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目录|《世界宗教文化》2020年第3期中英文目录及摘要

世界宗教文化

2020年第3期


双月刊。1980 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本刊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核心期刊。

投稿邮箱:religion@cass.org.cn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



中文目录

理论前沿  宗教文化视域下的瘟疫观与应对举措

阿育吠陀:印度教传统抗疫的现状与未来

邱永辉(001)

天灾与人治:伊斯兰教对瘟疫的认识与应对

王宇洁 黄麟(008)

医术与道法:古代道教防治瘟疫的措施

姜守诚(015)


专家论坛  环地中海宗教研究

圣经神话与古代近东传统

钟志清(023)

论迈蒙尼德犹太教十三条根基性原则

杨洁 傅有德(032)

古代西亚太阳意象在《希伯来圣经》中的功能和意义

孙玥(039)

安达卢西亚阿拉伯政权的宗教政策及其对犹太文明兴衰的影响

曹笑笑(047)


国际视野  宗教的跨文化传播与交融

试析美国“国际宗教自由法”的起源、机制与影响

董江阳(055)

伊斯兰文化在日本的早期传播及其国家政策

周颖昕(064)

近代法国新教与犹太教的选择亲和性

孟亚莉(071)


现状研究  当代民间信仰与文化

江苏的城隍庙及城隍文化初探

孙亦平(078)

从庙堂到庙会:伏羲的祭祀与信仰

谭德贵(086)

从京族哈节变迁看跨境民族民间信仰的重构

覃圣云(093)


学术专题  伊斯兰教中国化研究

读马复初的《汉译道行究竟》

金宜久(100)

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五条路径

李林(107)

山东济宁清真东大寺明代天顺时期四文石碑研究

马保全(116)


深度解读  佛教名相新探

《大智度论》般若波罗蜜多及善巧方便辩证关系的诠释思想及其价值

——《大智度论》汉译与理解之一

程恭让(124)

从梵汉对勘看早期般若经“法身”思想的发展

赵文(131)

《大毗婆沙论》之“心狂乱”考

李薇(139)

从十四过类角度探究新因明的创新与贡献

许春梅(146)


学海扬帆  近代中国佛教的变革

西方天文学宇宙观念的传播与中国近代华严哲学

姚彬彬(153)

近代中国佛教新式僧教育的端绪:杨文会的僧教育理念及实践

李明轩(160)

太虚大师的佛耶对话与人间佛教的肇始

常凯(168)


环地中海宗教建筑概览

李想 供稿(封二)

菩萨造像艺术选粹

金延林 供稿(封三)

济宁东大寺御碑亭碑廊

马保全 供稿(封四)


本期英文目录

梁恒豪 翻译

内容提要

阿育吠陀:印度教传统抗疫的现状与未来

邱永辉


内容提要:

本文聚焦印度教传统的阿育吠陀(Ayurveda)及其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中的表现,分析印度政府的阿育吠陀抗疫指引,以及印度教传统的抗疫手段——作为理念和医方的阿育吠陀在抗疫中的运用,尝试从宗教与政治、宗教与社会的视角对阿育吠陀的现状、困境和未来进行讨论。

关键词:

印度教 阿育吠陀 抗疫 

作者简介:

邱永辉,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四川大学中国南亚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天灾与人治:伊斯兰教对瘟疫的认识与应对

王宇洁 黄麟


内容提要:

本文从伊斯兰教经典对瘟疫的论述出发,结合历史上穆斯林应对瘟疫的态度和方式,分析近期新冠疫情在宗教心理和社会层面对当代穆斯林的影响,以图说明作为“天灾”的瘟疫固然有其不确定性,它的降临或为人意所不能掌控,但以理性探索的态度,去寻求问题真正的源头、努力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减小其影响却是“人治”可为。

关键词:

伊斯兰教 瘟疫 天灾

作者简介:

王宇洁,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哲学院教授;黄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


