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 |《马克思主义哲学》2023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点击封面 参与订购活动
投稿邮箱:mkszyzx2021@126.com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本刊倡导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多面向、多维度的深入研究,主要刊载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经典著作、发展历程、创新成果、当代问题思考、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研究成果,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
本期目录
本期摘要
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哲学相结合
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
王 伟 光
[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哲学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经验总结,是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烈的历史自觉、文化自信和理论自觉。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哲学相结合的重要意义,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哲学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科学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哲学相结合的深刻内涵,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哲学相结合的实现路径,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哲学相结合的历程和所形成的三个理论成果。坚持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华优秀传统哲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
中国式现代化:一种文明自觉
吴 向 东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在实践中逐步提出并不断丰富其内涵的重大理论概念,是对新近中国百年实践的道路自觉,更是对中国道路的文明自觉,对新文明形态的意义自觉。其所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文明观等,及其背后的实践合理性、关系思维、共同体原则,使中国式现代化表现为一种建构性文明,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的对抗性文明,因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文明新形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鲜明的标志,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是对毛泽东所说的“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最深切的回应。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自觉;建构性文明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人类文明典范
惠鸣
[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由中国式现代化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成果。它是人类先进文化和崇高理想的结合体,是人类先进生产力的杰出推动者、人类文明成果的优秀守正创新者、人类崇高理想的勇毅追求者和全球治理的积极担当者,具有深厚的中华文明根脉以及广阔的世界视野和深切的人类关怀,具备成为人类文明典范的内在品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奋力开创中华文明新辉煌,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全球性“文明典范”,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作为“文明典范”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领域为全球各国提供示范和借鉴。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明典范;“两个结合”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解读
姜 智 红
[摘要]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从哲学角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从理论创新上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并把握其核心要义,也是从实践创新上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辩证思维谋全局,用辩证方法破难题和应对各类挑战,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哲学解读;创新推进
作者单位:中共深圳市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轨迹与现实价值探究
雷辉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成果,这一结合的辩证动态历史演进轨迹融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之中。当前,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继续获得成功提供了法宝,打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广阔空间,标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坐标,增强民众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历史主动性,为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文化智慧,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历史轨迹;现实价值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
“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联系探析
贾迪
[摘要]“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存在深刻内在联系,要科学完整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为“两个结合”思想提供了历史承载,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历史积累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实现了质的飞跃。“两个结合”的推进对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立足实践场域,准确把握“两个结合”内在逻辑,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和文化支撑。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毕 芙 蓉
[摘要]甲午战争的惨败,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意识的觉醒,塑造了中华民族这个自觉的现代化主体。现代民族认同,既是文化认同,也是政治认同。中华民族在奋发图强的复兴之路中,转变了思想观念,建立了新式学堂,开启了现代文明之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建与中华民族复兴所走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同一条道路。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现代化主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探索及理论贡献
李 俊 文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任务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经历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百日维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他们的民族复兴思想和道路探索均不能完成这一任务。中华民族复兴的实现只能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来完成,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理论指引,是由其理论本质与中国自主选择决定的。以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为实践参照,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民族复兴和拯救中国的新道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路径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推进,相应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迈进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民族复兴;实践探索;理论原点;理论飞跃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世界文明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实现路径
闫 文 仙
[摘要]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诉求,是“中国之需”“时代之需”。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推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快速发展,不仅是为了解决中国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复杂问题,而且也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话语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强”。作为精神文明构成部分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也必须实现“强”的目标。本文首先对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及其构建的基本概念与内涵进行阐释,进而对世界文明二元特征影响下的世界知识体系二元构成问题进行探讨,最终在世界知识体系构建的框架下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世界文明;世界知识体系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下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
