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国最后一家黑煤矿关停,敲响丧钟的并非环保,那是什么?

托马斯·海贝勒 千篇一绿 2022-07-29

德国鲁尔区曾两次以不同身份进入教科书。一是作为德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在德国近现代化、战后经济恢复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二是在资源枯竭、企业没落的历程中,通过清理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走出低谷。 

2018年12月访德期间,我见证了鲁尔区最后一家煤矿关闭的盛大仪式,特别感念德国社会各界不把旧厂房、矿工当作负资产,而是强调其历史贡献、精神价值,并作出人性化安排。我即约请同行的托马斯•海贝勒教授写出本文,以资中国118个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借鉴。

——郁建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2018年底,长达150年历史的德国最后一家煤矿Prosper-Haniel关停。矿工们捧着黑煤留念。视觉中国图


◆ ◆ ◆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托马斯·海贝勒 


2018年12月21日,德国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落幕。

“Glück Auf(幸运地上来)!”喊出传统矿工祝愿平安上井、顺利归来的问候语之后,在欧洲最大的工业区——鲁尔区的博特罗普市,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块黑煤被取出。长达150年历史的德国最后一家黑煤矿Prosper-Haniel关停,德国的黑煤深井开采时代也自此结束。

这家煤矿最后的1500名工人怀着复杂的心情上完了最后一班。媒体报道中,一名47岁的矿工说:“结束只在须臾之间,我感到了一种深切的悲伤。”

几十米高的巨型井架塔,被称为“鲁尔的埃菲尔铁塔”,成为地标,最后一家煤矿Prosper-Haniel关停后,矿工们在此留影。视觉中国图

德国最大的煤矿公司RAG举行了隆重的封矿仪式,德国总统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让-克洛德·容克出席。

“采煤工作让陌生人变成了‘Kumpel’(哥们儿)。”施泰因迈尔对矿工们说,“德国历史上的重要一笔在这里写下,没有采煤业,我们整个国家及其过去200年中能够取得什么样的发展?不可想象。” 

◆ ◆ ◆ 

“Kumpel(哥们儿) 文化”

缅怀与哀悼的情绪在人群中漫开,人们不仅在哀悼一个产业的终结,也在哀悼一种生活方式的谢幕。矿区铁丝网上挂着手绘的海报:“谢谢哥们儿 2018.12.21”。

自19世纪中期以来,采煤业一直是德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在鲁尔地区的煤矿、工厂和钢铁厂,曾经为德国工业增长泵送汩汩血液,更是为二战后的经济复苏提供了动力。

黑煤因为质量上乘,又被称为“黑金”。 托马斯·海贝勒摄

这里的煤矿是黑色的,储量丰富、质量上乘,被称为“黑金”。有个服装店专门把以前矿工穿过的旧服装设计成新的品牌,T恤上就印了一首矿工的歌:有人挖银,有人挖金,我在夜里挖出我喜欢的小宝贝——煤矿。

托马斯·海贝勒摄

“Kumpel”是矿工们的行话,已经被德语字典收录,用来形容可以依靠、百分百信任的人。由于矿工人手短缺,采煤公司还向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地抛出了橄榄枝,这些矿工后来留在鲁尔地区,融入了德国社会。

总统赞扬了他们在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地下一千米深处,忍受着极端炎热,在健康和生命受到持续威胁的恶劣条件下,为德国的发展和进步而辛勤劳作。

博物馆展示的矿工照片 托马斯·海贝勒摄

鲁尔地区隶属于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州总理正是一位矿业工人的儿子,在封矿仪式上,他补充说:“在煤矿中,来自许多不同国家的人们亲密无间地合作。对于他们来说,国籍、出生地或宗教信仰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你对我来说,是不是一个靠得住的人’。”

“责任、可靠和信任,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并且这就是缔造德国未来所需要的‘Kumpel文化’。”一位工人代表说。

延续了几代人的采煤传统已经在当地的日常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方言、歌曲、足球俱乐部乃至为矿工守护神圣巴巴拉(Saint Barbara)举行的教堂仪式。

