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华的冲冠一怒,能吼出一个新东北吗?
毛振华的3分多钟视频,成为近日网络上关于企业家的“最强音”。
事件发生后,黑龙江官方及时、积极回应,正是一个好信号。近年以来,高层屡出大招保护企业家精神,让企业家阶层人心大振。光近期就有不少实质举措,让人充满信心与期待。
1月2日,最高法印发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依法平等保护企业家权益,为企业家创新创业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而根据岛君刚刚看到的消息,今日,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长久以来,“投资不过山海关”成为制约东北发展的一道魔咒。在国家振兴东北的大背景下,亚布力及其它相关政府机构如果能借此狠下决心,拿出实招,改善营商环境,将“死局”变为转机,不失为好事一件。“因祸而得福,转败而为功”,正是企业家精神的表征之一。
而环境改良的核心还在于法治建设,健全的、有效的法治永远是企业家心头最和煦、最温暖的春风。
今日,岛君推荐给你两篇重磅评论,分别来自于经济观察报和凤凰网,持论公允,有理有力。我们一起期许,企业家的一声怒吼,能成为东北巨变的一声春雷。
经济观察报:
毛振华的怒吼何尝不是东北的机会
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为何毛振华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没有发声,却在今天采取了一种看似极端的方式,陈说一家企业在投资地多年遭受的磨难。
听起来这是一件难以令人置信的事情——尽管这家企业每年投入一亿至今没有赚钱;尽管亚布力论坛几乎已经成为亚布力乃至哈尔滨和黑龙江的一张名片,每年大批企业家云集此地,共同奉献一场思想的盛宴,人们也因此记住了亚布力的名字。
但是谁又会想到,在这里投资营商的企业家,却可能遭受着极大的欺侮呢?
想想看,大概也能理解毛振华之前的沉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的企业家都是“怕事”的,是能“忍”的。若非忍无可忍,岂会冲冠一怒?尤其是面对地方政府的时候——你总是要跟官员们打交道的吧。
这次黑龙江下去调查的机构是省委省政府环境整治办、省政府企业投诉中心,我们不知道毛振华之前是否跟这样的机构打过交道,我们也不知道这样的机构是否的确关心过类似于毛振华这样的企业家在当地的投资情况,从他视频传递的信息来看,毛振华显然尝试想跟更高层级的政府官员沟通,不过结果却并未如愿。
看起来毛振华采取了最激烈的方式。也许有些人甚至会觉得,像他这样的企业家怎么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尤其面对的不就是一个管委会么?问题恰恰在于,如果有畅通的投诉反映渠道和问题解决机制,毛振华还会有这样激烈的一怒么?
按照毛振华的说法,管委会是政府机构,但也是企业,直接下场竞争,与企业争夺。如此说来,这个应市场的召唤下海的“九二派”代表人物遇到的其实还是老问题。曾经做过官员的毛振华其实最了解政企不分的弊端。有权不可任性,一旦政企不分,商业的逻辑就不起作用了。
还有很多人在网上评论说,毛振华那么大的企业家都公开“闹”了,看来这次有机会解决他的问题。他们相信毛振华的控诉是真实的,相信他的问题必然会引起高度关注。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不过仔细想来,这样的判断背后,不也隐藏着某种悲哀么?
为何很多人还是以为企业要足够大,他的问题才会得到重视,以为只有“闹”大,他的声音才会被听到呢?
企业无论大小,只要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就都有权利为自己主张,他们的权益都应该依法得到充分的保护。这不该是一个基本常识么?
