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编辑部 2018-05-25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人民时代艺术 | 发现艺术之美  | 追溯艺术之魂



我的一生,八个字可以概括:一无所长,一无是处。

—— 南怀瑾





1918年,南怀瑾出生于一个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他是家中独子,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自幼督课甚严。


南怀瑾自幼学习勤奋,12岁前即读遍史书经书,为终生学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南怀瑾学识渊博,对古典文学,佛学以及《易经》都颇有研究。然而精通佛、释、道,熟读四书五经百家言的南怀瑾,却连个像样的文凭都没有,倒有两纸肄业证书,一张是小学毕业考试倒数第一,一张是辞职信,半道出家。


后来他却名动天下,许多国际名牌大学抢着要授予他“名誉教授”、“博士导师”的头衔,他都谢绝了:“我要它干吗?我才不受这个骗!”


人们评价他“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他给自己一生的评语却是:“一无所长,一无是处”。


一无所长是自足,一无是处是谦卑。对于南怀瑾而言,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读书破万卷,仗剑走天涯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南怀瑾,从小接受私塾的旧式教育,熟读四书五经,但闲暇时也会涉猎诸子百家,看遍各种“闲书野书”。


也许年幼时大家都会梦想着仗剑走天涯,那时的南怀瑾更是嗜读武侠小说,常常躲在楼上按图瞎练,幻想自己能够飞檐走壁。


有一天不慎从梁上跌落到地,声震一室,父亲听到巨大声响上楼察看,才知道他在偷偷习武。谁料父亲不但不责怪,反倒聘请武师教他武艺。后来他更是只身跑到浙江学武。


当时浙江国术馆的老师都是武林高手,各门各派人才荟萃。南怀瑾在班级里年纪最小、个头最矮,但每门功课都学得很认真。每天八小时课程他还嫌不够,每天凌晨四点多就起床,跑到西湖边练上一两个小时。他什么都想学,所以十八般武器样样搬弄。


南怀瑾在练武术


南怀瑾对武术执着、痴迷,他不论教派,但凡有一技之长的既叩拜为师,所拜各门各派的师父有八十多人。


后来他听说有个老道剑术出神入化,人称“剑仙”,南怀瑾便按捺不住前往拜谒。


南怀瑾见到老道,当即跪倒在地,恳求他指点剑艺。


老道问:“你都学过哪几套剑法?”


南怀瑾答:“学过青萍、奇门。”


老道让他露一手,他便倾尽所能,舞了一番。


老道看罢,正色说:“这哪儿是剑路,简直是儿戏,别白费光阴,还是老实读书罢。小说里讲剑仙把嘴一张,白光一道,直取敌人首级是瞎编的。剑仙虽有,但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但是南怀瑾还是坚持求教,老道看其心诚,就指出两步。


第一步,每天晚上把门窗关紧,不许点灯,点上一炷香,用剑劈开香头,要用手腕发力,胳膊不能动,等练到一剑劈下,香成两半即成。


第二步,把豆子抛向空中,一剑挥去,豆子在空中被劈成两半。完成了,再为你解说剑法。


南怀瑾觉得老道并非故意刁难,倘若一心习武,倒也有所成就,但自己年少轻狂只求速成,所学武艺不过略窥门径,虚耗时光,而且自己同时热爱习文。他辞别老道后陷入了迷茫。


南怀瑾在练武术






抛却三千事,一念入佛门



有一次,南怀瑾结识了一个和尚,和尚赠他一部《金刚经》,他念了三天,当念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时,感觉一片空灵,“我”不见了?便跑去问那个和尚。


和尚一听惊讶道:“你真了不起。人家修行几十年都做不到,你才念了三天,真是再来人。”


“再来人”在佛学里是得道悟道之人。但南怀瑾并不知道自己当时已经开悟。


当时的南怀瑾只有二十岁出头。后来国难当头,一腔热血的他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到川康边境大小凉山地区,办起了一个“垦殖公司”,自任总经理兼自卫团总指挥,戍边保国。


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往往很骨感。这个地处穷乡僻壤的垦殖场,竟引来了各方势力的觊觎。四川地方势力以为他是国民党派来的,十分敌视,而重庆国民党决定收编他。南怀瑾受到两面夹击,不到一年就放弃垦殖场回到成都。


面对地方势力的势力,南怀瑾最终虽然没能成功,但是他仍以慈悲之心看待,他曾说:“想发脾气,把脾气转化为慈悲,把烦闷转为快乐,这就叫一步一步修行,修正自己的行为。”


不仅如此,南怀瑾从未抱怨过,他曾说:“现在碰到事情就骂政府,我说你们错了,政府没有罪过。所谓政府,是文字上的一个符号,政府机构是水泥木头建的房子,政府里的内容是官员。官员哪里来的?不是政府生的,是我们老百姓生的子女,培养出来送去做官的。他们做的不好,就是政府做的不好,所以应该骂我们自己,没有把子女教育好。”


回到成都,他一身的武艺总算派上了用场,在成都中央军校担任武术教官。军校对学生很严格,但作为教官则比较自由。


南怀瑾除了上课,就利用课余时间到处求仙访道,结交名人。在结识的人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大禅师袁焕仙。


当时成都青城山灵岩寺住着许多逃难到大后方的名人,如冯友兰、钱穆等,引起了南怀瑾极大的兴趣,经常拜访。他在这里结识了袁焕仙,几次晤谈之下,他们便从忘年之交成为师生之谊。