医术与道法:古代道教防治瘟疫的措施

姜守诚


内容提要:

瘟疫是人类共同面对的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在中国古人抵抗瘟疫的历史上,道教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民众遭受疾疫侵袭时,道门中人并没有隐遁山林,而是积极投身于防治疫病的实践活动中。他们对于染疫患者的救疗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医学疗法:针灸、药剂等;(2)法术疗法:符咒、劾厌等;(3)仪式疗法:上章谢过、修斋祭祷、设醮送瘟等;(4)心理疗法:持诵经咒、虔诚奉道等。这些应对措施中既含有科学化成分,也带有宗教神秘色彩,均彰显出道门中人对生命的尊重及其寄托于道法战胜病疟的美好愿望。

关键词:

道教 瘟疫防治 符水禁咒 修斋设醮

作者简介:

姜守诚,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研究员。


圣经神话与古代近东传统

钟志清


内容提要:

神话是圣经中最重要的文类之一,它既凝聚着圣经作者对当时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想象与解释,也在强化后人对世界与文明起源的理解。19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乔治·史密斯对巴比伦版大洪水叙事的发现为进一步追溯人类文明起源,探讨圣经神话与古代近东传统之关联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20年后,德国学者贡克尔发表了《创世与混沌》(1895)一书,再次牵扯出圣经神话借鉴巴比伦传统的话题。20世纪初,德国学者德里奇相继发表题为“圣经与巴比伦”的三次演讲,把圣经神话与巴比伦文明关系的学术之争推向宗教神学之争。

关键词:

大洪水神话 创世神话 巴比伦与圣经 宗教神学

作者简介:

钟志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论迈蒙尼德犹太教十三条根基性原则

杨洁 傅有德


内容提要:

迈蒙尼德的十三条原则具有某种教条性,囊括了犹太教三大核心要素:上帝、《托拉》、以色列人,是他为犹太教所设立的理论根基。为清除谬见而导致的偶像崇拜、回应教内外对《托拉》的挑战、树立一种出于爱而敬拜上帝的理想信仰心态,并为建立一种理论与律法并重的真正律法学而奠定理论基础,迈蒙尼德设立了这些原则。这些原则虽具救赎意义,但并未取消律法,自觉自动地遵行律法是一个人完全理解并相信这些原则的应有之意。

关键词:

迈蒙尼德 十三条原则 犹太律法学 信仰心态 理论根基

作者简介:

杨洁,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傅有德,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教授。


古代西亚太阳意象在《希伯来圣经》中的功能和意义

孙玥


内容提要:

关于希伯来圣经中太阳意象的意义和功能问题,多数研究主要关注了古代以色列早期太阳神崇拜的建构,没有解释为何在以色列正统反偶像宗教建立后,太阳意象还能持续地被使用以及这种象征性用法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古代西亚“太阳神石碑”和相关太阳意象的分析,认识到太阳意象提供了一种世界图景,不只囊括从天上到地下的事物,还为世界的安定、有序提供保护和力量、公平和正义。而这种除去偶像本质的象征形式恰恰成为希伯来圣经中一种表达上帝力量的方式,同时也表达了以色列人的宗教体会。

关键词:

太阳意象 太阳神石碑 希伯来圣经 世界秩序

作者简介:

孙玥,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


安达卢西亚阿拉伯政权的宗教政策及其对犹太文明兴衰的影响

曹笑笑


内容提要:

从公元711至1492年,穆斯林政权在伊比利亚半岛维持了长达8世纪的统治,期间,阿犹关系经历了从共生共荣到走向分裂的过程。本文以8—15世纪时期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原始文献为史料基础,梳理安达卢西亚穆斯林政权宗教政策的演变过程,及其对境内犹太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旨在反映宗教政策对阿犹关系以及阿拉伯民族自身兴衰间的内在逻辑,从而为审视当今全球宗教矛盾和文明冲突提供历史之鉴。