矿山还催生了德国历史最悠久的政党——社会民主党,蓝领工人为该党开展社会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群众基础。

1960-1970年代,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政府在鲁尔地区建立了五所新大学,让更多工薪家庭的儿童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大大增加了工人子女占德国大学毕业生的比例。如今,这些大学也成为了推进鲁尔地区技术升级转型和高科技发展的中流砥柱。

◆ ◆ ◆ 

敲响丧钟的 并非环保运动

关停最后一家黑煤矿并非环保运动的胜利,最终敲响丧钟的是海外的廉价无烟煤。

在进口煤炭价格更低之后,矿工们写了标语“进口的煤矿损害了我们的就业岗位”。 托马斯·海贝勒摄

2007年,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领导的政府就与行业领袖达成协议,决定在2018年之前逐步淘汰煤炭生产。

多年来,德国国内无烟煤开采一直依靠政府补贴维持生计。德国一吨煤的开采成本是250欧元,但国际市场上售价只有80欧元。为了弥补差价,仅2017年,德国政府就补贴了超过10亿欧元。有观点认为,虽然这一巨额资金补贴计划并不能挽救煤炭矿井终将被关闭的命运,但为鲁尔地区的转型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黑煤主要用于能源部门和钢铁生产,2016年德国黑煤进口量已经占其消耗量的93%。最后一家黑煤矿场在2018年终被关停时,补贴也已被逐步取消。

其实,煤矿工业的终曲早在1950年代就开始奏响。西德对关键的煤炭和钢铁行业的严格管控,促使法国在1951年提议建立欧洲煤炭和钢铁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以监管法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及卢森堡六国共同市场的竞争为己任,也是欧盟的前身。

1960年代,外国竞争对手使得德国在无烟煤和黑煤市场的主导地位开始被削弱。

1950年代,还有六十多万当地人在采煤业工作。此后人数一直在下降,2007年底,德国煤炭工业的雇用人数为3万多人,其中76%在鲁尔地区工作,这比2000年减少了43%,比1959年减少了94%。到最后一个黑煤矿关停时,只有1500人。

不过,最后一个黑煤矿关停并非意味德国煤炭使用的终结。德国工人们仍然大规模开采褐煤,2017年,褐煤占德国一次能源消耗的11.2%,大部分用于发电和供暖。

褐煤的品质不如黑煤,更便宜却也“更脏”,作为全球最大的褐煤生产国,德国国内环保人士一直强烈反对开采褐煤,德国“脱煤委员会”也将继续制定逐步淘汰煤炭的路线图。

煤矿博物馆纪录片里的煤矿工人 托马斯·海贝勒摄

◆ ◆ ◆ 

可再生能源带来的就业机会

一项研究曾预测,如果采煤时代结束,鲁尔地区的失业率将平均增长2%左右。此外,钢铁生产岗位也因机械化发展而缩减。现在,鲁尔地区的失业率依然高于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周边地区。

由于缺乏就业机会,许多前矿业居民搬迁到了德国较大的城市。一项研究预测,到2020年,由于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鲁尔山谷将失去5%的居民。

德国可再生能源法提出,到2050年,电力消费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百分比要达到80%以上。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许多组成部分都源于采煤技术,如果鲁尔地区能够吸引德国不断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数千个就业岗位会应运而生。

Voith Turbo BHS Getriebe GmbH和 IBC Walzlager GmbH这两家世界领先的水力、风力涡轮机部件生产商,最初都是煤矿机械制造商。在放弃帮助企业开采煤炭的业务后,TERAMEX等矿业供应商转而开始提供地热能钻探机械。普通消费者熟悉的西门子,也曾经为鲁尔地区生产传统燃煤电装置,正在开发生物质发电机。

