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莞乡村文化振兴在路上③ | 一业兴而百业旺,点亮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灯火

文化莞家 2021-10-15


文化振兴

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

文化兴则乡村兴

为探索我市乡村文化振兴的

路径、方法、措施

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东莞市文化馆)

推出【东莞乡村文化振兴在路上】系列

与你一同踏上

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征程

- 东莞乡村文化振兴在路上 -

第三篇:一业兴而百业旺
点亮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的灯火
前言

东莞赛龙舟民俗源远流长,经过数百年传承,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是东莞民俗活动中,影响最大、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项活动,也是国内龙舟文化活动的一个典范。龙舟文化活动为这座城市注入了团结拼搏,力争上游的精神气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东莞人。

“四月八,龙船兜底挖”。今年的东莞龙舟月活动吸引了很多市民走进了万江滘联正丫村。不少人惊叹,今年的正丫村大变样!这里建起了起龙广场,村里有龙舟绘画长廊,还有龙舟会客厅,龙舟文化氛围处处体现,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滘联正丫村原来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道路不通畅,环境不卫生。2017年来,全市统筹开展东莞龙舟月活动给万江和滘联带来发展机遇,万江街道以“美丽幸福村居,谷涌滘联连片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深入发掘地方传统文化,恢复起龙仪式,在正丫村建设了起龙广场,还原万江乃至东莞水乡“起龙、洗龙、游龙”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万江还盘活社会资源,推动了醒狮、麒麟、舞龙、东莞小吃等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发展,有力弘扬了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打响了东莞龙舟第一景的品牌。这一举动,也让正丫村的村民深深认识到,实现乡村振兴,文化是根,传统是本。

随着起龙广场的建起,周边的绿道也热闹起来,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不断地吸引人们前来。据正丫村村民介绍:高峰时候,每天有3000—4000人到起龙广场,聚集了人气、传播了文化,原先搬离的村民也都纷纷搬回来居住,老中青三代龙舟人引以为傲,小村焕发新生机。一业兴带来百业旺,文化振兴带动了经济振兴和人的振兴!

毋庸置疑,这是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带来的喜人成果。


主要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个高屋建瓴的论断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以创新非遗传承保护、加大民俗文化整理为重点,东莞市各级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打开了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新窗口。同时,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也成为了乡村凝聚发展共识、梳理地方民俗文化、发展传统手工艺、提升乡村文明的重要举措,成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加强乡村非遗项目的抢救保护及传承,充分发挥非遗工作站、传承基地、非遗主题馆的传承和传播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撑;依托当地特色文化,打造地方传统文化品牌,不断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如茶山茶园游会、麻涌大步游会、石排中坑明德醒狮、横沥镇横沥村太极拳、桥头石水口村莫家拳等。

 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探索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推进群众传统文化普及工作,涵盖经典解读、孝道文化、传统音乐、中式插花、绣扇、太极等。同时注重挖掘和培育传统文化技能人才,尤其是抓好戏剧曲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优秀人才的孵化培育。

 积极推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按照产业化发展的思路,镇街、乡村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底蕴,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再创造,将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百姓家,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如大朗巷头木偶戏团、莞香制作技艺等。

  以科技助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加强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新渠道传播,用适当的方式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做到“润物细无声”;在青少年易于接受的内容载体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鼓励蕴含中华文化精华的文艺作品、影视作品、理论作品的创作,如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开发龙舟AI设计、拍摄东坑木鱼歌微电影等。


问题思考
个别镇街和乡村抓落实力度有待提高。个别镇街和乡村抓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力度还不够,比如有的对传统文化的投入还不足、办法还不多,有一些非遗项目成功申报下来后,没有很好地落实传承保护规划,甚至出现后继乏人的状况,导致个别的传统文化阵地资源无人打理。
传统文化工作整体性作用发挥不够。个别的镇街和乡村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还没有形成合力,有时候事倍而功半,传统文化保护在引领地方精神面貌,推动地方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的关键作用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个别的传统文化资源科学开发不到位。个别乡村没有做好科学规划、适度开发,传统文化活动策划不够精准到位,核心文化内涵阐发不足,个别出现过度开发,甚至有“西化”的趋向。
▌个别地方的村民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热度不足个别的基层单位,深入乡村联系实际不够,没有把传统文化保护与培育乡风、家风,推动乡村振兴密切联系起来,调动不起村民参与传统文化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专家对策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东莞市非遗专家 刘忠洋


乡村振兴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乡村文化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如何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习近平总书记为之指明了方向: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那么,富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优良传统如非遗、民俗文化等,则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抓手。因为这些优秀的地方文化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为民众所接受和喜爱。东莞优秀传统地方文化就给东莞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正能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如赛龙舟民俗文化活动给万江滘联丫正村、醒狮文化给石排中坑就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为大家有目共睹。

