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气象日特辑 | 竺可桢文献




今天是2022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 竺可桢老校长是中国现代气象学的创始人,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蜚声国际科学界。他穷尽一生投身气象学研究,在获得美国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从事气象学研究。竺可桢先生筹办创立了东南大学地理系,推动气象研究进入庠序之列。后凭借过硬的学术能力,先后担任了中国气象学会首届理事、副会长等职务。竺可桢先生在南京北极阁筹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这成为落后的中国气象科学的一次重要转机。在随后的8年里,竺可桢亲自踏遍中国,建立起一个个气象观测站 。1930年元旦,气象研究所正式绘制东亚天气图,并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预报。可以说,中国现代气象学,就是在竺可桢先生这样一代代气象人的努力之下,日拱一卒不断进取,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今天,在这个属于气象学的日子里,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向读者分享一篇竺可桢先生的气象学科普文章《气象学发达之历史》。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竺先生热爱了一生的气象学吧!





气象学发达之历史

竺可桢 1920年3月


气象学者,乃研究地球上大气中各种现象之科学也。其起源之早,除天文学而外,当首屈一指。盖地无论海陆,均有大气充塞其间,吾人无往而不受其感能影响。是故在我国尧歌庆云,舜操熏风,实为气象学之起点。《诗》日:“月离于毕,俾滂沱矣”;《老子》日:“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谚云:“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当时虽科学未明,但人生而有气象预报之欲望也,于此亦可见一斑矣。在泰西,气象学之肇始也亦独早。西历纪元五百年前,欧美医学鼻祖雪颇克拉蒂(Hippocrates)著书曰《坤舆水土气候志》,是实为泰西气象学之开端。

 

气象学可分为四种,依其难易而先后列举之如下:(一)气象力学(dynamical meteorology),(二)气象光学(optical meteorology),(三)气象热学(thermodynamical meteorology),(四)气候学(climatology)。前三种气象学,实在物理学范围之内,惟第四种气〈象〉[候]学则与物理学无甚关系,而属于地文学(physiography)。凡专叙述地面上各处之温度、气压、雨量、风力等等,而不深究其所以然者,即为气候学。

 

气象学之发轫虽甚早,然常囿于迷信,无足称道者。至近世赖天文、地文、物理、化学诸科之新发明,而气象学乃始日增月进,而自成为科。其取材于他科者颇不少。如地系球形,自希腊天文学家安纳息慢特(Anaximander)以至柯波尼克(Copernicus),凡历二千载而其理始显。关于光学者,如晨昏薄明时之日光(twilight),由于光线之〈近〉[反]射,乃十二世纪时阿拉伯天文学家阿尔哈善(Alhazen)之发明。以光学理说明晕珥虹霓,首创之者,为阿列斯多德(Arisotle)。至十七八世纪赖牛顿、赫琴司(Huygens)、弗拉司奈(Fresnel)、哀埃莱(Airy)、叶盎(Young)诸物理学家研究之功,其理乃大明。海市蜃楼(Mirage)自昔以为怪诞不经之语,奈端、开白儿(Kepler)二人乃证明其为空气密度大小不同,日球光线回光之作用。

 

大气存在于空中,世人初不知其为物质也。该列里阿之门人托力几赖(Torricelli)乃始发明空气实有压力。其他空气各种之性质,如空气之澎涨力、阻抗力、离心力,均为该列里阿(Galileo)、狄恺儿(Descartes)、婆叶儿(Boyle)等诸物理学家所证明。至于空气之成分,自1752年,苏格兰人勃拉克(Black)发明炭养二[二氧化碳]以来,养[氧]、淡[氮]各气亦相继发明。是故1772年,英人露肇福(Ruther-ford)发明淡气。1775年,英人泼利司忒来(Priestley) ,瑞典人泻莱(Scheele)相继发明养气。1766年,开玩狄书(Cavendish)发明轻气。空气中其他各气质,如氩、氦等,因所含极少,不易于检查,故至十九世[纪]未得证明其存在于大气中。1894年,赖莱(Lord Rayleigh) 因空气中固有之淡气,较之人造之淡气密度为高,细究其故,则知所谓空气中之淡气者,实非纯粹之淡气,其中尚含有若干之氩也。氦首见之于太阳光带中,料太阳空气中必含是气,然初不知坤舆之上亦有是气也。至1898年,法人扣梨夫人(Madame Curie)发见物理化学上极要之物质,即镭(Radium)是也。镭能焕发一气,其中即含有氦。

 

自该列里阿发明寒暑表,德人芳愧列克(Von Guericke)发明空气抽气筒,意人托力纪赖发明晴雨计,〈法〉[瑞士]人提沙奢(De Saussure)发明(1780年)燥湿计(Hair Hygrometer )而后,加以空气之成分逐渐为世人所洞悉,[故]而气象学乃能崭然露其头角而开一新纪元矣。

 

自十八世纪以来,气象学虽仍不能不借材于他科。受物理家之赐者,更数见不鲜,如芳汉姆贺尔訾(Von Helmholtz)对于流质旋转运动之研究,恺尔文气象热力学上各种之发明,此其有功于气象学,彰明较著,为不可没者也。但近世之气象学家能独树一帜者亦颇不乏人,如福莱尔(Ferrel)以风论著于世,倍求克疑(Bjerknes)气象力学之研究,阿司碑(Espy)“云雾组织说"是也。

 

气象台之设置虽在十七世纪中叶,已肇其端于意大利。然自1854 年至1856年俄土战役(Crimean War)而后,列强政府始知有气象台筹备之必要。俄土之役,英法联军助土耳其攻俄,集两国海军于〈地中海〉 [黑海],适遇风暴,波涛狞恶,全军几将瓦解,事后知风暴中心未达联军舰队以前一二日,西班牙及法兰西西部,已先受其影响,设当时欧洲沿大西洋-带设有气象台,则即可以电告英法舰队,使为未雨之绸缪,而得以有备无患矣。

 

欧美各国自1870年以来,赖科学之鼓吹,政府之信任,至今气象台皆网布全国,即日本、印度、菲列滨各处,亦均岁耗巨费,为预报晦明晴雨及飓风踪迹之用。东亚气象台设立之最早者,当首推吕宋之马尼拉气象台(Manila Observatory),成立于1865年。1873 年法国教士考轮倍(Colombel)创上海徐家汇气象台。日本中央气象台则成立于1875年。自民国初年以来,我国政府乃始着手于设备气象台。

 

编者注

本文刊于《科学》5卷3期250- -253页。




南京天文台旧址与竺可桢雕像


纪念竺可桢校长系列

1.共读竺可桢日记(5)·1937年 3月20日

2.共读竺可桢日记(4)·1937年 3月19日

3.读竺可桢日记(3)·1937年 3月13日

4.共读竺可桢日记(2)·1943年3月10日

5.共读竺可桢日记,传承科学家精神

6.怀竺老风骨,续求是精神 | 纪念竺可桢校长诞辰132周年

鸣谢 | 浙江大学档案馆 张淑锵

排版|朱锦添

责任编辑|尤释卫

审核 | 卢佳颖 许

图片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