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00后要拒绝塑料吸管了,那喝东西用什么?

周思宇 陈梦璇 千篇一绿 2022-05-14

2019年,更多的塑料吸管“死线”将会来临。

塑料吸管的替代品可分为四个派别:非塑料吸管、循环利用的吸管、把吸管吃掉,或者干脆让吸管消失——改用直饮杯盖。

但这些替代品依然会遇到成本高、回收难的老问题。


◆ ◆ ◆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周思宇 陈梦璇

挥汗如雨,刚打完篮球的小男孩Vinceki跑向地上的可乐,画外音问:你需要吸管吗?

Vinceki用奶萌的声音坚定地回答了“No”,仰头咕咚喝了一口,略带羞涩地对着镜头说着不太标准的中文:“我拒绝塑料吸管。”

2018年,深圳公益组织GoalBlue为蓝发起了“00后拒绝塑料吸管”挑战活动,挑战者不乏住在中国的外国小朋友,来自密克罗尼西亚的Vinceki就是前来挑战的两百分之一。

2018年是塑料吸管开始终结的一年。从政令到企业承诺,拒绝塑料吸管的旗子插在了英格兰、西雅图、巴黎、里约热内卢等地。星巴克、麦当劳甚至皇家加勒比游轮,也对吸管说再见。

2019年,更多的塑料吸管“死线”将会来临:加州、旧金山、中国台湾等地,迪士尼、宜家、万豪酒店等企业……名单不断更新。

塑料吸管,这个依靠大气压力来传递美味的小物件,细细长长,每年使用量达数千亿支。被短暂使用后,它们躺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进入垃圾处理厂或汇入大海,以海洋生物腹中餐的残忍画面回归人类视野。

优雅的发明忽然间就走向了末路。

死去的信天翁倒在地上,胃里残存着瓶盖、打火机、玩具、气球…… Chris Jordan摄 

图片来源:http://www.chrisjordan.com/

◆ ◆ ◆ 

“你喝牛奶用塑料吸管吗?”

“不会!”

GoalBlue为蓝是深圳市为蓝低碳发展促进中心的简称,2018年8月,他们在微博上发起#00后拒绝塑料吸管#话题,半个月内,已有两百多位00后投稿,挑战视频播放量超过600万次。

视频中,00后们像Vinceki一样拒绝了他人提供的一次性塑料吸管,或打开瓶盖或举起水杯尽情畅饮。“你喝牛奶用塑料吸管吗?”一个正在海边铲沙玩的小女孩,不假思索地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不会!”她不过两三岁,是活动最小参与者。

为何选择00后作为推广对象,GoalBlue卫蓝首席执行官子雯说:“新一代年轻人将成为主要的消费力量,对新近事物的接受度很高,我们希望通过引导他们的消费观,辐射到不同年龄段的群体。”

大洋彼岸同样也有发起行动的00后。

早在2009年,两位美国乔治亚州的兄妹——奥利维亚·里斯和卡特·里斯在7岁和8岁时就发起了“少用一根吸管”的行动。

他们要求个人签署承诺,承诺30天不使用吸管。在学校里创办相关活动,建议同学们至少每人一个家庭成员不使用吸管。他们还与餐馆合作,除非顾客主动要求,否则不提供吸管。执行承诺的餐厅可以得到徽章,这系列的徽章非常受欢迎,已经被翻译成9种不同的语言。

来自美国夏威夷的Price夫妇发明了一款名叫ViableStraw的环保吸管。这种吸管由不锈钢材质制成,可重复使用,跟一个车钥匙差不多大,轻松便携。 视觉中国❘图

另一个行动来自澳大利亚。

看到吸管从海龟鼻腔中缓缓抽出、鲜血横流时,10岁、五年级的Molly Steer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这根皱巴巴的吸管仿佛卡在她的喉咙,令她难以作声。

看到《塑料海洋》纪录片中的这一幕,就读于澳大利亚北凯恩斯市的Molly第一次了解到塑料制品对海洋生物的危害,发起了“别再有吸管”的计划。

在哥斯达黎加作研究的科学家从受伤的太平洋丽龟鼻腔中取出吸管。国家地理中文网|图

Molly号召孩子们提醒家长对吸管说“不”,她在推特上设立了#stopsucking”(别吸了)标签,还在TED上发表了演讲:“海龟认为塑料袋是水母,这是他们最喜欢的食物。我们都看到塑料吸管堆积在可怜的海龟的鼻子上。这不公平。”

旅游胜地大堡礁就在凯恩斯,Molly项目的Logo是一只海龟。“我爱所有的海龟,这个海龟原型是青海龟。去年6月,海龟康复中心还以我的名字命名了一只海龟,我感到非常荣幸。”2019年1月7日,Molly告诉南方周末。

她非常开心地说,加拿大一所学校的校长在看了她的TED演讲之后,开始推行零吸管校园行动,至今已有来自新西兰、韩国、美国、英国、加拿大超过600个学校、500家商铺、50万人次参与到该计划当中。


◆ ◆ ◆ 

把吸管吃掉?

