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语与中国复兴共命运!第二届“中国话语高端论坛”在天大举办
汇聚合力
打造中国话语学术高地
回顾梳理
阐述中国话语深刻内涵
在主题演讲阶段,教育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顾海良,原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一级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韩庆祥,南开大学原副校长、讲席教授逄锦聚,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韩震,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一级教授张占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教授郭建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冯鹏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研究员冯颜利,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田鹏颖等9位专家学者作了发言。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林振义和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分别主持。
顾海良演讲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与政治经济学的话语体系”。他指出,话语体系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特征,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守正创新。二是进行学术话语体系创新,不要忘了历史地继承和发展。学术话语的形成,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在这些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确立了这种中国智慧的内涵。
韩庆祥演讲的主题是“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他认为,探讨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可以从道、术、行三个层面来进行。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微观密码、价值取向、核心理论、思维方式和文明素养的一个集中表达。从道的层面理解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话语体系建构当中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二是争取话语权的主动性。构建话语体系取得实效取决于六大要素:雄厚的实力,经典的思想,能解决人类问题,有抓心的道义感,合理的分析框架,简明的表达,先进的传播。三是话语体系的生成逻辑和内在机理。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可以确立为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方案、中国话语 “五维中国”的逻辑框架。
逄锦聚演讲的主题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几个问题”。他指出,研究话语必须要研究实践、研究立场、研究方法论。中国经济学话语权构建涉及四个问题:即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是什么”“怎样构建”“谁来构建”。我们要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必须是以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开放性为主要特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的政治经济学。
张占斌演讲的主题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的研讨”。他指出,中国的发展经济学要走上国际舞台,首先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构建好。做好构建工作需要坚持几个基本原则: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研究目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作为研究对象,把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红线,把改革发展开放中面临着的重大问题作为导向。
郭建宁演讲的主题是“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话语体系创新”。他认为,20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有两个最核心的概念,一个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过程意味着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形成了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是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统一,并具有时代观、大历史观、人民观的显著特征。
冯鹏志演讲的主题是“在唯物史观的高度上开拓中国话语的新境界”。他指出,思想是话语的来源和支撑,话语是思想的外现形式和实现状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对唯物史观的推进和创造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提出了生态文明思想、文化自信论、新发展理念、意识形态领导权等问题。
冯颜利演讲的主题是“新中国70年:公平正义的理论与实践”。他认为,新中国70年,从公平正义的理论和实践看,主要体现为三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不但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而且是正义的、合理的、合法的,代表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二是改革开放前29年经济社会发展在正义上面也是立得住的,符合实际的。三是改革开放这41年中,更加重视公平正义问题,努力把公平正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田鹏颖演讲的主题是“独立自主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他指出,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近百年历史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一个话语,这就是独立自主。独立自主的历史逻辑,体现在道路选择是在斗争中形成的。独立自主的哲学愿景,体现在独立自主是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种转化形态。独立自主的现实选择,体现在坚定和阐释“四个自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互动交流
启迪中国话语研究思维
本届论坛设有四个分论坛,主题分别为“新中国70年中国话语体系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话语贡献”“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话语建构的中国智慧与西方经验”,60多名参会专家学者进行了发言、互动和探讨。分论坛分别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调研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编审郑锦,长沙理工大学社科处处长、教授卿定文,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所长、教授王中汝,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饶明奇,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秘书、教授黄锟,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张海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秘书长、《理论视野》杂志社社长薛伟江,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刘振江主持。
