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力荐:青少年版中国地理全书,800+摄影大片
重要提醒:微信推荐机制大调整,立刻将设计癖公众号「设为★星标」,就不会错过小癖带来的精彩文章了~
星球研究所,科普界的明星团队,现象级爆款的创作者。
首篇爆款《登上珠峰,你究竟会看到什么?》获得400万阅读量;
《什么是武汉?》有1000多万阅读量;
注:据中信出版社信息,截至2023年2月,“这里是中国”系列印发总量超过180万册。
▲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共7册书,1300多页,足足10斤重。
800+摄影大片,400+专业插画,38万字书稿。
分为28个篇章,136个专栏。
▲
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以下内容根据采访原文编辑而成)
“活的”四维中国
对于当今的青少年来说,碎片化的知识灌输绝不是好的介绍方式。我们有必要按照某一个线索系统地讲解中国,向青少年提供一个地理思维。
人们一般说地理空间是三维的,但其实时间也是地理的重要维度。
于是,我们选择从三大时间尺度看中国。
也就是将整套书分为6500万年的中国、10000年的中国、100年的中国这三大部分,分别讲述中国的山川地貌、历史文明以及现代大国工程。
穿越6500万年看中国,感受地球的力量。
我们通过第一册《大地脊梁》、第二册《多彩地表》、第三册《壮美生灵》,向少年们讲述中国的地形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以山脉、地貌、生灵为主题,读者们将看见地球碰撞之力下诞生的中国山川地貌,以及在此生活的万千生灵。
▲
第一册《大地脊梁》
约6500万年前,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发生碰撞,这场碰撞堪称是地球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创造了一列列超级山脉。
▲
第二册《多彩地表》
这些碰撞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气候格局、地貌分区。
▲
第三册《壮美生灵》
▲
摄影 赵耀
它们进军东北森林,踏上西部荒原,深入南方丛林,进入辽阔海洋,迅速占领了广袤的中国大地,万千生灵,各得其所。
穿越10000年看中国,感受文明的力量。
我们通过第四册《北方大地》、第五册《秀丽南方》、第六册《秘境西部》,讲述多元的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一万年时间跨度,我们将会看到中华文明如何在各区域独立发展,又如何在交流中相互影响,并不断融合周边文明,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汇聚成一首气贯长虹的文明史诗。
▲
第五册《秀丽南方》
▲
第六册《秘境西部》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鲜明,各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面貌与历史进程。
穿越100年看中国,感受建设的力量。
近百年来,现代中国正在经历蓝色星球上最大规模的地表塑造。通过第七册《大国工程》,我们将讲述现代中国有哪些值得书写的伟大工程。
中国是世界上开建大型工程数量最多的国家,常被大家戏称为“基建狂魔”。
▲
第七册《大国工程》
我们修建铁路、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还有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超级工程。
除了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个关乎民生的工程,中国人也始终没有忘记仰望星空,凭借着一枚枚“长征”火箭,中国人得以走向太空。
从这三大时间尺度出发,我们深刻而系统地,对中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现代工程进行介绍。
向青少年呈现一个“空间+时间”的多维中国,这是前所未有的知识体系。
就像中科院汪品先院士在推荐序中所说的:“在四维时空里展现活的中国地理”。
极致的视觉体验
专业科普+审美培养,一步到位
洛子峰日出
▲
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的雪山刃脊
这套书最大的亮点是极致的视觉体验,所呈现出的鲜活的中国地理。
我们希望这部作品传递给少年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对地理之美的感知,对中国山河的了解与热爱。
▲
腾格里沙漠
▲
水口寺瀑布
为了给青少年呈现出一个身临其境的中国地理,我们从3200多位摄影师投稿的6万多张照片中,挑选出800多张摄影作品。
每一张震撼人心的图片背后,不止是简单的快门,还是一位位摄影师的热爱、执着与坚守。
▲
京沪高铁
▲
动车组列车通过沪汉蓉客运专线重庆—利川段
