的人物,如格拉茨当地的表现主义建筑师昆特·多明尼克(Gunther Domenic),匈牙利的伊姆雷·马科维兹(Imre Makovecz),以及美国的保罗·索雷利(Paolo Soleri)等等。
这些在格拉茨见识到的人事对小嶋一浩产生了很大刺激,尤其是格拉茨当地年轻建筑师们创立的个人事务所。比起维也纳,格拉茨的建筑分布有着压倒性的高密度,当地的建筑事务所数不胜数,小嶋一浩常常会去这些事务所进行拜访,观察学习他们的实际作品,这对他后来创办自己的事务所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
何谓有意义的探访?
1986年,小嶋一浩与原广司研究室的同学一起,共同成立了名为“Coelacanth”的建筑团队。
开始从事建筑业务的小嶋一浩,仍旧时常走在旅行的道路上。他非常喜欢伊斯兰文化圈,因此一有机会便会去到带有沙漠气息的地方,据他自己所言,“这可以说是从盖尔达耶开始的缘分吧”。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小嶋一浩前往也门共和国进行探访调查时,却被卷入了该国的内战,一度经历险境,最后好不容易才被德国空军救出、送到了法国部署在吉布提共和国的空军营地。
事后回想起这段神奇的经历,小嶋一浩仍是心有余悸,但这并未影响到他探访世界的决心。此后十数年间,小嶋一浩仍是游历在世界各地,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越南等国家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对小嶋一浩而言,旅行这件事本身虽然已成为目的,但其中更重要的,还是回来之后将记忆召唤出来的方法,亦或是让这样的记忆可以固化的方法。他曾言道:
“就算是去了萨伏伊别墅拍了三十张照片,也得将这三十张照片给记得之后,才算得上是能把对自己而言的萨伏伊别墅的印象给蓄积起来。”
这样的话,这一趟探访调查才算得上是有意义。
聚落探访之旅因为具有神圣的一次性,所以一直都有“要在去的当下画素描,将初次所见的场所氛围固化下来”的论述,但小嶋一浩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如果可以的话,在家里用投影机把影像放出来,一边喝酒一边发呆盯着看才是最重要的。
“据说狗的眼睛无法辨认颜色,眼里映照出来的东西都是平面的,在自己的视野里面只能认识某个东西是否在动而已。相反的,人类是经常地在聚集视觉的焦点。不过对于建筑空间上眼睛的动作,其实像狗一样反而比较好。也就是说不是一直盯着某处一直看,而是该大致地捕捉其整体。不断地反复动作之下,让它加以固化。妹岛和世女士眼睛的记忆力也是好得不得了。我想如果是她的话,应该是啪的一下就可以将全体加以固化的吧。”
建筑师的工作无疑是一种视觉性的工作,所以眼睛的记忆力是必须得锻炼的,否则这条职业之路可不会走得太顺畅。就小嶋一浩而言,“自己所拍的幻灯片总之就是用投影机看过无数次,1994年为止所拍的幻灯片,几乎所有的画面我都记得”。这样的才能,放到今天来看可着实难能可贵。
03
经典之作
Master Pieces
自上世纪90年代创办事务所后,小嶋一浩就成了日本建筑界备受瞩目的新星。
「Coelacanth」事务所(后于2005年改组为CAt事务所)并不会盲目地追随某一思潮或流派,他们的作品总是以「自然」为最根本的要素,注重建筑在时间维度中的变化、建筑体中风的动向、光影在建筑中的引入、建筑与水的互动、建筑的结构组成、声音在建筑中的传播、建筑对个体活动的影响等等,让建筑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
别具一格——形式变幻的楼梯
小嶋一浩的作品中,楼梯的出现,总是千姿百态。
东京大学先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3号馆,既有悬挂于建筑外部的楼梯配合建筑本身轻盈的姿态,又有室内半透明楼梯结合发光灯带展现建筑物用于先端科技研究的属性。
东京大学先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3号馆楼梯(摄于2007年)
Research Center for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shot in 2007)
正是这次的尝试,才有了涩谷STREAM与涩谷川水相呼应的「流光溢彩」的楼梯。
涩谷STREAM楼梯(CAt事务所)
Stairs in Shibuya STREAM (from: CAt)
涩谷STREAM内部的立体交通电梯及自动扶梯组成的醒目黄色标志性的「城市核心」(URBAN CORE)立体交通空间,不仅提高了建筑和涩谷车站及南侧周边区域的洄游性和地下空间的安全疏散能力,还构成了空间界面的多样性。
建外SOHO别墅(图源:CAt事务所)
Beijing Jiang-Wai SOHO Villa (from: CAt)
同样在SOHO别墅内贯穿四个平板的双螺旋楼梯设计,由于双台阶,自定义此空间组成时的变化会急剧增加。例如,一个楼梯用于居住,另一个楼梯用于商店或办公室,一个用于所有者,另一个用于租户。
暗夜明珠——卡塔尔教育城文理学院
