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我们总是知道,却总是做不到?

2017-09-13 那一日 父母大学堂

为什么我们总是知道,却总是做不到?


“执行力”究竟是什么?


我们做出一个决定、订立一个目标,然后将它付诸行动的能力,叫做“执行力”。


执行力欠缺,就表示“执行”的能力,比别人弱吗?


NO!NO!NO!


记得我们读书时,海量的作业,大家都知道第二天一定要交的,早一点晚一点全班的孩子都能把作业写完。在我的记忆中,班上几乎没有谁是真的跟老师说“因为我执行力比较差,所以虽然我知道要写,可我还是没怎么写”。也就是说,大家真正去执行一件“要做的事情”的能力其实差不多,之所以制造出了,“我的执行力很弱”这样的错觉,问题是出在了我们做决定、订立目标的阶段。


问题并不是出在“执行”,而是我们有多想做这件事,是否真的做出了“要做”的这个决定——如果我们只是“表面化”地摆出了一副“我已经决定”的样子,其实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真的下定决心,或者内心还有其他的顾虑和恐惧,导致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的愿望根本不统一,那么我们必然就没有办法正常地去把这件事情纳入到执行的轨道之中。




因为有思想的阻力,因为思想不统一。


所以,知行合一,是比较困难的。


想做,和要做,不是一回事。


如果我们只是把责任推到“执行力”的身上——那只不过是用一个问题来掩盖了我们更不想面对的其他问题。



关于执行不了,有以下几个真相:


真相一


我需要一个决定来让我回避我真正的问题。人的想法是很复杂的,人这个个体也有多面性。即便是人格,一个人的人格也是很复杂的。比如一个活泼的人,也有内向的一面,严谨的人,也有渴望放纵的一面。有时候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矛盾和复杂。因为内心冲突会让我们很难受,所以,往往我们就会本能地回避它。怎么回避呢?做一个决定就好了。


如果做了一个决定,我就可以告诉自己,我是这样的想法,这样的态度,很清晰,很坚定,没有冲突和犹豫。


基于这样的想法,做出的决定,目的其实只是为了让我们感觉不到内心的冲突和纠结,和接下来是否要执行,其实没有啥关系。


我有一个朋友A,和老婆协议离婚的决定做了五年,也分居了一段时间,但是直到最近才把离婚证拿了。这五年他一直很纠结,也不只一次对朋友们抱怨自己,说自己是一个执行力差的人,明明做了决定,但是却总是办不到。


我还有一个大学同学B,十年前就跟我抱怨她所在的单位效益不好,领导愚笨且刻薄,没有上升空间,下班加得多还不给补钱,十年前她就流露出要走的意思,可是十年后的今天,她还在那家公司干着。这样的人,是执行力的问题吗?


A不久前终于把自己走不下去的婚姻做了处理,整个人看起来也完全不同了,搁置了几年的事情画上句话,他的人生也离开了被卡在某处进退两难的状态。

朋友聚餐,他说了一席话,“其实等这么久,是因为担心我儿子,总觉得成为单亲对孩子不好,还有我怕他妈妈不能很好的照顾他。现在孩子大了,我觉得没啥可担心的了。”


B今年暑假来我的城市旅行时和我碰面,我再度问起她跳槽的事情,她说可能她真的是那种不适应外面激烈竞争的人,“我觉得适应一个新环境是很可怕的,万一搞砸了,失去工作我肯定要得焦虑症的啊”。


真相二

力做不到不是因为执行不够,而是因为没那么想做。


无论是A还是B,在一开始,都是大喊着,我做了一个决定,我再也不要如何,我一定要如何。接下来,似乎他们就是“执行力为零”的典型。类似这样的人,可能自己也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决定了,很想做却做不到?然后得出一个结论,看来“我的执行力很有问题”,然后“我应该提升我的执行力”,于是就“顺理成章”地停止了真正的思考。


这个思考就是——做不到,不是因为没有执行力,而是因为你没那么想做,那么究竟不想做的真实原因是什么?这个真相才是一切的起点。没那么想做,当然会拖拖拉拉做不到、启动不了或者启动了也会让他掉链子、完成不了。



因为那个目标的背后,可能有你畏惧的东西,可能有你不想真的舍弃的代价。

所以我们有时会不自觉地对自己掩盖我们复杂的矛盾的内心真相。不想直面那些我们回避的事情和感受。




            那一刻迈开腿


这就是人心的复杂。


我们不仅复杂,我们还不断地弄出很多迷雾对自己伪装,不愿意对自己和他人那么诚实。


因为诚实表露,可能就会得到责难,可能不会被接纳,可能要付出代价,所以我以一个看上去无比正确的决定,挡在我的前面——你看,我已经有决定了,我在很理性智慧果断的生活。那么我就不用去面对真正的来自于他人和自我要求的责难。然后我就可以在这面“我已经知道,并且做了决定”的大旗背后,无限期拖延。


“没有执行力”,很多时候并不是你不要的一件事,它往往正是你想要的效




猜你喜欢

更多精彩文章请回复"300"-"306"间数字


怎样培养自律(1):延迟满足感

怎样培养自律(2):承担责任 | 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尊重孩子和溺爱孩子的界限在哪里?

别样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的结果

孩子在校受委屈,你会怎么做?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

更多精彩文章搜索并关注 fmxt211 (长按可复制)查看"历史消息"

看完再点个↓↓再走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