第一分论坛的交流议题既有对基本理论的创新,又有对问题疑问的探究;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当前中国话语走向世界的思考。主要有: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问题;从民族复兴、理论自觉、文化自觉的层面,提出构建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选择;坚持问题意识,打开中国话语的国际视野,有重点有策略地推动中国话语走上世界舞台,等等。第二分论坛交流的议题主要是:强调区别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强调中国话语的贡献在于守正出新;借助传统文化推进中国话语建构;扩展对外交流渠道;加强对中国话语构建的中观研究等等。第三分论坛的交流议题主要从宏观角度和理论层面围绕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展开讨论,探讨了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动力、实践基础和要素机制。第四分论坛交流突出问题导向,对现实问题展开研讨,主要议题涉及构建中国话语中的文化自信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思想问题,用辩证的观点去丰富和发展中国话语问题等等。
四个分论坛的议题非常丰富,有对新观点新问题的论证和探索,有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撞,同时,大家在交流中一致谈到,通过上午聆听何毅亭的讲话,感到受到了很多思想上的启迪,主旨报告政治强、学术强,具有很高的历史站位和思想高度,很有感染力,对研究话语体系建构很有指导性。其他专家学者的论述包含了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传播学、外交学等不同学科,研究领域全面,聚焦问题准确,路径分析透彻,很有价值。通过参加本次论坛开阔了视野,学习了新知识,进一步明确了研究中国话语体系的学术方向,增强了话语体系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志礼,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海滨,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于春玲,天津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刘琼莲分别代表四个分论坛向大会作了汇报交流。大会交流由天津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徐中主持。
展望未来
提高中国话语构建本领
论坛设有主题发言环节。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陈鹏,《人民日报》理论部副主任、高级编辑彭国华,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兰英,《新华文摘》编审胡元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韩美群,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杨仁忠,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王公龙,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关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赵义良,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张艳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所长、教授李海青,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龙等12位专家学者作大会主题发言。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陈江生和辛鸣主持。
在主题发言的上半场,陈鹏围绕“中国话语的支撑和领导力培育”主题,阐述了中国话语具有的先进性支撑、现实支撑、实践支撑,并探讨了领导力培育的具体做法。彭国华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话语贡献”,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鲜活的中国话语,具有守正创新、平易近人、理事交融、立破并举的鲜明特征。孙兰英围绕“中国话语构建的时代特色”主题,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体现时代精神,用好新技术手段,在实践中要注意采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巧用俗语、引经据典等方法。胡元梓围绕“理解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维度”主题,提出了坚持从政治角度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尊重规律等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的维度。韩美群围绕“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四个维度”主题,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定“四个自信”等维度进行了探讨。杨仁忠围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创新问题”主题,对理论创新与话语创新的关系,话语创新的内涵,怎样推进话语创新进行了阐述。
在主题发言的下半场,王公龙围绕“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及其国际话语表达”主题,提出了要坚持大历史观和世界视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观点。关锋围绕“马克思的‘话语’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主题,对马克思主义话语的重要性、当代价值体现的四个方面进行了概括性论述。赵义良围绕“话语建构的中西路径差异及其当代启示”主题,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对话语建构形式的认识区别,以及这些差异对我国当前建构中国话语的启示。张艳涛围绕“人类文明视野下的中国话语及其建构”主题,针对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等现象,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中国话语建构主张。李海青围绕“中国话语创新的几点思考”主题,提出了从中观层面进行中国话语创新的可能性,并阐发了对中国话语构建的具体看法。秦龙围绕“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话语建构”主题,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背景,对如何构建中国话语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论坛闭幕式由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徐斌主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所长、教授陈曙光作总结发言。陈曙光总结了本届论坛的三个特点:第一,主旨报告掀起新高潮。何毅亭的主旨报告阐明了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揭示了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光明前景,指明了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世界使命,受到与会学者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报告视野宏阔,气势磅礴,气场强大。第二,论坛建设树立新标准。本届论坛基本达到了创设的预期目的和标准,即架设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与高校的学术桥梁,打造中国话语研究的学术高地,打造中央党校与高校学术交流的平台。第一届中国话语论坛开创了良好的学术传统,第二届论坛在会议层级、主旨报告、论坛规模、学者代表性等方面都有新突破。第三,论坛研讨收获新成果。与会学者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话语体系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话语体系建设的贡献、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中国方案与中国话语、议题设置与话语建构、话语建构的中国智慧与西方经验等等,贡献了很多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比如,何毅亭揭示了话语演化的内在规律,揭示了国际话语权的运行机理,揭示了扩展国际话语权的两大原则;顾海良提出构建政治经济学的中国话语的新论断,韩庆祥提出“五维中国”的话语建设思路,韩震总结中国哲学话语转换的历史与逻辑,张占斌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的六大原则等等,这些都是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贡献。
记者 / 海丽华 于安龙
摄影 / 唐蒙
「 天 津 大 学 新 媒 体 中 心 」投稿 & 加入我们 tjunmc201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