该项目位于卡塔尔首都外的波斯湾海岸,是一个符合「教育城」扩张的项目。场地上现有的建筑背景来自沙漠光线的强度和伊斯兰设计的几何形状。双层屋顶和双层外壳提供了防热保护。其外表皮由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面板制成,悬挂在离主体一米远的地方。通过将面板背面涂成黄色,这种颜色反射到建筑主体的白色外墙上,建筑的表达因此不断变化。因为这是国内第一所男女同校的大学,所以通过铝板投射的阴影可以看到「灵活学习区」(Flexible Learning Area)。捕风塔是波斯湾的传统主题,在这里,它为半地下停车区提供通风和排烟功能。
卡塔尔教育城文理学院 Liberal,Arts & Science College,Education City
灵活的学习空间——千叶打濑小学校
荣获1997年日本建筑学会奖
作为日本新秀建筑师的小嶋一浩,最初是以设计学校而闻名。小嶋一浩十分注重建筑空间对个体活动的影响,反过来,个体活动对建筑空间的影响也同样考虑在内。
千叶打濑小学校
Utase Elementary School
1995年,由小嶋一浩主导设计的「千叶打濑小学校」横空出世,给当时的日本建筑界带来了不小冲击。当时日本的校园建筑在设计理念上相当功能化且空间十分死板,但小嶋一浩的「千叶打濑小学校」却打破了教室及学校的墙体,从初学建筑时一直在反覆练习仍未能上手的建筑体量思考中解放出来,学校里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学生们活跃的身影、上课的气息与热络的气氛,教室与校庭空间不再有明确的虚实与边界,学习空间变成了一种空气,从传统的四面围合的空间缝隙中溜了出去,到更高层次的开放校园观念中去了。
全景
Aerial view
除了学习空间灵活多变以外,「千叶打濑小学校」还是一座「对城市开放」的小学,不仅运动场与游泳池对市民开放,还将有潜力成为社区教室的空间集中设置于沿街一楼,再在沿街面打造开放式的骑楼,让路人能看见小孩的活动。
千叶打濑小学校
Utase Elementary School
小嶋一浩根据自己设计学校的理念,写出了《设计活动吧!以学校空间为主轴所进行的Study》一书。这本书在我国台湾省的影响很大,在台湾九二一大地震后的新校园建筑运动中,不少新建建筑都可以看到小嶋一浩的影子。
革新之作——宇土市立宇土小学校
荣获2013年村野藤吾奖
美国建筑家路易斯·康(L.Kahn)说过:「拥有在一株树下也可以上课的能力的人、和要向这个人请教的人们汇集在一起才是学校应有的形式」,由小嶋一浩和赤松佳珠子设计的位于熊本县宇土市高柳町的宇土小学,便是这样一所学校。
宇土市立宇土小学校
Uto Elementary School
这里可以容纳近千名学生,孩子们活跃在建筑物的内部和外部,在几乎没有室外走廊的学校中,茂密种植了与东京不同的树木。
小嶋一浩认为:提出一种新形式的教学楼并将其升华为建筑问题,这是参加此竞赛的首要目的,并且根据大纲中要求的区域分配很难将其设计为开放类型的学校,而现有的教学楼具有出色的亮度和区域特性可以帮助实现这一目标。
内部空间
Interior Space
在「内部」和「外部」,「教室」和「走廊/工作区」之间轻柔地铰接各种大小的院子和带有圆角的L形墙以将它们连接起来。教室区域是一个内部空间,该内部空间与工作空间集成在一起,并允许儿童进行各种活动;与之相结合的庭院是一个内部化的外部活动空间。
内部空间
Interior Space
小嶋一浩就此提出了一个可逆空间的概念,例如:在不同气候下通过活动式配件的打开或关闭,使空间具有可逆性,即晴天是室内的延伸,雨天是室外的屏障。L形的墙壁两侧都夹着大大小小的院子,外部空间编织成外围的褶皱,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儿童来此活动。可逆的「内部」和「外部」混合,L形的墙,屋檐和平面深度看起来像树木的铺展,并具有渐变过渡趋势。
“黑白空间”——东京大学先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3号馆
在中国,很多人对小嶋一浩的印象都是「黑白建筑师」。
在「黑白空间」理念中,黑与白并不单纯是颜色上的概念,所谓「黑」空间,是指建筑中具有特定使用功能的空间,如住宅中的厕所、浴室、厨房等等,这类空间的功能往往不能轻易改变,很少以作他用;所谓「白」空间,则是指使用功能弹性可变的空间,能根据使用者的活动内容而改变其使用方式,这类空间可以通过提高各种可能性而表现出空间体验上的更具多样性,从而在不改变面积的情况下让使用者感觉到更大更丰富的空间。
小嶋一浩认为,建筑中的「白」空间应占50%以上,这样就能瓦解过去由于空间功能限定而造成的空间浪费与闲置。「黑白空间」概念在其诸多学校类作品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东京大学先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3号馆是位于东京大学Komaba II校区的高级研究中心。校园总体规划和之前的建筑物是由原幸治(Koji Hara)设计的,并且场地背景非常清晰。根据小嶋一浩的计划,建筑物的布局,轮廓以及东侧试验空间的横截面尺寸(将在将来作为大学广场建造)均遵循现有建筑物的尺寸。