在这样的“误解”背后,我们又该反思些什么?我们希望,无论最终这件事情的真相如何,我们从中发现的应该是法治的权威:不论企业大小,都应该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毛振华的控诉得到了吴亚军、潘石屹等企业家的公开支持,他们的勇气和毛振华一样令我们感佩。我们相信,毛振华所说的一切都会真相大白,我们也相信,这个社会也一定会还给真正受磨难的企业家一个公道。
可以说,这不仅是毛振华和企业家们的呼声,也是时代的呼声。
从2016年到2017年,中央连续下发文件,下大力气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致力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的环境,维护企业家合法权益,以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决策部门不止一次地强调有错必纠,要求抓紧甄别纠正一批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申诉案件,剖析一批侵害产权的案例。去年末,最高法启动了一批申诉案件的重新审理,也足可证明,这种呼声正在转化为积极的行动。
所以,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
我们同样期待,毛振华的愤怒不仅对于那家在亚布力苦苦经营的企业是一个转机,对企业家毛振华是一个转机,我们期望,这对于当地政府来说也是一次转机。
我们相信政府官员们看得到,企业家和商业的力量给这个东北小镇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和机会,我们相信他们也不愿意看到这座小镇光彩不再,甚至它可能的暗淡,伤害的已经不只是一个小镇,而是投资环境屡屡受到质疑的大东北,是急需注入新的能量的疲弱的再也经不起折腾的东北经济。
这样的能量原本只能来自市场和企业家。现在,毛振华的愤怒,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固然是一个拨乱反正的机会,如果从这件事可能产生的影响来看,对于东北官员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次表现诚意、证明自己勇气的机会——不管是谁的问题,我们想知道的只是真相,官方调查应该告诉我们的也只是事实以及事实的全部。
从事态的进展来看,这次黑龙江省有关方面反应很快,不仅第一时间积极回应,而且相关人员已经到现场了解情况。
我们真诚地期望,东北不要错过这样一次机会。真相无论最终指向哪里,都会带给敢于正视真相者更为强大的力量。
凤凰网:
保护企业家精神,法治比拍胸脯更可靠
坦率地说,在中央多次提醒不要让“投资不出山海关”的说法变成现实”的今天,此种事件都未必能算一桩新闻。
但这个企业家绝非等闲,他创办的度假村凸显了当地的优势资源,每年在该处举办的中国企业家论坛,行业影响大,品牌效应高。尤其具有反讽意味的是,该论坛还常年发布中国企业家发展信心指数调查。
虽然地位不能指望跟当地的国企比,但如果要讲外来的民营企业家有谁应该不太会受当地个别干部的欺负,这一位大概能算得上。不说人家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就凭人家的人脉,对他下手时候不应该忌惮半分吗?
地方政府就算好好服务,尚且不能不担心人家搬迁走人,还以低级手段去“敲打”他,简直要令无数不太知名的企业家喟叹“老板你也会有这样的遭遇啊?”
这么说,绝不是批评当地个别政府部门“没有眼力”,而是想强调“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里的问题已经不是“冰山一角”,而是“没顶之灾”,成了“来者通吃”的“黑土地”。
连不太应该被随意欺凌的企业家都要抱怨不公,那些籍籍无名的投资者的血泪都已经暗暗流淌了很久了吧。
商人讲究和气生财、闷声发财,愿意为了长远利益而承受眼前委屈。在讲究所谓“义气”的地方,公开指责政府部门更是企业家的最次选项。
不难想象,这位企业家绝非一时冲动,此前或许找过当地相关部门、有关领导反映、陈情、投诉、求援。作为成功商人,也肯定不是请不起好律师。
以前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在法治程度薄弱的情况下能腾飞,是由于中国的行政机构起到了保护产权、促进发展的作用;企业家只要能做生意,靠关系不靠法律,遇事能找人想法子解决,也蛮好的。
然而,一些老板的遭遇表明,地方政府的“人设”有时会坍塌得很厉害。即便是很有影响力、很有关系的企业家,也会一样遭受不讲法治的政府部门所带来的痛苦。
所以正本清源之道,还是重树法治的大旗,用制度的刚性来确保公平的底线。文件不能比法律大,批条不能比文件大。
对任何打算正常经营、合法赚钱的企业家而言,靠关系、人情、喝酒带来的好处再大也不过是锦上之花,而法律条文保障的产权安定、合同自由、公平交易却是雪中之炭。
东北要振兴,关外要雄起,靠的不应该是老一套的拍胸脯、摆雄心、热火朝天的大忽悠,而应该是冷冰冰的规则带来的真实质感。
“人设”坍塌的地方要重新确立形象,不能仅靠“领导重视”思路的人治化修复,而必须借助外部的保证,来确保企业家精神绵绵不绝。
针对企业遭受种种刁难的案例,当地政府理应下大功夫彻查违法违规者。但无论是关内在观望投资机会的企业家,还是关外在等待振兴大业的民众,关心的都不只是欺侮到知名企业家之个案里的几个坏人被法办,而是一个对大小所有企业家都普遍适用的法治机制,保障所有人的投资信心。
在事前,这包括政府办事的透明、政府承诺的可靠、政府行为的有约束、政府检查的有限度。在事后,这仰赖受理民事纠纷和行政诉讼的法院的中立,监督官员的纪律检查和国家监察部门的力度。
半个月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依法甄别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从本风波将涉及的官员经办案件开始调查,就是一个很好的线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 者:文钊、缪一知
来 源:经济观察报、凤凰网“政能亮”
商务合作:品牌传播、企业游学、投融资
张红芳 13699177723 ( 电话|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