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I如何助力自然保护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

林方舟 千篇一绿
2024-09-08

1. 点击↑↑蓝字进入“千篇一绿”主页     

2. 点击右上角“…”      

3. 点击“设为星标”  

和小千失联了?赶紧设为星标



AI发现的线索,有的反馈给电商平台,平台轻则删帖,重则封号。严重线索还会向执法部门举报,破获野生动物制品非法贸易黑色产业链。


当投资方、建设方产生了项目意向,考虑在某地开展建设活动时,可以主动查询,初步了解该项目地是否位于自然保护地区域中,或是否有潜在的生态风险。


南方周末记者 | 林方舟

微信号:ark_777

责任编辑 | 汪韬

nfzmgreen@126.com


“白塑料”“xy”指的是什么?这是象牙的暗语,xy是象牙拼音首字母。如果暗语也容易暴露,那就只放一张图片,附上“懂的都懂”几个字,再留下联系方式;论坛、电商等公开平台有管理规范,那就转移到更隐蔽的社交媒体平台和直播平台。互联网上的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愈发隐蔽,监管难度越来越大。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AI)不仅可以写稿、画图、生成视频,还能帮助执法人员识别互联网平台上的非法野生动植物制品,精准打击非法贸易。2024年3月3日是第11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今年的主题为“连接人类与地球:探索野生动植物保护中的数字创新”。3月3日也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签署日,1973年,多个缔约方在华盛顿签署了这一公约。1981年,中国成为该公约缔约国。2013年,联合国大会宣布,3月3日为世界野生动植物日。AI、遥感、地理信息数据、传感器、物联网、基因检测等现代科学工具,正高效获取高质量数据和分析结果,助力野生动植物保护(详见南方周末报道《自然保护界的黑科技,不只是无人机》)。

四川绵阳,红外摄像机拍摄的野生大熊猫。视觉中国/图


01

AI协助识别动植物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刑警组织2016年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每年和野生动物相关的非法贸易规模高达70亿-230亿美元,是仅次于毒品和军火的世界第三大非法贸易。2019年起,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和某互联网企业联合,推出全球首个利用AI技术打击野生动物制品非法贸易的平台,原理是通过图像识别模型,辨识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的图片信息。IFAW中国办公室项目经理马晨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开发者首阶段将大象、老虎和穿山甲制品纳入识别范围,用30万多张图片训练AI,识别准确率达到75%左右。自2020年投入互联网平台使用以来,共筛查超过36万张图片,锁定涉及非法野生动物贸易信息的链接近6000条。AI发现的线索,有的反馈给电商平台,平台轻则删帖,重则封号。严重线索还会向执法部门举报,破获野生动物制品非法贸易黑色产业链。马晨玥介绍,开发者目前正在升级AI技术,第二阶段拟关注活体野生动物非法贸易,例如陆龟和鹦鹉。同时,开发者还准备开发手机软件,用摄像头扫一扫,就可以识别野生动物信息,以惠益于一线监管人员。一些平台企业内部也正在使用AI工具,协助监管野生动物制品非法贸易。马晨玥说,IFAW曾协助某短视频平台升级内部AI监管技术,尽可能把违禁信息提前拦截,而非事后处理。“目前国内头部互联网企业掌握的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不是技术不成熟,而是愿不愿意投入足够的资源来做。”马晨玥说,“我们期待平台企业进一步加强对打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的重视程度。”类似“人脸识别”,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与合作伙伴一起开发了“鱼脸”(Fish Face)系统,可分辨照片或视频中的鱼类,并收集、整理、分享鱼类信息(如种类、数量、长度等),甚至还能追踪渔获在市场供应链中的位置与状态,协助打击非法贸易。


02
数字改变保护方法

有数字技术加持,科研人员可减少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侵入式”接近与观察。

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刘伯锋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介绍,为调查了解鸟类的迁徙路线,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捕捉鸟类后佩戴脚环、腿旗,再释放到大自然,通过再次观测,能够大致研判其迁徙路线。但同一只鸟类被再次观测到的概率较低,因此需要捕捉大量活体并标记,以提高观测机会,会对鸟类造成一定伤害。如今,采用卫星跟踪技术,只需捕捉少量个体,佩戴上卫星跟踪器,就可以在手机上即时、准确显示鸟类的迁徙路线、停歇地。

另一个例子是,为统计水鸟数量,传统方法采用望远镜观测,由于集群活动的水鸟在目镜中处于重叠状态,只能凭工作经验估计种群数量;如今采用无人机辅助调查,可以获取到水鸟平面分布图,大幅提升数量统计的精准度。

类似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支持的野外鲸类调查工作,使用数字标签和无人机更好地了解鲸类的觅食偏好以及分布热点。研究发现,一头蓝鲸平均每天吃掉的食物是科学家们之前认为的三倍。

2023年6月,攀树专家刘团玺在攀爬亚洲第一高树前做准备工作。随着调查的深入和测量技术的升级,最近一年多时间里,巨树的高度纪录不断被刷新。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积累的数据为拯救濒危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基础。

2016年,云南戛洒江一级水电站,选址在了中国最后一片完整的绿孔雀栖息地上;2017年,连云港 “蓝色海湾”基础工程环评报告,未提及对区域内半蹼鹬等珍稀水鸟的生态影响。虽然事后公益机构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叫停工程,但建设方损失了巨额投资,而当地珍稀物种也因项目前期建设而失去了大片栖息地(详见南方周末报道《人类与水鸟争地,法院暂判人类让步》)。

自然之友法律团队负责人何艺妮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许多情况下,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并非主观故意地一定要在生态敏感区建设项目,往往是因为公开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很少,参与人员对当地原生物种的生存情况不了解。

大自然往往不提供后悔药,建设项目一旦开工,生态影响通常不可逆。为此,2020年环保组织“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开发了一款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工具(BiA),叠加生物多样性和建设项目位置信息,以做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介绍,这款工具纳入了47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矢量数据、超过23个国民经济行业的建设项目环评数据、全国范围内的大量物种分布记录等。

当投资方、建设方产生了项目意向,考虑在某地开展建设活动时,可以主动查询,初步了解该项目地是否位于自然保护地区域中,或是否有潜在的生态风险;公众也可以查询某一建设项目范围内的受保护物种和保护地情况,以便追踪、关注特定的建设项目,并参与它的环评建议。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自然观察项目主任程琛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BiA有近3000人注册,已生成报告近千份,但相较于潜在用户而言,BiA覆盖的比例仍较低。推广的挑战在于:生物多样性在保护行业以外的主流化程度有待提高,还需要大量倡导;一些潜在领域纳入生物多样性评价还缺乏鼓励,行业动力不足。

“数字创新不仅具有商业价值,更是当前科学技术进步背景下,缓解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粮食危机等全球性问题的有效手段和必然要求。”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项目主任彭奎说。


校对 | 星歌 视觉 |汪韬本文首发于2024年3月3日南方周末转载、提供新闻线索请在后台留言

更多阅读 ↓↓


不是凉拌菜,退化形势严峻|世界海草日

北林教授雷光春:“湿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是难点”丨世界湿地日

文旅爆火中的动物,“热爱不代表零距离接触”

人类与水鸟争地,法院暂判人类让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千篇一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