关键词:

安达卢西亚 穆斯林政权 宗教政策 阿犹关系

作者简介:

曹笑笑,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阿拉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试析美国“国际宗教自由法”的起源、机制与影响

董江阳


内容提要:

“国际宗教自由法”(IRFA)构成近年来美国对外关系中有关宗教问题的政治与法律基础,是规定和指导美国政府在宗教问题上采取对外行动的纲领性文件,是美国国务院“监督国际宗教自由”、发布“国际宗教自由年度报告”和指定“特别关注国”的法律基础和行动指南。本文从客观学理角度详细分析和探讨了该法案的背景、起源、规定、机制、影响以及各种成败得失。

关键词:

国际宗教自由法 美国政府 宗教自由 宗教迫害 国际法

作者简介:

董江阳,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伊斯兰文化在日本的早期传播及其国家政策

周颖昕


内容提要:

19世纪以前的日本人很少有机会了解伊斯兰文化,明治维新以后,打开国门的日本放眼世界,先是零散地、被动地接触到伊斯兰文化,随后意识到了解研究伊斯兰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先后在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日本,随着国力的增强,较快地摆脱了半殖民地化的危机,同时也迈出了向外扩张攫取利益的脚步。日本在1945年以前出现的对伊斯兰文化的研究热潮,是在政府主导与有组织、有计划地支持下开展的,日本外务省和陆军推行的“回教政策”,本质上是对外扩张政策的一环。

关键词:

伊斯兰文化 “回教政策” 日本外务省 日本陆军

作者简介:

周颖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近代法国新教与犹太教的选择亲和性

孟亚莉


内容提要:

近代法国新教与犹太教选择亲和性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6世纪的宗教改革。圣经和希伯来文化的寻根以及加尔文的宽容犹太观对法国新教造成了深远影响,新教徒荒漠时期的苦难史与犹太教徒的相似命运形成对照。两者积极迎合法国大革命与共和事业,参与并推动了世俗化进程。苦难记忆渗透到新教文化,成为新教徒在德雷福斯事件和“二战”期间犹太人大屠杀事件中行动的关键动因,强化了两者的选择亲和性。

关键词:

法国 新教 犹太教 选择亲和性

作者简介:

孟亚莉,浙江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环地中海研究院研究员。


江苏的城隍庙及城隍文化初探

孙亦平


内容提要:

从历史上看,江苏道教的城隍文化是道教在参与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传播时间长、分布地区广、与英雄崇拜相结合等特点。明代之后,各地城隍庙所主办的城隍崇拜、城隍出巡及城隍庙会,成为道教直接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通道,也成为官方管理民间社会的一种手段。在当代社会中既要保持城隍信仰的神圣性,又要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努力发挥城隍文化所内涵的正直、善良、忠诚和节义等优秀品格,使所开展的城隍文化活动能够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

关键词:

城隍文化 新时代 江苏道教 英雄崇拜

作者简介:

孙亦平,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庙堂到庙会:伏羲的祭祀与信仰

谭德贵


内容提要:

伏羲作为传说中的氏族英雄和文明始祖,自古以来,不仅被官方祭祀,而且被民间所崇拜。在今日大力提倡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之下,伏羲的祭祀、崇拜和信仰再次升温。本文以河南淮阳太昊陵的庙会为例,呈现盛大庙会的现实情态,展示伏羲庙会中的种种宗教、民俗和信仰的面相,寻绎在官方祭祀和民间信仰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张力。

关键词:

伏羲 太昊陵 儒教 信仰

作者简介:

谭德贵,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从京族哈节变迁看跨境民族民间信仰的重构

覃圣云


内容提要:

跨境民族由于民族同宗、文化同源等因素,活态流传着许多共享的文化遗产,成为族群文化传承的纽带,民间信仰活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位于广西中越边境的跨境民族京族,其民间信仰节日哈节传承数百年,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出现断层。京族人在恢复哈节的过程中,通过对越南哈节的学习、对现代文化因素的吸纳,以及自发植入国家权力符号与爱国意识,实现了哈节文化的重构。

