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目录|《中国哲学史》2024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中国哲学史 社科期刊网
2024-09-04


《中国哲学史》

本刊是理论性、专业性学术刊物。它主要刊登国内外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有关中国哲学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以及海外中国哲学史最新研究成果的介绍和评论等。

投稿邮箱:zhgzhxshyj@163.com

点击封面,参与订购活动


01

目  录

02

内容提要

论孔子的天下观

甘霖


内容摘要:

孔子的天下观包括天人观、自然观、地理观、王霸观和夷夏观,涉及对天人关系、物我关系、区域关系、王霸关系和夷夏关系等基本问题的认识。孔子的这些思想论述,既有继承殷周传统观念的一面,更有从时代出发加以革新和拓展的一面,体现了鲜明的理性主义精神和博大的人文主义情怀,具有某种“完全开放性”的特点。对于这些思想论述,《论语》的编纂者和历代阐释者,既有合乎客观的认识,也有失于偏颇的理解。今天有必要以新的视野重新审视,并予以新的阐释。

关键词:

孔子 天下观 天人观 自然观 地理观 王霸观 夷夏观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环中”之游:论《庄子》主体的吊诡性创造与转化

陈慧贞


内容摘要:

《庄子》借“环中”隐喻及其思维模式,开辟了象征着中间、虚空、游化等具有多重意味的美学/哲学意涵,并透显出“即中心即边缘”的吊诡特质。主体借此所展开的语言之道与观照视角,让是非观点、彼此立场在中空(虚)与圆转(化)的处境下,不断流转变化。进一步地,本文以“环中”与佛教天台的“中道观”“相即”等思维概念相对话,诠释其共享的“遍中整体论”之圆教模型,阐释“环中”的焦点与整体相互依待的关系性,展开思考《庄子》朝向于非同一性、虚而能应、游而能化的“吊诡主体”及其创造性转化的可能。

关键词:

庄子 环中 遍中论 吊诡主体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儒行》为子张学派所作新论

王政杰


内容摘要:

《儒行》有孔子所作、战国汉代妄作以及孔门后学所作三种说法,其中孔门后学说又可分为游夏儒、漆雕儒、子张儒以及诸儒混合四种。上博简《从政》篇与子张学派有相关性,涵盖的话题及数条语句与《儒行》十分接近,此点从前未有人注意。传世文献中,《儒行》与子张学派、刚毅特质的儒者以及隐退特质的儒者都有关联。综合文献与思想的两个层面,《儒行》既非孔子所作,亦非汉儒妄作,极有可能是子张学派的作品,体现了战国时期孔门后学思想交融的历史现实。

关键词:

儒行 上博简 从政 子张学派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哲学系



《伊洛渊源录》的学统与道统

朱汉民


内容摘要:

为了将“伊洛”的地域学统,确立为具有儒学正统地位的道统,为多元思想的宋学确立一个学术正统,朱熹专门编著《伊洛渊源录》一书。作为一位学术严谨的学者,朱熹不仅仅希望此书成为确立儒学正统的道统史著作,同时也努力将此书写成一部真正的学术史著作。朱熹统一道统史与学统史的努力,一定程度化解了道统与学统的紧张,使《伊洛渊源录》具有思想史、学术史的双重价值。此书刊刻发行后,一直受到学界的重视和好评,深刻影响了《宋史》《圣学宗传》《理学宗传》《宋元学案》等有关宋代学术史的书写。

关键词:

朱熹 《伊洛渊源录》 学统 道统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张载论“以至于命”

安鹏


内容摘要:

北宋横渠先生张载视《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为三个不同的义理次第,因此与二程有过交锋。在横渠看来,至于命需要以尽性作为前提,这将意味着,至于命是一个专属于圣人的议题。性即天参,涵具天德与天道,尽性是由人向天的转变,以此实现造位天德的圣神境地,因此尽性意味着圣人对私我的彻底化除,而纯然以天德为德、以天参为性。至于命则又一次将视野从天收回到私我上来,是圣人已然造位天德、化除私我之后,面对具体的时遇处境而对天的顺遂。只有经历至于命这一过程,圣人才算以乾乾进德、自强不息的姿态实现向天的真正回归。横渠解经的意旨在于揭明圣人关于至于命的义理,工夫论的意义并不明显,而与二程所作的解读迥然有别。

关键词:

张载 二程 正蒙 至于命 尽性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人文学院



天理人伦:朱熹的“复仇”论

郑任钊


内容摘要:

朱熹在隆兴年间提出的“夫有天下者,承万世无疆之统,则亦有万世必报之仇”之说,是对《公羊传》国仇百世可复主张的发展。朱熹强调“万世复仇”,除了为其拒和的政治主张张目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护其理学体系,维护天理纲常,实践其“正君心”的理想。“万年复仇”论是朱熹在南宋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构建其理学体系的必有之义,朱熹晚年不能也没有改变。

关键词:

复仇 和议 天理 纲常 正君心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心



分截与浑全:吕祖谦与朱熹的“太极”之辩

王子剑


内容摘要:

在与朱子讨论《太极图说解》的过程中,吕祖谦借助周敦颐的“太极”概念与《易传》之“一阴一阳之谓道”建构起了属于自己的天理观形态。他对朱子将太极解读为“理”并无异议。不同的是,此“理”只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体用浑全的太极整体。强分太极与阴阳为道器,分太极为“太极之体”与“太极之用”(或太极之动与太极之静)实无必要。阴阳二气的互为其根、生生不息就是道的全部内容与自我实现。在如何认识与把握太极的问题上,吕祖谦又提出了异于朱子的“统宗会元”说,即从相反物类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中体认万类相通的本质关联。一旦达至对太极的真实理解,为学者便可以进入与万物同体的圣人境界。

关键词:

吕祖谦 朱子 太极 浑全 统宗会元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体用论视域下的“心外无事”说

——从本体到工夫的考察

单虹泽


内容摘要:

“心外无事”是阳明心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对这一命题的理解与阐发,关系到本体与工夫、存在与生成等问题。从阳明“体用相即”的观念来看,“心外无事”以“依体立用”和“即用显体”的形式分别展开为“摄事归心”的本体义和“随事尽心”的工夫义。在“摄事归心”的结构中,“心”既为“事”提供目的,也为“事”确立规范,其以“事”之主宰的形式参与到具体实践过程之中。在“随事尽心”的结构中,“心”以“事”为体,这意味着心体形成并展开于实践活动的历史过程之中,使自身获得现实的形态。作为“心”“事”融合的逻辑延伸,本体与工夫的统一性关系又展现为“本体上说工夫”和“工夫上说本体”的二重趋向。

关键词:

王阳明 心 事 本体 工夫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哲学院



二程定止之辨中的儒佛话语竞争

李健芸


内容摘要:

定止之辨是二程儒佛之辨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论题。在二程看来,佛学的禅定修行不能达到其所预期的目标,而其理论上的问题则在于错认心物关系,有悖于内外一本的原则和基于此原则的“感”的真实性与普遍性。与此相对,二程从“万物各有止”出发,肯定万物各有其内在的性分和分位,这种分位指的是物在由天理规定的整体秩序中应当达致的恰当合宜的状态,也是性分的充分实现。二程基于“万物各有止”这一形而上学命题中具有的规范性意涵和“内外一本”的原则,将“定”的境界的达成奠基于“止”的实现。由此,二程在定止之辨中展示出一种辨析儒佛相似概念的典型思路,揭露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存在的根本困难,进而依循对于儒学固有经典中的相似概念的阐释,将得到清理的概念纳入自身话语系统和理论系统之中。

关键词:

二程 定止之辨 儒佛之辨 艮止 物各付物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陆九渊辟佛老析论

何俊


内容摘要: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如何判识和安置佛老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多样形态。陆九渊指出佛老已衰不足以辟,他对异端的攻斥转向了对儒学自身的阐明,并将禅学视为一种“艺”以作从权借用。不同于朱子以虚实之辨分判儒释,陆九渊认为它们的区别只在义利公私之间。走出前人在心学与禅学关系上建构起的认知洞穴,我们或许更能够在现代意义上看到这一问题蕴涵着的思想丰富性与复杂性。

关键词:

陆九渊 佛老 朱子 异端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论阳明学的“似禅”原因与“非禅”实质

马俊


内容摘要:

从本体与工夫的内在理路来看,阳明学与禅学具有相同的理论架构,前者可以概括为“本心—妄心”结构,后者可以归结为“遮蔽—去蔽”模式。从境界层面来看,王阳明吸收了部分佛老的资源,表现出对于无执、虚无的肯定,但总体上仍是一种儒家本位的精神境界,值得指出的是,泛用境界论理解古代哲学是值得警惕的。要之,阳明学与禅学在理论架构、义理进路等方面存在高度的相似性,但在本体承诺、价值关怀等方面又有着不可忽视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是细微而深刻的,造成一种既“相似”又“迥异”的特点,诚如阳明所说,二者之间有着“毫厘千里之谬”。

关键词:

王阳明 儒佛之辨 道德境界 有无之境 心性结构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哲学系



“一”“二”辩证:刘咸哲学的展开

雷天籁


内容摘要:

刘咸炘哲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御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方式是阐释“一”与“二”的辩证关系。“御变”有两种方式,分别是“包容”和“超越”。通过评述黄道周、吕坤的思路,刘咸炘反对“超相对而求绝对”,主张“因相对见绝对”。“因相对见绝对”呈现为一个“包容”“超越”兼备,相辅相成的辩证体系。但是,“一”“二”辩证并非适用一切,刘咸炘最后从“生死”“善恶”的角度指出了辩证法的局限。

关键词:

刘咸炘 辩证法 中庸 无 一 二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客观的了解与生命的相应

——论晚期牟宗三的哲学诠释观

蒋昊


内容摘要:

牟宗三晚年一再强调的“客观的了解”与“生命的相应”是其一生为学之道的结晶,构成了其独特的哲学诠释观。“客观的了解”在“依语以明义”阶段当严格遵循“文献路径”,而它与历史、考据路径的区别可通过整体与部分的“诠释学循环”予以澄清。援引另一重诠释者与文本之间的“诠释学循环”,可进一步理解经过艰苦的文本功夫后,诠释者何以提升至所谓“理性之境”。“理性之境”不仅代表对客体知识的把握,更当包含一番“生命的相应”,此种相应又称为“见”、“感触”等,既是文本活动的目的所在,又可自立为一种判断诠释之好坏的“标准”,这种标准是主体性的,又是客观普遍的。可见,牟宗三诠释观对生命感触的重视,依然以客观学理为底色。

关键词:

牟宗三 方法论 客观的了解 生命的相应 诠释学循环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



朝鲜君王的经世之经术解释中的政治内涵

——以正祖《策问》为中心

[韩]金东敏


内容摘要:

正祖是朝鲜第二十二代君主,在学术和政治领域都有辉煌业绩,是朝鲜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君主和改革君主。他以君师之责自任,为朝鲜摸索出以经学为基础的国家经营模式,主要内容保留于《策问》之中。在《策问》中,他试图以经典理论为基础,确立经世之法,将其作为国政运营的首要课题。实现这一课题,要关注两个方面:第一,匡正经术之弊,以扶持世道与人心;第二,通过《春秋》研究,建构一套经世大法。这一努力意在以经学为基础,建立国家的统治原则和政治标准,而非单纯地解决当前的问题。正祖既是学者,也是君主,不仅亲自设计了统治理念,还主导了国政运营。作为君主,他具有非凡的学术能力,并将其发挥在现实政治中,努力践行君师之责。正祖这一君主形象,无论在朝鲜还是中国,都难以找到前例,是儒家典型且理想的君主模式。

关键词:

正祖 经学 经术 经世 《春秋》 策问 对策

作者单位:

韩国成均馆大学儒学东洋学院



论退溪不用朱子《大学图》

王茂林


内容摘要:

退溪李滉无疑是朝鲜性理学史上最为典型的朱子学者,然而其极负盛名的《圣学十图》,却不取朱子之《大学图》,而用阳村权近之图。此问题虽由陈荣捷提出,却并未得到深层次地解决。朱子《大学图》与权近《大学指掌之图》在结构、侧重点及叙述方法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显示出退溪不用朱子之图,根本原因在于其反对朱子将“止于至善”作为横贯《大学》的中心,而退溪选用权近之图,则肯定了权近以三纲领为中心,重视为学的工夫功效与先后次序的立场。退溪的这一选择,与“道统”观念密切相关,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儒学在韩国的本土化进程。

关键词:

退溪李滉 阳村权近 《圣学十图》 《大学图》 道统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栗谷礼学的特征及其对朱子《家礼》的修订与完善

陈媛


内容摘要:

朝鲜时代的礼学以《家礼》为中心展开,注重行礼。李栗谷编纂的《击蒙要诀》以实践《家礼》为旨归,是16世纪朝鲜代表性的行礼书。其中关于家礼的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以《家礼》为依据来纠正朝鲜礼俗;二是修订《家礼》内容,折中《家礼》与朝鲜时俗,将朝鲜时俗反映到家礼中;三是补注《家礼》礼文,以便于理解和行礼。栗谷将修订《家礼》的最终成果以图的形式附于书后,图说相配,是朝鲜以图的形式表现对《家礼》修订结果的开端。《击蒙要诀》引导了朝鲜以行礼为中心的家礼书编纂之风,是《家礼》朝鲜本土化的重要成果。

关键词:

家礼 击蒙要诀 朝鲜 栗谷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编辑:乐乐

审核:振华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学术期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社科期刊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