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所谓的“小圈子”,正在一步步毁掉你

2018-04-07 蒂姆·哈福德 正和岛

  岛 君 说  

如何找到一份好工作?为啥跟朋友一起做生意,往往容易亏钱?

 

这些困惑可以在《混乱》书中得到启示。著名经济学家蒂姆·哈福德提出:多样性的重要性大于个人能力,泡在自己的小圈子和熟悉的世界,将会扼杀你的进步!

 

大多数企业家缺乏创造力,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归因于此。


本文摘编自蒂姆·哈福德《混乱:如何成为失控时代的掌控者》,正和岛作为中信出版社合作方,经授权发布。


编 辑:叶开甫 

作 者:蒂姆·哈福德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提出了“弱连接理论”——紧密的社会关系,反倒没有相对薄弱的社会关系更能够发挥作用。

 

这源于他的一项调查:那些拥有好工作的人,都是怎么找到这些工作的?

 

经过大量的样本研究,格兰诺维特惊奇地发现,社交关系中最不可替代的,往往是联系不频繁的、比较疏远的社会关系,比如大学同学、前同事,甚至偶然结识的人。

 

这一理论看似荒谬可笑,但仔细思考一下则不然。在一个亲密的小圈子里,每个人彼此熟悉,提供给彼此的信息也都大同小异。圈子外的人,才更可能分享一些你不知道的消息。

 

匈牙利著名数学家保罗·厄多斯便是“弱连接效应”最大化的典型。他是数学界和其他学者合作发表论文最多的人,巅峰时期,74岁高龄的他平均10天一次,这一纪录至今仍未被超越。

 

厄多斯居无定所,从未在一所大学长期工作,一直在各个高校兼课,和一位数学家合作完了,便马上与另一位展开合作。行程安排经常是“布达佩斯—莫斯科—北京—香港—新加坡……”这样满世界飞。

 

他这么做的道理是:对于困在复杂定理里、找不到攻克头绪的二流数学家来说,将自己封闭得越久,思维只会越发陈腐、老旧。数学家需要的是灵感,是在休息室喝咖啡的神来之笔。

 

传统的团体合作方式是确定目标,全身心地投入,将分裂、干扰和阻碍最小化,争取以最高效率实现这一目标,而厄多斯的做法是故意引入“随机因素”,因此他总是说:“我的头脑是开放的”。

团队多样性比个人能力更重要

 

针对团队合作模式,一位擅长数据库分析的学者曾进行长达30年的跟踪研究,涉及12422款计算机游戏和139727位从业人员。

 

研究结果发现:那些最具创意、拥有大量玩家、取得巨大商业成功的经典游戏,开发团队通常是由数个更小的松散的团队组成的,这些小团队之间合作气氛相当紧张。因为每一个团队的从业经历不同,创作理念也不同,产生不同意见时谁也不愿意轻易妥协。

 

美国心理学家欧文·贾尼斯曾提出一个概念叫“团体迷思”,意思是团体在决策过程中,为了维持团体的和谐,成员会倾向于和团体观点保持一致,于是不愿意提出一些争议观点因此很可能导致团体做出不合理甚至很糟糕的决定。

蒂姆·哈福德《混乱:如何成为失控时代的掌控者》


每个人都觉得团队里聪明的人多得是,于是每个人都懒得进行批判性思考,反正天塌下来就高个子顶着。

 

实际上,多样性才是提升创造力的秘方,它比个体能力更重要。

 

面对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聪明绝顶的人也可能束手无策,而新鲜血液的注入则可能帮助我们打破僵局。不管那个点子靠不靠谱,新的就是新的。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团队已经有四个出色的统计学家在研究一项政策,那么哪怕一位水平一般的社会学家或经济学家的加入,都比再来一位统计学家有帮助。

 

好比你想提高自己的网球技巧,最好请一位教练、一位营养师和一位健身教练,而不是一下子找三位网球教练。

 

同样的道理,一个城市的多样性决定了这个城市的生产力,一个董事会的多样性决定了董事会做决策的水平,一家公司的多样性决定了这家公司的创造力。

“小圈子”正在扼杀你的努力

 

前面我们讨论过,认知的多样性可以增加团队的成功率,接受这一结论并不难,但是如果要将结论投入实践,人们便打起退堂鼓来。

 

这是因为多样化团队的成员会彼此怀疑、争论不休,把讨论变成辩论。

 