应该肯定东莞本土优秀文化较为深厚和丰富,条件不错,但如何挖掘和利用东莞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为东莞乡村文化振兴发挥积极作用,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现为此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一是东莞镇区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者,要真正认识到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作用,不能对之近视更不能无视。我们策划组织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检查、不是为了申报需要,不是为了做表面文章,而是要实实在在将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以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特别是要改变乡村民众的精神面貌。须知乡村振兴只有经济的振兴是不够的,精神文化的振兴才是根本,而且才会更好地推动经济的振兴体现经济振兴的终极性意义。 二是要运用良好的传承弘扬本土优秀文化的方式和手段。要挖掘和利用好优秀的本土文化,就必须做好功课,先了解认识其特色规律,掌握其内涵和价值,尊重其传统和习俗,还可结合现代化手段加以适当的创新发展,找到恰当的方式手段。有些地方没有这样做,甚至与传统文化完全脱节,或者东拼西凑,你有我有全都有,甚至加以西化,这样对待传统文化,不但没有收到良好的成效,相反还起了不良的反作用,使地方文化成了不伦不类的“四不像”,这是很令人失望的。 三是要让乡村文化的主体——村民真正主动热情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之中,就要让他们对乡村文化见血见肉更见灵魂。也就是说不能让他们一知半解地只看到乡村文化的表像,去凑表面的热闹甚至消遣无聊,而要让他们了解乡村文化的真正内涵和内存价值,如端午龙舟比赛活动,就应该让他们明白端午节龙舟节所蕴含的爱国、拼博进取、团结协作等精神内涵,从中吸取文化和精神的力量,也可以让他们明白文化活动给乡村精神变化、乡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在好处。要达到这个目的,当然需要文化工作者,多形式多渠道、灵活多样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自然巧妙地让民众接受和理解,而不是强制。



案例分享
- 石排中坑明德醒狮 -
输血造血增活力,传统文化引振兴
醒狮文化在中坑村有悠久的历史,中坑明德醒狮团于1995年5月成立,并在1996年参加全国第六届“群星奖”广场舞蹈大赛,荣获全国社会文化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奖项——唯一特别大奖。此后他们应邀到全国各地参与了许多大型演出,期间获奖无数,享誉四方。1996年中坑村被授予“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2000年,中坑村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醒狮舞蹈)之乡”。2007年,石排醒狮被认定为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由于各种原因,明德醒狮团曾经沉寂了一段时间。2017年,明德醒狮团进行了重组,获得了系列扶持,加大了整合、传承、创新力度。2019年,在全球瞩目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上,东莞石排中坑明德醒狮队与南海醒狮队一起,代表广东醒狮登台亮相,用高超娴熟的技艺营造出热烈喜庆的氛围,向祖国献礼。
 政府加大顶层规划和扶持力度。石排镇委镇政府提出“继续擦亮醒狮文化品牌”,结合美丽幸福村居建设工作,着手建设中坑醒狮公园、醒狮展览馆和醒狮学堂,营造浓厚的醒狮文化氛围;制定了《石排镇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大对中坑村明德醒狮的扶持力度,每年给予醒狮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0万元的补助,通过一系列的输血造血扶持,增强醒狮这一传统文化的发展活力。
 团队广纳贤才专研传承技艺。重组后的明德醒狮团面临着最大的难题就是人员不足,为此醒狮团摒弃了过往非本村户籍不允许进队的老观念。创新思路,吸收该镇各村(社区)优秀的醒狮爱好者加入团队,从而形成了老中青少搭配合理的队员结构。醒狮团还制订了严格的队员日常管理、集训制度,加大对传承技艺的研习和挖掘、发展,大胆进行改良和创新,不断增加表演难度,创新表演技巧,大大增加了醒狮的观赏效果,整个狮队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文创产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中坑村以醒狮文化为核心,积极寻求企业合作,设计、制作和推广相关醒狮文创产品,不断将醒狮文化融入辖区内相关教育培训、毛绒玩具、服装饰品等行业,推动全村辖区“二次创业”,不断汇聚经济社会发展强大合力。
 以文化人植厚“醒狮精神”。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受外面风气影响,中坑村有些年轻人不务正事,做些打架斗殴坏事,老一辈人就通过组织年轻人玩醒狮,消耗年轻人过剩的精力,并在他们当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正气扭转歪风。随着这些年醒狮文化在该村的深入传承和弘扬,中坑村文化场所、文化产品、文化氛围越来越贴近村民,在醒狮精神的滋养下,现在,中坑村民都积极参与醒狮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形成文化良性互动。近几年,中坑村两个文明建设发展迅速,村民关系和谐、治安案件大大降低,村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增长迅猛。中坑村集体总收入2018年对比2017年,增长了8.79%,2019年对比2018年,增长了6.68%,另外村内治安案件同比下降23%。


东莞乡村文化振兴在路上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文化兴则乡村兴。一直以来,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基层文化建设,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又以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文化馆总分馆制、基层文化百村示范工程等,推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今年东莞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对乡村文化振兴提出相关议案,引起广泛的关注。

为落实好全国、全省、全市两会精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东莞市文化馆)策划推出“东莞乡村文化振兴在路上”,拟从我市文化馆总分馆制、乡村文化设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社会化参与、文旅融合、乡村文化能人、业余文艺团队、乡风文明、投入与效益、文体品牌活动等十个方面进行梳理,并邀请行业专家提出对策,分享基层经验,通过“主要情况+问题思考+专家对策+案例分享等方式,探索我市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方法、措施,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全面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和“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添劲助力。

东莞乡村文化振兴在路上① | 完善文化馆总分馆制,激发基层文化活力


东莞乡村文化振兴在路上② | 活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引领乡村文化生活





END


来源/镇伟  晓君,编辑:嗳同学


集合!美女局长带

“走进艺术”抢学位明日10:00开启,这篇抢课攻略必看!


招新!邀你加入这7支业余艺术团队,一起展示东莞风采!


抢票预告!学做绒花发簪,了解如何挑选配饰更美!



有趣的人儿,你在看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