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摄影师,攀登雪山,穿行荒野,飞跃江河,潜入海底,为我们捕捉一个又一个珍贵、绝美的时刻。
这样的镜头呈现,可以让少年们更加身临其境。
▲
独龙族妇女
▲
兔狲
摄影 秦晖
相信这里面每一张照片都会在少年的心中,种下一颗种子,种下一颗未来一定要去亲眼看看的种子。
▲
上:摄于2017年2月,雅拉香波冰川冰洞
下:摄于2019年8月,雅拉香波冰川冰洞已坍塌
比如第二册《中国冰川》收录着两张冰洞融化前后对比的摄影图:2017年12月所拍摄的景色十分震撼,而到了2019年8月,冰洞已经完全坍塌。
这两张摄影作品来源于摄影师李珩。他的作品,不仅为了拍摄那些不可复制的瞬间,同时也是希望通过影像来表现气候环境的变化给冰川带来的影响,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冰川的关注,对气候的关注。
我们把这样两张照片选进书中,也是希望让青少年真实感受到,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
图解类插图
为了将硬核地理知识生动、形象地讲解出来,让地理变得更加好玩、好记,我们编辑与插画师一遍遍参考各种资料,绘制出400余幅科普图。
▲
细节皆有据可依
▲
北宋东京夜市场景复原
第四册《河南》部分,北宋东京夜市复原图也是如此。
里面的建筑、服饰、人物活动等,我们都会做到有据可依。为了保证严谨性,也会找到相关专业的编辑进行多次审校。
▲
原理类插图
冰川地貌的结构与形成原理
抽象原理一目了然
不论喀斯特地貌的超级风景、冰川地貌的气势磅礴,还是千年前热闹非凡的北宋东京城、现代的太空科技,都值得青少年去探索。
▲
图解类插图
探月工程第三步“回”流程示意图
通过科普插画来“解剖”地理,让“看不见的”地理世界主动呈现在读者面前。
从策划到成书,整个项目组20多人,花了三年时间。在这三年里,我们做这套书最难的地方其实是对内容本身的打磨。
首先是对文稿自身的打磨,也就是内容知识的严谨性与可读性。这是一套针对青少年的科普读物,内容必须严谨。
而书中涉及的学科知识又十分丰富,涵盖了地理、历史、生物、文学等,还有许多当下、现实的内容补充。
▲
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许多文献资料,在后期成稿后,我们在内部找了不同专业方向的编辑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审校。
此外还邀请了中学地理老师、高校教授为我们的文稿内容进行严格把关,以严谨的态度对待青少年读物。
同时,这样一套书我们还不能把它写得像教科书,必须有可读性。
所以,语言风格上我们并没有刻意用孩子的语气,而是以平实、简明的语句,像是与少年平等对话一样,将硬核的地理知识,通过轻松有趣的阅读体验,传递给青少年读者。
其次是地图、插画的打磨。
我们时常会思考:地图、插画还可不可以更好看?随着对内容的理解逐渐深刻,我们不可避免地对已完成的地图、插画进行反复打磨,以追求更好的呈现效果。
比如,第六册《甘肃》中张骞出使西域的地图,这张图经历了平面地图到插画再到立体地图+插画的迭代。
地图使用了复古的配色,以贴合历史厚重感,通过立体地形图的形式,展现了张骞西行的路线所经地势之险。在交通发达的今天,沿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出行,也是一条艰难的旅程,更不要提两千年前的汉代。
否定否定再否定,是我们在做这套书时常有的状态,不管是内文排版还是封面设计,我们和设计师沟通、打磨过不下10次的方案。
比如书中在正文处会穿插一些知识专栏,但为了不让读者混淆,我们需要在设计上做出明显的“视觉分区”,这样的设计,既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同的颜色也增加了整套书的活泼感。
封面设计,我们选择用地图去呈现,它是“地理”最具有直观表现力的元素。并且,采用了从宇宙俯瞰地球的视角,展示中国的地理位置。
这里希望传递给少年的是:探索世界可以先从探索中国开始。
而在封面的前勒口采用异型裁切,翻开勒口,可以看到地球更多的内容,也有打开视界的寓意。
▲
向青少年讲好中国地理,其实是我们在很早之前就想去做的事。
我们有一个愿景,就是要把中国的山河,摆到每一位中国少年的书架上!
少年时期正处于一生中探索欲、求知欲最为旺盛的时候,青少年永远拥有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而了解中国地理,不仅可以让他们增长知识,还提供一扇可以开阔视野的窗口,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一颗探索世界的种子。
我们希望拿到书的每一位少年,把它当作一把打开中国山河的钥匙,与中国山河的相遇中,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AI只是未来科技?错~ AI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AI正在迅速改变设计行业,成为设计师必备技能。如果你还没有掌握与AI合作的技巧,那你就out了。赶快加入设计癖「AI 与设计师研讨群」微信群,与其他设计师一起探讨AI的秘密,开创更加充满创意的未来吧^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