先端研3号馆(摄于2007年) Research Center for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t in 2007)
至于建筑物的布局,由于考虑到利用北侧现有树木的重要性,并使墙线与整个钟楼对称排列的生产研究中心对齐,因此北侧墙从场地后退了。
「黑白空间」(摄于2007年) Black and White Spaces (shot in 2007)
以3号馆为例探索「黑白空间」概念,其中「黑色」的部分分为东西方向的实验区和面向树木的朝北实验区,内壁被制成为不承重、可以移动的隔断墙,以确保其中的柔韧性。为了使分隔墙尽可能地彼此敞开,而不是形成一个走廊,他创建了一个菜单,将玻璃表面和墙壁表面结合在一起,作为墙壁系统。
展现多样化界面的中庭空间(摄于2007年)
To express the richness of the atrium space. (shot in 2007)
作为「白色」的大型中央中庭空间起着巨大的OA室的作用。在具有许多通风室的实验大楼中,由于直接吸入外部空气而产生的结露成为严重的问题。因此,将中庭中具有一定温度的空气通过走廊供应给实验室,可以防止结露。同时,电脑控制的双层玻璃百叶窗被纳入其中,创造出的中间区域除预热和预冷装置仅在夏季和冬季高峰期工作外,中庭将不安装空调系统。该区域还将作为试验室空间,为实验室提供充足的清洁空气。该中心采用的是一个原始的系统,教授/研究人员每几年更换一次。因此,要求建筑物能够适应其用户的频繁变化。根据这一要求,采用大跨度和预制混凝土结构来保证设备的大管道空间。
光影の魔法——House TM
「光」是小嶋一浩的作品中最突出的一个主题。具体而言,即是将自然光源通过透射、折射、反射,有机地组织于建筑的内部空间之中,从而产生各种相异的内部空间。这些相异的内部空间又相对应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屋顶形式,建筑整体的造型便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诞生了。这种由空间至屋顶的整体造型手法,或许会给初见的人们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但其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也许正孕育着一场建筑的革命。
以「光」为主题的建筑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于1995年建成的「TM住宅」(House TM)。
House TM
TM住宅建在横滨市郊外,设计条件相对单纯,小嶋一浩通过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和自然光的状态这两个主要变化参数,让建筑的造型在这两个参数的变化中生成,使建筑各部分的相互依赖关系更加紧密,形成了既单纯又丰富的建筑空间。
内部空间 Interior Space
由于用地条件和建筑密度的限制,设计的出发点是将总用地面积的60%作为空地,在狭小的用地中尽可能地开阔建筑空间,因此对建筑的造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小嶋一浩在进行了多方案的比较之后,最初采用了规整的4*10*5(米)的长方体造形,但他在进一步的分析后发现,家庭成员行为活动的差异性,使得公共空间与私密性空间的共存成为了问题的焦点。
建筑细节 Details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小嶋一浩试图通过对最初规整的形体进行曲折和弯曲,以求得外部空间的统一和内部空间的协调。在整个过程中考虑的参数主要包括:开口部和邻舍的关系;大片空地空间的形式(空地与内部的关系);内部公共空间私密性的处理方法;自然光导入的开口位置。在分析后借助于模型,展现到我们面前的是个折线型的形体,根据太阳的位置及自然光的投入角度,让朝阳的堵面与朝阴的墉面相曲折,在形成内部各种光效应的同时,也为住户提供了私密性的空间。
END
--特别鸣谢--
CAt事务所
--编辑--
Akira、吴鹏、大宋
--美工--
梓僮
--翻译--
CARRIOS
--整理--
Aslan
喜欢我们的分享?点个“在看”吧~
往期回顾
東京 / Tokyo
日本東京都目黒区駒場4-6-1
東京大学生産技術研究所Be209-210
〒153-8505
Be209-210,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Komaba4-6-1, Meguro-Ku, Tokyo 153-8505, JAPAN
成都 / Chengdu
中国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路1号
保利中心C座320-321,610041
320-321, Tower C of Poly Center
Jinxiu Road 1, Wuhou District, Chengdu
61004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