此外,将可再生能源和其他环保举措结合起来,也能带来新的就业机会。

煤矿博物馆里的煤炭相关工具。 托马斯·海贝勒摄

埃姆舍公园是鲁尔北部地区的一系列绿地,计划面积800平方公里,已经开发475平方公里。

作为埃姆舍公园总体规划的一部分,丁斯拉肯市与煤炭公司谈判,希望将过去的一家矿场改造成森林种植园,利用柳树和杨树作为生物质原料。除了将被污染的土地变成森林,生物质原料处理还需要熟练的工人,这些职位报酬优渥,无疑会为从事种植、维护以及收获的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以前的煤矿工人也在这里的“复苏经济”中找到了新的就业机会:翻修建筑、为公园提供建设援助,有些人还当上了带领人们游览老矿区的导游。

一位景观设计师表示,“这项工作是在原址完成的——这是生物质生产的优势。”这位鲁尔盖尔森基兴科学园的副总经理和他的三人团队正致力于以新能源地区的定位推广鲁尔地区。

德国研究机构国际可再生能源经济平台表示,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已有3100家可再生能源公司,雇员人数为18500人,估计这些公司中有三分之一位于鲁尔地区。

◆ ◆ ◆ 

旧场地“绿化”重生

环保团体经常宣传绿色岗位的优点,但在绝对数量上,绿色岗位还不足以弥补失去的采煤岗位,目前仍然没有可以解决普遍失业问题的明确方案。

据《经济学人》报道,2001-2005年间,鲁尔山谷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的其他两个地区,这主要是归功于信息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物流、纳米技术的领域带来了较多就业。

但对曾经令矿业城镇充满活力的工厂进行“绿化”重生,或许也是终结失业问题并创造繁荣的正途。

四十年前,来鲁尔地区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旅游,可能会让人呼吸困难。来自数以百计的煤矿、炼钢厂和化工厂的污染物沿着莱茵河顺流而下,在地面上沉积下来。

为了改善该地区的空气环境,德国出台了许多方案。待众多工厂终于关停之后,这些建筑物历经数十年的闲置,早已锈迹斑斑。

“我们正在利用旧场地的精神,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一名德国景观设计师曾表示,“艺术家们看到了这个地方的潜质,看到了将它从丑陋变为美丽的可能性。工厂可以不只是工厂,还可以是教堂。”

在埃森,曾经给工人盖的房子已经纳入保护。托马斯·海贝勒摄

1986年,位于埃森的关税同盟煤矿关停,这里曾是世界上最大、最现代化的煤矿。2001年,关税同盟煤矿工业综合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地,成为现代工业建筑的见证。

几十米高的巨型井架塔,被称为“鲁尔的埃菲尔铁塔”。废弃的工厂被清理干净,摇身一变,成了剧院、艺术展览和娱乐场所——这里或许是唯一一个鼓励冒险家们攀爬煤气炉的地方。

几十米高的巨型井架塔,被称为“鲁尔的埃菲尔铁塔”,成为地标。 托马斯·海贝勒摄

博物馆留存着关于煤矿开采的鲜活记忆。参观者通过纪录片,了解矿工的工作尤其在地下工作的情形。策展人希望通过这些声光化电的技术手段,向人们展示矿工的工作是多么艰苦和繁重,也为埃森一众展出物品注入活力。

游客热衷打卡的红点设计博物馆——红点设计奖主办机构就在这里,从充电器到洗衣机,四层锅炉房里陈列着各类得奖的设计产品。

现在,游客很可能以“生态游客”的身份来到鲁尔山谷,山地自行车手可在白桦林和柳林中骑行。

德国政府已经向该园区投入了数十亿美元,部分投资被用于吸引新的企业入驻该地区。据埃姆舍公园的一名顾问估计,该地区已募集到了5000个就业岗位,新建了7500套住房。 

(作者为德国杜伊斯堡大学资深教授、知名中国问题研究者,本文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郁建兴策划、翻译,本报编辑有删改)


责编丨汪韬  视觉丨陈梦璇 


(本文首发于2019年1月10日南方周末,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请留言。)

↓↓点击查看过往报道

一块煤炭的转型之旅 | 取暖者-煤场-卡车-煤矿

一场乌龙的拘留,一个焦虑的曲阳,一摊难治的散煤

治理散煤,地方政府可以看看这份报告

· End ·

寻找绿色解决方案

千篇一绿

南方周末旗下新媒体

电话:020-83000817

邮箱:nfzmgreen@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