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加小千为星标 ★ 不遗失彼此。
◆ ◆ ◆
对于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章程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在支持发展中国家利益方面能够尽快地发挥作用。
森林植被越多,碳汇能力就越强。但不是树越多越好,还有生态系统质量问题。树种单一的生态系统和复合的生态系统相比,质量不一样,稳定性不一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一样。
自然保护地主要是生态价值比较高的、接近纯自然环境的地域。但还有一部分人类活动与自然交错、过渡的地带,这些地带自然环境相对优良,自然价值也比较高。“生态红线”就是要控制这种地带的人类活动,不再进行新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使得现有生态边界不受人为的干扰。2021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在昆明召开。 (视觉中国/图)2021年10月12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迎来领导人峰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俄罗斯总统普京、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法国总统马克龙等各国元首在线上致辞,表达对未来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寄愿,并阐述本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与下一步计划。
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宣布了中国行动: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武夷山、海南热带雨林、东北虎豹首批5个国家公园,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将在广州、北京等地启动。
2021年10月12日,COP15领导人峰会在云南昆明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行。 (新华社/图)
全球环境研究所(GEI)项目经理彭奎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认为,建设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体系,体现了中国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并重的理念。此外,“我们原来将大部分注意力和资源投入到动物保护上,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说明植物保护也在逐步受到重视”。
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这两大人类面临的核心挑战,如何形成联动的解决机制,是COP15大会的热点问题。习近平表示,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国将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
这些行动将如何落地?中国能为世界提供哪些经验?10月12日下午,COP15执委办主任、环境部生态司司长崔书红在主会场——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8号厅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
COP15执委办主任、生态环境部生态司司长崔书红。 (资料图/图)
◆ 南方周末:习近平主席致辞提到的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行动,将如何落实?
崔书红:对于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章程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在支持发展中国家利益方面能够尽快地发挥作用。在迁地和就地保护方面,首先要加强立法工作,特别是国家公园法制建设。第二,要加强国家公园的标准体系建设。第三,要加强国家公园人类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第四,要合理、妥善地处理保护和社区发展的关系,使得国家公园里面的老百姓在国家公园建设的过程当中能够广泛地参与、广泛地受益。◆南方周末:各界都很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联动,二者有哪些关联?崔书红: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类型,受气候深刻影响。比如中国从南到北、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植被类型的差异就跟气温、水分的变化有关。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始终是不可分割的一个问题的两面。在应对气候变化当中,我们除了努力降低碳排放,还希望通过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吸收一部分二氧化碳。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增强生态系统自身的韧性来适应气候变化、减少自然灾害。也因此,我们常常强调要“基于自然的保护方式”。像我们落实“生态红线”,尽量减小人类活动的干扰,目的就是增强生态系统的韧性。◆南方周末:如何理解生态系统的“韧性”?有观点认为,“基于自然的保护方式”就是保护现有的森林以及植树造林,你如何看待?崔书红:森林植被越多,碳汇能力就越强。但不是树越多越好,还有生态系统质量问题。树种单一的生态系统和复合的生态系统相比,质量不一样,稳定性不一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一样。如果生态系统过于简单,一旦有虫灾旱灾,可能整个林子就毁了。如果是复合生态系统,抵抗环境变化能力就很强。
云南发现一棵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须弥红豆杉,初步判定树龄超500年,云南省昌宁县林业工作人员在对须弥红豆杉进行观测。 (新华社/图)
◆南方周末:中国的“生态红线”实践,被作为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创新。“生态红线”的创新体现在何处?崔书红:生态保护红线,是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制度创新,总体目的是使中国的生态空间能得到有效保护。众所周知,我们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核心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该体系保护的主要是原生生态环境,只占整个国土陆域面积的18%左右。我们还有大量具有生态价值的生态空间没有纳入。通过生态红线制度建立,可以使得这部分生态空间得到很好的保护。◆南方周末:你曾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国的“生态红线”初步覆盖全国25%的陆域面积,也就是比“以国家公园为核心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多保护了7%。这7%的面积是什么?保护这些地域的有何重要意义?崔书红:自然保护地主要是生态价值比较高的、接近纯自然环境的地域。但还有一部分人类活动与自然交错、过渡的地带,这些地带自然环境相对优良,自然价值也比较高。“生态红线”就是要控制这种地带的人类活动,不再进行新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使得现有生态边界不受人为的干扰。所以在这个制度设计当中,体现了生态文明里面讲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还自然宁静和谐美丽,让自然能够休养生息,这是我们的一个制度的创新和创举。
编辑|汪韬 视觉|韩宁宇
记得加小千为星标,不遗失彼此。本文首发于2021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请与后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