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不知道,广州这座植物园有好多“威水史”!
一个地方,一个国家,标志着它的文化成就的,一般固然在于它的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馆、画廊、书店等场所,但是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公园、交响乐团、剧院等等,实际上也是起了这种标志作用的。——作家 秦牧
6月6日
中国政府网发布最新公告
国务院同意在广州市设立
华南国家植物园
此前报道
(点击紫色文字进入链接)
走进华南植物园
从你踏进园林的那一刻起
便仿佛置身于巨大的绿色港湾之中
倘若你从高处俯瞰园林
便会发觉它从嫩绿、青绿、碧绿
到浓绿、墨绿、苍绿、黄绿……
每一抹色彩都各具风情
图/@frankie哥哥
林荫通道里
散发着柠檬清香的柠檬桉叶子临风摇曳
湖畔边,水松水杉恣意生长至水中
起风时摇摆着它们的柔条
轻拂水面,美不胜收
图/@frankie哥哥
有人说,来华南植物园
可“一日看世界,一眼观四季”
诚然,你会在花红柳绿中
惊喜地发现
各种色彩绚丽的花、叶、果实
以致你一路走一路瞧
一路衍生各种奇思妙想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黎服兵
被誉为
“花城明珠”、“中国南方绿宝石”的
华南植物园的实力有多强?
接下来为你娓娓道来
华南植物园的历史
图/@frankie哥哥
1954年,农林植物研究所改属中国科学院,并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1956年,华南植物研究所建立下属的华南植物园、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成为中国科学院植物学领域的“两所三园”之一。
图/@frankie哥哥
华南植物园温室全景 图/@frankie哥哥
华南植物园先后由陈焕镛、陈封怀两位著名植物学家,两代的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兼主任。在他们的青年时代,中国还没有植物园,他们是这项事业的拓荒者。由于他们,以及大批植物学者、园艺工人的努力,才使植物园一座座涌现于中国大地之上。
图/黎服兵
植物园里的名人故事
这座坐落在广州城央的植物博物馆
既是生物多样性的培育、保护营地
也是人们科普学习、主题教育的基地园中不乏许多名人的身影1962年
2月19日:中科院院长郭沫若视察华南植物园并题词:
必须实事唯求是 壮志雄心不可无;
树木固当勤垦难 树人更要费工夫;
作风朴素甘艰苦 学派新兴立楷模;
改造自然和世界 东风吹送上鹏途。
5月14日:徐向前元帅视察华南植物园并题词:“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局面人人都有责任,开发祖国无穷的宝藏,丰富人民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同志们的责任更大。祝华南植物园同志们在自己的工作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光辉成就”。
1961年
2月25日:朱德委员长再次到华南植物园视察并题词:“从南到北,从北到南,热带寒带植物相互交流,培育更多更好的新品种,为中国农林牧和园林化服务”。
1960年
1月30日:朱德委员长视察华南植物园并题词:“前年看过一次,现在已经很大不同了,这是党的力量、同志们的功绩。我明年此时再来,会更有一番风味”。
(上下滑动浏览全文)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官方网站
朱德元帅手植树——青梅(图/华南植物园)
还有广东省委原第一书记陶铸同志的雕像
陶铸像(图/华南植物园)
陶铸同志在五、六十年代对华南植物园的早期规划与建设给予的极大支持与关怀。作为当时中南局第一书记,他在广东期间,多次亲临华南植物园指导建园工作,并从各方面关心植物园的建设。
华南植物园有多牛?
园地规模庞大
华南植物园是全国三大植物园之一
园地规模庞大
广州园区占地4237亩
肇庆鼎湖山园区占地面积约17000亩
图/@frankie哥哥
它是中国历史最久、种类最多、
面积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
被誉为永不落幕的“万国奇树博览会”
有“中国南方绿宝石”之称
棕榈园一角(图/华南植物园)
园内建有珍稀植物保育中心,木兰园、姜园、竹园、兰园、棕榈园、苏铁园等38个专类园区,馆藏植物标本115余万份,迁地保育植物17168种。其中,国家保护的濒危野生植物430多种。
苏铁园(图/华南植物园)
02馆藏标本多
华南植物园的诞生
开辟了我国近代植物学研究的先河
图/@frankie哥哥
如今,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07人,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2人,可谓是人才济济。
强大而完备的植物学科研体系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设有7个管理部门,建设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资源库,1个鉴定中心,3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4个园级研究中心,拥有3个野外生态观测研究站点。
园区内有“羊城八景”之一
1986年
龙洞琪林被评为“羊城八景”之一
并由此成为华南植物园
最具代表性的景点
龙洞琪林,图/华南植物园
从“植物园”升级到“国家植物园”
不仅是名称的变更
更是从物种、遗传和生态环境等
维度的保护和植物多样性的彰显
“一枝一叶总关情”,万物有灵且美,我们生根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随万物的萌生、繁茂而成长。万千植物的生生不息,不仅是绿水青山的世代传承,也是我们从生态之美中享受到的民生福祉。
责编、撰稿:张帆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