王巍 刘丽
[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内涵了附庸式与和谐式两条不同的城乡关系道路。资本主义城乡关系通过资本规训乡村生产、城市掠夺农村的社会发展模式,导致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本质上体现为城乡空间不平等和发展机会不平等。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直都以城市和乡村并重为基本价值定位,并长期致力于探索超越现代生产中乡村作为城市附庸的资本主义城乡模式。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展开,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和实践发展。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布局,其重要意义不仅关乎农村发展,更是事关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协调统一,事关整个国家建设的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乡村振兴战略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哲学思考
徐 守 冀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性地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丰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视角,从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路径趋势和最终目标三个关键点出发,剖析发展内涵、分析矛盾问题、探索实践路径,可加深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同时,以内蒙古乡村振兴为例,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治理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马克思生命哲学视域中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蕴探析
刘 力 红
[摘要]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像任何科学方法一样,可以被形式化的概括。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科学的方法,它只有不被形式化的使用,而是基于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被理解,才能真正变成一种解放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智慧性的力量。立足于唯物辩证法,打开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体认整体性的社会生活逻辑,呈现完整的生命个体与社会生活的辩证关系,展现内在于人类历史之中的辩证逻辑,有利于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个体生命存在自觉尊重人类历史逻辑,建构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形成健全人格。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整体性社会生活逻辑;人类历史逻辑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陈芬 李卓群
[摘要]马克思对黑格尔绝对精神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展开批判,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转向,提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终将和解的历史必然。马克思认为应承认自然的先在性与前提性,基于人化自然与人的自然化的辩证统一,基于唯物史观重新认识人的本质与类生活本质,在人类历史进程的规律中达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双重实现,最终迎来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两个和解”思想,站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关键词]两个和解;人与自然;人类解放;共同体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哲学之思
刘菁
[摘要]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也是育人的精神武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应对全球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锋。伟大建党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青年理论学习方面的重要内容,二者在理论渊源、文化底蕴、实践性等方面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和继承性,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着力“三个认同”,引领广大青年自觉地听从党和人民召唤,胸怀“国之大者”,踔厉奋发新征程建新功。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教育
作者单位: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论作为推动文化生产发展的社会化动力的资本逻辑
林 彦 虎
[摘要]从宏观层面来看,推动文化生产发展的动力可以概括为自然性动力和社会化动力两大类,相比自然性动力,社会化动力更具高效性。资本扩张过程生成了资本逻辑,资本逻辑介入文化生产,以其强大的作用力推动文化生产的快速发展。资本逻辑作用于文化生产发展的强大动力并非一种自然性动力,而是一种社会化动力,主要体现在资本扩张过程中文化生产的社会关系格局的生成、文化权力的形成、竞争压力的增强、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等方面,从而在其强大的强制性动力、柔性动力、外压式动力以及市场动力的释放过程中,有效推动文化生产的快速发展。现阶段,我国文化领域有各种形态的资本,我们在借助资本力量推动文化生产快速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必须借助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有效防治资本对文化生产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资本;资本逻辑;文化生产;自然性动力;社会化动力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双重逻辑
徐斌 韩潇
[摘要]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思想。异化劳动理论包含着两条逻辑,其一是着眼于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的主要矛盾与人的生存困境,寻找异化劳动得以发生的现实根源,致力于扬弃异化的事实逻辑;其二是立足于人的生命活动的超越性,根据对社会现实的辩证否定来构建合理的价值指向,思考人与社会未来发展的价值逻辑。事实逻辑和价值逻辑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阐述的“共产主义”这一历史结论中实现了辩证统一。以这两条主线的辩证统一去分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可以将理论中的许多异质性因子联系起来,从而为我们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马克思;事实逻辑;价值逻辑;共产主义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物”的批判与“新唯物论”的母胎
——以《巴黎手稿》为中心的考察
胡 栋 材
[摘要]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私有财产观念的批判,《巴黎手稿》体现了马克思在“物”的理解方面的重要进展,那就是通过劳动与资本关系的剖析初步形成劳动辩证法思想,以此指明“物”的问题在根本上指向异化劳动问题及其解决之道。通过梳理西方传统的物论观点以及马克思早期对物的探索历程可知,他致力于追求“物”的科学理解和“人”的劳动解放,其对“异化之物”的批判与“劳动辩证法”的形成可谓一体两面,最终促使马克思致力于在实践中真正解决劳动中人物关系问题。因此,《巴黎手稿》对“物”的批判为“新唯物论”提供了思想母胎。
[关键词]马克思;物;新唯物论;《巴黎手稿》;劳动辩证法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犹太精神与现代资本主义的起源
——桑巴特对《论犹太人问题》的印证与发展
刘 玉 瑶
[摘要]桑巴特与马克思从不同的路径出发研究了犹太人这一特殊群体。桑巴特希望探究犹太人对现代经济生活的贡献,以及犹太人为何具备现代资本主义才能。他从16世纪欧洲经济中心的转移中发现端倪,并运用丰富的史料指出犹太人在国际贸易、殖民扩张、现代国家、股票市场、经济理性主义观念的建立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桑巴特将这些贡献归结为犹太人的生活环境、宗教和民族性的影响。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落脚在犹太人的解放上,以精炼的语言概括了犹太人的精神特质及其对市民社会的影响。桑巴特的《犹太人与现代资本主义》可以视为对马克思观点的补充和发展。
[关键词]犹太人;资本主义;犹太精神;解放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普兰查斯国家理论的谱系及其内在张力
范 春 燕
[摘要]作为一个“非典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普兰查斯引领和开启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理论的复兴和重建。普兰查斯的国家理论究竟是属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一脉,还是属于葛兰西实践哲学一脉,抑或是作为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先驱”,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争论。本文主要从理论渊源、方法论原则以及主要概念出发,讨论了普兰查斯国家理论可能的谱系归属及其理论内部始终存在着的结构和实践之间的张力。
[关键词]普兰查斯;国家理论;领导权;结构主义;葛兰西主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马克思主义在麦金太尔德性论中的隐匿形态
张晓
[摘要]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在中前期的学术生涯中构建了其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形态”或“显性存在形态”。后来移居美国并全面建构德性理论,其理论中仍然隐匿丰富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历史和政治经济学叙事方式和价值观,即具备完整而隐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二形态”或“隐匿形态”。这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其思想的整体特征,以至评估当代西方伦理学的认识论、话语和价值观形态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麦金太尔;马克思主义;德性论;隐匿形态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乐乐
审核:振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