关键词:

京族哈节 跨境民族 民间信仰 文化重构

作者简介:

覃圣云,宗教学博士,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期刊社社长、编审。



读马复初的《汉译道行究竟》

金宜久


内容提要:

本文阐释从事精神功修的行道者应认识“真一”之理、当行之道、践行法程的义理,并对该书所述问题做一讨论。

关键词:

道行 真一 真宰 法程

作者简介:

金宜久,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五条路径

李林


内容提要:

本文将伊斯兰教中国化路径归纳为五条,即“爱国爱教”政治认同的中国化、“华化内化”社会身份的中国化、“由俗而礼”宗教制度的中国化、“经学系传”教职人员的中国化、“汉文译著”思想文化的中国化。重点论述了五个问题:以“一以贯之”构建政治认同、以宗族和寺坊构建集体社会身份、以“教随人定、法顺时行”协调国法与教法关系、以融通传统经学与现代知识培养宗教人才、以“伊儒会通”界定汉文译著。

关键词:

伊斯兰教 中国化 路径

作者简介:

李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山东济宁清真东大寺明代天顺时期四文石碑研究

马保全


内容提要:

山东济宁清真东大寺现存一块署“时天顺三年”的石碑,除刻有中文外,亦有波斯文、阿拉伯文、突厥文记事内容与“芳名”记载。之前虽有人关注,但因语言不通等原因,一直乏人研究。笔者亲自探访此碑,碑无法做拓,特以单反相机拍摄高清照片。本文依照片将石碑两面内容全部转写出,并翻译成汉语。继而对该碑铭所涉书法装饰、使用的语言、该清真寺的修建年代及当时清真寺三掌教内容以及涉及的大量“哈吉”人名、“汗八里”籍贯人名、克什米尔与印度籍人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初步认为该碑铭体现了当时回回人华化的过程,体现了当时济宁地区回回人的多元状况,是一件重要的运河沿线文物。

关键词:

运河 济宁 波斯文 石碑

作者简介:

马保全,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2019级博士生,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讲师。


《大智度论》般若波罗蜜多及善巧方便辩证关系的诠释思想及其价值

——《大智度论》汉译与理解之一

程恭让


内容提要:

《大智度论》是相传为龙树所作、诠释《大品般若经》的著名大乘佛教论典,堪称《小品系般若经》及《大品系般若经》最早的及规模化的一部注疏著作,在大乘佛教思想史上也向来有“百科全书”的美誉。本文根据《大智度论》末卷阐释般若、方便二种菩萨道辩证关系的疏文,揭显此论在般若经诠释及大乘佛教教法思想建构方面的特殊重大贡献。

关键词:

《大智度论》 般若与方便的辩证关系 善巧方便

作者简介:

程恭让,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上海大学道安佛学研究中心主任。


从梵汉对勘看早期般若经“法身”思想的发展

赵文


内容提要:

印度大乘佛教中流行的“法身”概念,在早期部派佛教文献中并不多见。本文通过对般若文献不同版本的考察发现,“法身”是由见佛语境下的“法”或“法性”发展而来的,而在早期部派佛教中,“见法即见佛”的观念即已十分流行 —— 这里的“法”,指的是佛陀所宣说的“缘起”。“法身”概念的最初成立,是借助kya一词的双关含义:既有“身”的涵义,也意指“集合”。这样,若称“法的集合”,内涵上与“见法即见佛”中的“法”并无差异,但若同时指称“法身”,则引入了实指的身体之观念。

关键词:

法身 《般若经》 法性 缘起

作者简介:

赵文,南开大学哲学院讲师。



《大毗婆沙论》之“心狂乱”考

李薇


内容提要:

《大毗婆沙论》记载律藏有三种不犯,即苦痛、心狂乱、最初犯罪者不犯。但是现存律藏中却为四种不犯,即狂者、乱心、苦痛者、最初犯罪者不犯,与《大毗婆沙论》引用的律藏之间存在矛盾。本文首先考察《大毗婆沙论》中与心狂乱相关的梵语,并调查这些梵语词在《阿含经》、律藏、阿毗达摩论书中对应的译语,及在注释书中的解释,发现这一矛盾可能是由于kiptacitta译语的变化而产生的。

关键词:

《大毗婆沙论》 《俱舍论》 律藏 心狂乱 不犯

作者简介:

李薇,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日本花园大学文学博士。



从十四过类角度探究新因明的创新与贡献

许春梅


内容提要:

因明素有总结过类的传统。陈那从过往的过类中挑出了十四种,那么陈那为何专挑这十四种呢?以及为何其后的因明师就不再关注古因明所列的过类了呢?本文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一方面揭示了十四过类在本质上反映了类比推理的缺陷,亦即古因明的困境,而这正是新因明理论改革的出发点;另一方面揭示了新因明之所以能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基础,研究表明正是由于新因明可以跨越不同对象去谈论抽象概念间的关系,可以脱离具体内容进行一般地探讨,才为其走出古因明的困境、实现因明在逻辑上的质的转变提供可能。

关键词:

十四过类 类比推理 古因明 抽象概念 演绎推理 新因明

作者简介:

许春梅,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西方天文学宇宙观念的传播与中国近代华严哲

姚彬彬


内容提要:

19世纪中叶前后,由明代西方传教士所输入的以地球为中心的“九重天”及“十二重天”之天文学宇宙观念渐被日益普及的哥白尼之“日心说”所取代,近代维新思想家群体中若康有为、杨文会、谭嗣同等利用主张“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佛教华严哲学作为接引和消化“日心说”宇宙观念的中介理论,康有为早年通过接触天文学感悟到宇宙之浩瀚无尽,并以之印证于佛教华严宗之说,最终由“大小齐同”而得出“世界大同”的思想。杨文会与其弟子谭嗣同则将天文学与华严哲学杂糅为一体,代表了近代文化新旧交融的思想特质。

关键词:

天文学 宇宙观念 华严宗 维新派

作者简介:

姚彬彬,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



近代中国佛教新式僧教育的端绪:杨文会的僧教育理念及实践

李明轩


内容提要:

杨文会被视为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的开创者,原因之一是他开启了近代佛教新式僧教育的序幕,这与他参与其中的近代东亚佛教现代化运动有着很大关系。出访欧洲的经历以及与南条文雄、达摩波罗等人的交流,使得杨文会的僧材培养理念与实践不同于传统佛教的僧材培养模式。他强调对现代佛学研究方法的运用,构建了以新式教育制度为框架的僧教育体系,创办了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弘法能力、能够担当振兴佛教重任的僧材为目的的祇洹精舍,从中走出了欧阳竟无与太虚两位民国时期居士与僧伽的代表人物。杨文会的僧教育理念与实践开创了近代佛教僧教育的新局面,为民国的佛教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

杨文会 僧教育 祇洹精舍

作者简介:

李明轩,河南大学宗教学研究所研究员,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太虚大师的佛耶对话与人间佛教的肇始

常凯


内容提要:

近代中国佛教面临内外困境亟待革新,20世纪早期传教士对待佛教的态度也开始转变。在此背景下,佛教与基督教在民国初期进行了有效的交流对话。其中,太虚大师既从佛教本位出发对基督教神学教义进行了批判,也在佛教革新过程中发挥大乘佛教善巧方便的智慧对基督教现代性组织、传教方式等进行了借鉴。近代的新教期刊《教务杂志》中对太虚大师的基督教神学观及其对基督教现代方式的借鉴也有所反映,同时对太虚大师的改革与现代佛教的兴起多有涉及。太虚大师吸收借鉴基督教现代化经验对中国佛教所进行的革新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佛教的现代化进程,书写了人间佛教的序章。