这是低效吗?绝对不是。

 

社会学家布鲁克·哈林顿观察了20世纪90年代位于美国加州的投资俱乐部,那个年代的股市一片繁荣,很多股民开始抱团分析股票,一起投资赚钱。经过细致的跟踪研究,哈林顿发现,由朋友组成的俱乐部做出的投资选择往往很糟糕。

 

原因是,为了维护成员之间的友谊,社交型俱乐部对分歧和争议避而不谈,以免伤害任何人;相反,成员关系更疏远的俱乐部能及时否决糟糕的投资方案。

 

大多数团队在进行团队建设的时候,受到本能的驱使,偏爱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合作方式,这样真的正确吗?在同质化和多样化之间,我们每次都选择前者,因为它能带来安全感。我们不喜欢被打扰,错误地以为多样性会阻碍合作。

 

现实社会充满了结识新朋友的机会,而我们却不善于利用。

 

美国两位心理学研究者在纽约举办了一场社交聚会,邀请一大批有影响力的高级顾问、企业家、银行家和生意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男有女,总数约100人,目标是扩大交际圈。

 

然而,他们的言行却自相矛盾。结果显示,参会者见到熟人便径直上前叙旧,尽管偶然也和陌生人交流,但都是老朋友引荐的,是朋友的朋友,是一个圈子的人。这些所谓的陌生人,往往也来自同一个行业。

 

今天的世界交通比任何时代都便捷,沟通比任何时代都容易,给了我们更多机会去认识长得不一样、做得不一样、想得不一样的人。而我们却试图让自己的人际交往不要太复杂,尽量靠近和自己类似的人。

 

我们总是被相似的人吸引,喜欢和自己的朋友在一起,每一个人都愈发只关注自己的圈子和世界。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同型相配”。

 

这种模式还在无休止地重复。其实我们有很多机会听听不同的声音,见见不同的人,建立新的信任,但做出的选择却只是巩固旧有的社会关系。

 

社会学家霍华德·奥尔德里奇最近得出一个结论:大多数企业家并非像公众认为的那样富有创造力,其中一个原因是大多数企业家与其他人完全一样,只和同一个圈子的人一起活动。

如何走出社交舒适区

 

人际网络如此巨大,我们却偏安一隅,把自己禁锢在舒适区。

 

在社交场合,即便我们想结识新朋友,到头来还是在跟老熟人叙旧;当我们不得不和陌生人一起合作时,我们深感不安,内心很是排斥,完全无法认识到和陌生人合作的好处。

 

怎样才能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勇于结交另一个世界的朋友,有效扩大社交圈呢?

 

第一步:必须意识到只选择“和我是一个世界的人”的交友心态十分消极。

 

我们可以另辟蹊径,创造一些环境让自己不得不走出舒适区,不得不结识陌生人。或者尝试融入新的圈子,学习一种新的技能或者和陌生人一起进行娱乐活动。再或者去一个陌生的、遥远的城市旅游,在那里参加一场谁也不认识的聚会,勇敢主动地去结识另一个圈子里的人。

 

第二步:必须重视那些将不同小团队团结在一起的人。

 

他们游走于小团队之间,被所有团队称为“自己人”。这些人的作用是增强团队凝聚力、建立彼此的信任。

 

第三步:随时随地提醒自己社交压力的好处,尤其是你怕麻烦的时候。

 

正是那些不同的声音,才让一个团队的合作更加富有成效;从另一个世界的人身上,你不仅可以获取新的视角、新的知识去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还可以展开新的合作,这样参差不齐的齿轮之间才会产生火花。

 

第四步:必须坚信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区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是值得一试的,是能带来积极结果的。

 

人们过于看重“团队和谐”,其实想要的是“目标和谐”,每个成员劲往一处使。这样做的弊端很明显,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投资俱乐部。

 

如果你觉得友谊第一,赚钱第二,那么就等着亏钱吧。



正和岛企业家内训大课

每周撞击一次你的商业灵感

长按图片,立即收听

1.这件事多重要?复星已在布局,大多数中国公司却毫无察觉

2.黄奇帆警告企业家: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行业千万别碰

3.任正非如何管理180000大军?你还真不一定学得会

4.饿了么张旭豪:只要两样东西,我就能改变全世界

5.从3000家门店到一无所有,3大致命内伤值得所有老板警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