自从成为了袁焕仙首座大弟子,他开始改弦易辙,对各种事情失去兴趣,还辞去了军校教职,专心致志学佛参禅。后来又云游四方,于四川、西康、西藏等地参访各派宗教,不断吸取各家知识,形成对儒、释、道独特的见解。然后,他又一个人攀上陡峭的峨眉山大坪寺闭关。


峨眉山上吃水困难,只靠一个蓄水池积存雨水雪水,每天吃都是辣椒、盐巴和干菜。但他穿上僧衣闭关三年,青灯古佛,日夜读经,通读佛教集大成典籍《大藏经》,可谓受益无穷。



虽然生活困难,但是南怀瑾对稳定的职业并没有太大的要求,他说:“中国几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谋生,是教我们作一个人,职业技术则是另外学的。而且教育从胎教开始,家庭最重要,然后才是跟先生老师学习。人格教育,学问修养是贯穿一生的,所以,社会除了政治力量,财富力量以外,还要有独立不倚,卓尔不群的人格品格修养,作为社会人心的中流砥柱。”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南怀瑾学了多年佛法禅宗,但始终没有遁入空门,不仅因为成家有了妻儿,更因为他还有所牵挂:“不二门中有发僧,聪明绝顶是无能。此身不上如来座,收拾河山亦要人。


他要收拾的“河山”,不是军事政治,而是文化。


1949年,三十一岁的他只身渡海逃到台湾,由于他当过军校的武术教官,有朋友还曾送他一个“少将参议”的虚衔。


当时逃到台湾的人都带着黄金美钞,而他只带了一大堆书,栖身于基隆一个陋巷。


社会上有极少数的人,他们不怎么重视现实,活着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更好的活着,为了崇高的理想而努力,因此,也就会受到人们一种超越的崇拜。南怀瑾便是有着这种崇高精神的人。


当时的台湾百废待兴,到处找不到中文版的传统文化书,更别提佛经。南怀瑾便从带来的书中选了一部佛经,但没钱付印,幸好有人出钱给他印了几百套,却又很久卖不出去。后来有个商人愿意全部买下,南怀瑾心怀感激,谁知他只是肉商,买回去不过是撕开来包肉。


1955年,南怀瑾在窘困的处境下写了《禅海蠡测》一书,每本才五元台币,却根本没人买。但十年后却被居为奇货,每本卖到了二十美元。后来他举家迁到台北,住在菜市场旁边,尽管生活清贫,家里连“四壁”都没有,但和他谈话时满面春风,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的。


得意时儒家,失意是道家,绝望时佛家。走过万里路,读过万卷书,早已荣辱不惊,心中自有一片诗酒田园。


在南怀瑾心目中,从来无惧失业,无畏贫穷,南怀瑾认为,我们都常说“得意忘形”,但是据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验,还要再加上一句话“失意忘形”。有人本来蛮好的,当他发财、得意的时候,事情都处理的很得当,见人也彬彬有礼,但是一旦失意之后,就连人也不愿见,一副讨厌相,自卑感,种种的烦恼都出来了,人完全变了。

所以,即使失意也是满面春风。


真正让世界注意到南怀瑾这个隐于市井的高人的,是1960年台湾官方推动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当时胡适无意间读了《楞严大义今释》之后大加赞许,南怀瑾才逐渐被世人知晓,邀请他讲学的学校和团体越来越多。


南怀瑾在大学里教书,传道授业,桃李满园,本可以过得很安定,但他并不满足现状,他需要一个更大的舞台去弘扬传统文化。


 1964年在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门口


1969年,他在台北创立“东西精华协会”,专做社会福利和文化教育两件大事,把大学的课堂搬到社会上。


在协会里,南怀瑾所讲内容无所不包,儒、释、道、医、兵、建筑、武术、星相、堪舆、卜易之学……前来听课的人,上至名流官员,下至贩夫走卒,人满为患。而他总是穿着一袭青衫、一双布鞋,风趣幽默,侃侃而谈,如眉宇间隐现着智慧之光的仙佛中人。


南怀瑾所追求的,是最高境界,他在乎的不是安定的生活,更不会害怕失业,他曾经批判性的说:“这好像是最讲民主,平等,自由的时代,其实全世界的皇帝姓‘钱’,都是‘钱’做主,以‘钱’来决定贵贱,没钱就没自由。没有真正独立不倚,卓尔不群的人格修养,学问修养,有的只是乱七八糟的所谓个性张扬和向钱看。连科学研究、教育、学术、都在听钱指挥,没有精神支柱,一旦失业,就像天塌下来。”



大家一想到南怀瑾,总会将他跟“国学大师”联系在一起,“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可每当人们叫他“国学大师”,他都尴尬笑道:“我只是一个年纪大、顽固的、喜欢中国文化的老头子罢了”。


社会上关于南怀瑾的言论很多,有神化的,有妖魔化的……2012年,南怀瑾病危,已经无法说话,于弥留之际他写下两个字——平凡


所有的一切,都抵不过这“平凡”二字。


“万一我随时随地死去,最好有人将此残留污染之身,碎为微尘,洒下虚空大地,供养一切众生。” 


在南怀谨95年的漫长生涯里,既不负自己,也渡了众生。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做个平凡人,如是而已。





-推荐阅读-

点击下列标题 欣赏更多精彩作品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最好的心境,是随遇而安

难得糊涂,是最高级的情商

朴素与简单,才是生命的极致

没有精神的高贵,永远成不了贵族

世间若有君子,名字一定叫做胡适

余光中:做个高级而有趣的人

不做三件事,不交三种人

最好的修养,是懂得尊重

艺术,可以为灵魂疗伤

人民时代艺术院 

发现艺术之美

追溯艺术之魂

呈现艺术家的创造与灵性

分享艺术家的思想与学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