关键词:

佛耶对话 人间佛教 太虚 传教士 《教务杂志》

作者简介:

常凯,上海大学历史系佛教思想史博士研究生。


CONTENTS


Theoretical Forefront: Views on Pandemics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igious Culture


Ayurveda: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of Hindu Traditional Anti-pandemics

Qiu Yonghui(001)

Natural Disasters and the Rule of Man: Islamic Understanding and Response to Pandemics

Wang Yujie  Huang Lin(008)

Medicine and Taoist Healing: The Measures of Ancient Taoism to Prevent and Control Pandemics

Jiang Shoucheng(015)


Specialist Forum: Religious Studies around the Mediterranean


Biblical Mythology and Ancient Near Eastern Tradition

Zhong Zhiqing(023)

On the Judaism Thirteen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Maimonides

Yang Jie  Fu Youde(032)

The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un Image in the Hebrew Bible in Ancient West Asian

Sun Yue(039)

The Religious Policy of Arab Regime in Andalusia and Its Influence on Jewish Civilization

Cao Xiaoxiao(047)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Religions


Analysis of the Origin, Mechanism and Influence of the American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 Act

Dong Jiangyang(055)

The Early Spread of Islamic Culture in Japan and Its National Policy

Zhou Yingxin(064)  

The Choice Affinity of Protestantism and Judaism in Modern France

Meng Yali(071)


Studies of Present Situation: Contemporary Folk Beliefs and Culture


On Town’s God Temple and Its Culture in Jiangsu Province

Sun Yiping(078) 

From Temple Hall to Temple Fair: Fuxi抯 Sacrifice and Belief

Tan Degui(086)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Cross-border Ethnic Folk Beliefs from the Changes of Ha Festival of the Jing People 

Qin Shengyun(093)


Academic Special Subjects: Researches on the Sinicization of Islam


Reading Ma Fuchu’s Han Yi Dao Xing Jiu Jing

Jin Yijiu(100)

Five Paths to the Sinicization of Islam

Li Lin(107)

Research on the Stone Steles with Four Languages in Tianshun Period of Ming Dynasty in Dong Da Mosque in Jining, Shandong Province

Ma Baoquan(116)


In-depth Reading: New Researches on Buddhist Ming and Xiang


The Hermeneutical Thoughts and the Values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ajnaparamita and the Skill in Expedients in the Da Zhi Du Lu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Mahaprajnaparamita-upadesa and its Interpretation

Cheng Gongrang(124)

Thought of Dharma Body in the Early Prajnaparamita Sut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tual Collation of Sanskrit and Chinese

Zhao Wen(134)

The Translation of Kiptacitta in Dapiposhalun

Li Wei(139)

On the Innovation and Contribution of the New Hetuvidy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urteen Refutations

Xu Chunmei(146)


Academic Exploration: The Change of Buddhism in Modern China

The Spread of the Cosmological Concept of Western Astronomy and Huayan Philosophy in Modern China

Yao Binbin(153)

On the New Buddhist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Yang Wenhui’s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Buddhist Education

Li Mingxuan(160)

Master Tai Xu’s Buddhism-Christianity Dialogue and the Beginning of Humanistic Buddhism

Chang Kai(168)


Religious Arts around the Mediterranean

Provided by Li Xiang (Cover Two)

Selected Bodhisattva's Statue Arts

Provided by Jin Yanlin (Cover Three)

Corridor of the Imperial Stele Pavilion in the Dongda Mosque in Jingning

Provided by Ma Baoquan (Cover Four)


Contents

Translated by Liang Henghao


往期回顾

《世界宗教文化》2020年第1期中英文目录及摘要

《世界宗教文化》2020年第2期中英文目录及摘要


社科期刊网 |及时分享学术资讯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学术期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