在中国台湾的米其林指南电子报中,一位美食博主综述了吸管的历史。人类与吸管的邂逅可追溯至7000年前。苏美人古墓壁画记录了贵族使用中空植物茎秆喝啤酒的场景。此时的吸管足有半人高,喝酒时将酒坛搁在地上配合饮用。中国古代也有吸管,北魏时期曾有记载,古人用植物茎部制成吸管來啜饮炉酒。

苏美人壁画  大英博物馆 | 图

“习惯的东西忽然消失,人们不能接受,但是可以替代。”子雯说,“借助替代品可以帮助引导他们建立新的消费习惯。”

比如你在北京工人体育场看完一场精彩的演出后,路过Nooxo餐厅,可以点一杯果昔,轻啜一口,梅子色果汁顺着麦秆制成的吸管慢慢卷入口中。王府中环商场血拼后,在主打有机食材的TRIBE里,可用绿色螺旋纹的纸质吸管尝一杯鲜榨蔬菜汁。

主打有机食材的TRIBE里,使用绿色螺旋纹的纸质吸管 TRIBE供图

Nooxo、TRIBE都是中国最早一批放弃塑料吸管的餐厅,2018年地球日,他们还和其他一百余家环保餐厅参与了GoalBlue为蓝发起的“I care”活动,承诺将从可持续生活方式、生物基材料等七个方面提供环保商业解决方案。

“纸吸管不会影响饮料的口感,我相信消费者很高兴使用这种既环保又美观的吸管。”TRIBE首席营销官Tim对南方周末说,自2014年在北京开第一家餐厅至今,他们都一直使用纸质吸管。

塑料吸管的替代品大军正四面八方赶来,可分为四个派别:非塑料吸管、循环利用的吸管、把吸管吃掉,或者干脆让吸管消失——改用直饮杯盖。

植物材质是最受欢迎的概念。台湾“100%植”品牌主打从农作废弃物甘蔗纤维中提炼出“蔗渣管”,淡黄色的粗吸管看上去像是意大利通心粉,为吸食珍珠奶茶提供了新选择。

可循环利用的则有不锈钢、玻璃材质,但早期用不锈钢制成的吸管未免有些单调且易磕到嘴。在美国的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上,加拿大可折叠吸管FinalStraw和新加坡初创企业推出的环保吸管Chew不谋而合,在不锈钢吸管两端组合了硅胶,让消费者可以像使用塑料吸管一样放心吸、任性咬。

在众筹网站Kickstarter热卖的Chew,由不锈钢和硅胶制成 视觉中国❘图

号称“可以被吃掉”的网红吸管也屡见不鲜。在韩国2018年8月开始试行“禁塑令”前,一家韩国企业研制出了用大米和木薯混合制成的可食用吸管;纽约新创公司LOLIWARE也设计出了海藻吸管。

被麦当劳和星巴克同时相中的,是改用免吸管直饮杯盖。在北京的10家麦当劳试点餐厅,杯盖吸口处设置了专门的饮用口开关,轻轻按下就能解锁冷饮新喝法。

北京麦当劳科荟路店,“不提供吸管“告示摆放在柜台上。视觉中国❘图

星巴克推出了造型如同鸭嘴般的新型杯盖——在杯盖微微翘起的一端,瓶口被设计成拇指印大小的泪滴状,可让顾客啜饮冷萃咖啡及任何覆盖冷奶泡的饮料。

这种无吸管体验褒贬不一。在北京工作的陈土土(化名)觉得麦当劳的新杯盖喝起来没有用吸管吸起来爽:“就算提供免吸管杯盖,我也一定会去跟店员要吸管,没有吸管的冷饮是没有灵魂的。”暨南大学学生KeyKey(化名)却认为星巴克的无吸管杯盖“很好用也挺环保的,以后还会用”。

星巴克推出了造型如同鸭嘴般的新型杯盖替代吸管 keykey摄

不过,也有网友质疑“一个塑料杯盖=6根吸管”,使用了更多的耗材。星巴克对此回复道:吸管由于体积太小,难以摆脱最终变成垃圾的宿命。但是新型杯盖是由可回收的聚丙烯材料制作的,完全可以回收利用。


◆ ◆ ◆ 

回到老祖宗的配方

玻璃、金属、甘蔗、麦麸等看似创新的原材料,其实是回到了老祖宗的配方。

美国俄勒冈州生态玻璃吸管制造厂,工人正在加速生产玻璃吸管。视觉中国❘图

吸管的英文单词Straw的另外意思就是稻草。在苏美人贵族学会了使用中空植物茎秆喝啤酒之后,四千多年前,两河流域的乌尔城出现了以黄金和宝石打造的啜饮器,但这种高级的餐具只有王室能够使用。

黄金杯手柄就是吸管  大英博物馆 | 图

16世纪,南美洲开始兴起喝玛黛茶,此时吸管已经普遍扩充到了银、铜等金属。

16世纪南美的吸管「Bombilla」中国台湾米其林指南电子报 | 图

对吸管材质的探索一直在持续。据《大西洋月刊》等媒体报道,19世纪美国俄亥俄州诞生的黑麦吸管成为近代吸管的发源,但植物材料并非最好的选择。直至1888年,纸吸管风靡美国,这种打上“廉价、可持久、无从挑剔”标签的人工吸管高峰期每天生产超200万支。

然而,纸吸管还未把第一的位置坐稳多久,就在1960年代,被制作成本更低廉、不易溶解、无色无味、卫生方便的塑料吸管以压倒性优势取代。

如今,“原始”材质重归视野,中国两家大吸管公司南京鹏力塑造和浙江双童吸管并非没有考虑过。年产量千亿支,意味着每10支吸管就有约4支产自中国。

塑料吸管禁令推出前,两家公司就已经在寻找着可替代产品。

双童吸管总经理李二桥表示,他们早已在实验室里研制出大米、海藻吸管,却因为高昂的生产成本,未能成熟地推往市场。

李二桥还提出了可食吸管的短板:“不二次加工的话有的吃不了。”以大米吸管为例,其中为增强吸管韧性而加入的木薯淀粉不宜生食。鹏力塑造副总经理余鹏对能吃的吸管还提出了要保证可存储性以及口感多样性的要求:“大米和玉米材料做出来的吸管味道可不怎么样。口感好,口味选择多,消费者的接受度才高。”

考虑到材料来源广泛以及可投入工业化生产,李二桥告诉南方周末,虽然塑料并非环境友好型的材料,但不置可否的是,塑料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高性价比表现,稳固了其难以被同类产品迅速替代的地位。

“除非后续的技术发展和成本控制能够突破现在的生产瓶颈。”李二桥觉得,可以吃的吸管能否成为主流还是未知数。

◆ ◆ ◆ 

量产“并没有减少垃圾量”

当塑料吸管禁令袭来时,吸管商的确感到塑料吸管的销量有所下降。不过,危机也蕴含着商机。

日本东京,东京国会酒店推行木质吸管。视觉中国❘图

各类替代方案中,新型生物基备受青睐,主要代表是聚乳酸(PLA),生产过程并不复杂:谷类秕壳、稻草、麦秆里的淀粉转化为葡萄糖,再发酵制成高纯度的乳酸,化学合成即可。

PLA在鹏力和双童仓库里并不是新产品。

虽然塑料吸管的出口量略有缩减,但鹏力塑造的纸吸管、PLA吸管的年出口量已有40亿-50亿支,且市场规模仍在不断扩大。

早在2014年,双童吸管就参与起草了聚乳酸冷饮吸管(QB/T 4633)的国家行业标准,规定了聚乳酸冷饮吸管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不过,这只是推荐标准,并非强制执行。

虽然有着植物来源的绿标签,但是PLA也只有在特定环境下,经过一定反应时间,才能够被完全降解。这也意味着,如果PLA吸管丢弃于环境而未被吸收,这和塑料吸管无异。

吸管商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余鹏介绍,PLA需要大家一起回收好之后,攒起来通过工业堆肥降解。李二桥认为,不管是塑料吸管还是其他产品,“如果真正做到了可循环、可利用的回收,环境危害是可以降低的。”

面对“谁来回收,怎么回收,以及回收后如何处理”这灵魂三问,没有人能轻易地给出答案。

零废弃联盟副秘书长岳彩绚向南方周末介绍,为了达到防水效果,有的所谓生物材质吸管还需要混合可降解塑料,其本质仍然是塑料,并且因为其混合成分的属性,在回收过程中难以分类,造成进一步的分类回收困难。

“如果是高价值的可回收物,我们在社区里面去收集是很容易的,问题就是吸管这东西价值太低了,没人会去回收这东西,即使我们回收了,也没人会去处理,只能去扔掉。”岳彩绚总结道。

从零废弃联盟的角度看,生产一次性可降解产品并不能够有效阻止或降低潜在的环境危害,因为量产“并没有减少垃圾量”。

岳彩绚翻出了《十年限塑令商家执行情况调研报告》,给最终建议里的第四点画了加重线:“鼓励商家和消费者在现实中不断重复使用才是出路。”

不可忽视的是,在西雅图全面禁止一次性塑料吸管后,残障人士向西雅图市政府提交了信件表达抗议,这给他们生活带来了不便。

吸管会消失吗?余鹏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在未来,吸管也会在特定的场合被使用,前提是保证吸管可循环利用。”

责编丨汪韬 视觉丨翟月 

(本文首发于2019年1月17日南方周末,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请留言。)

↓↓点击查看过往报道


一个快递餐盒的自述:方小盒的三生三世

外卖垃圾围城大讨论:毁灭下一代,还是在背锅?

(唱)十年之后:塑料处处有,“限塑”怎么走

· End ·


寻找绿色解决方案

千篇一绿

南方周末旗下新媒体

电话:020-83000817

邮箱:nfzmgreen@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