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涯共语 | No.46回顾】破译分子世界密码,激发健康快乐源泉——记张岩教授开放日
❖
破译分子世界密码,激发健康快乐源泉
——记张岩教授开放日
2023年3月10日下午,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竺涯共语”活动在玉湖学生活动中心(尧坤楼)顺利举行。本次活动主讲人为教育部长江学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长聘教授张岩老师,和张岩老师团队学生、来自竺可桢学院求是生物1901班的班长蔡晨曦。此次活动由竺可桢学院巴德年2202的王张莹同学主持,巴德年2203班兼职辅导员张会冰协助对接。竺可桢学院副院长林晓老师和竺可桢学院团委副书记林威老师出席活动,30余名同学报名参与。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张岩老师围绕“破译分子世界密码,激发健康快乐源泉”主题,结合近日在《科学》杂志发表的成果,分享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的精彩故事。后续,蔡晨曦同学以远程连线视频的方式进行了科研经历分享
张岩老师与同学们合影
揭示疾病密码,破解信号网络,
创制精准药物
张岩老师首先通过介绍细胞膜将细胞“房室化”的功能,引出了膜受体的重要性。膜受体是人体与外部交流的信息转换器,是目前最大、最成功的药物靶标。而只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膜上的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几乎参与人体所有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是目前最大也是最成功的药物靶点。只有了解药物的内在结构,我们才能做到精准靶向。相较于高通量筛选法,结构导向的药物设计不仅时间、经济成本更低,成功率也更高。
“AI+结构”赋能的GPCR药理学时代
冷冻电镜技术是将生物大分子在毫秒时间尺度内快速冷冻在玻璃态的冰中,应用低温透射电子显微镜收集生物大分子的二维投影,并利用三维重构的方法得到大分子三维精细结构的生物物理学技术。
作为当前结构生物学领域最为前沿的成像技术之一,冷冻电镜技术已经能够将生物大分子复合体的结构解析能力拓展至原子分辨率水平,在小分子药物的开发中亦显露出巨大的潜力。尽管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GPCR结构的路程艰辛,但由于技术的不断改进、学科的交叉融合,“AI+结构”赋能的GPCR药理学时代也已经到来。“AI+结构”赋能,赋能“不可能”。
互动交流,互促共勉
后续,目前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游学的蔡晨曦同学在线上给学弟学妹们分享了其科研经历。结合自身情况,蔡晨曦同学从如何找实验室、如何看文献、如何学习基础实验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同学们认真听讲
听完张岩老师和蔡晨曦同学的分享后,同学们感触良多,提出了自己的许多想法,积极与张老师和蔡同学探讨。其中,来自巴德年2101班的曾慧璇同学结合自身课题,提出了“结合计算机模拟分析的结构导向药物设计前期需要哪些准备,以及后期是否需要筛选”等疑问。来自神农2001班的陈凯进同学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就“冷冻电镜技术的出现是否能帮助我们看见中心法则在分子水平的每一过程”的问题与张岩老师进行了探讨。混合2206班的陈哲韬同学后续也向蔡晨曦同学请教了实验室和导师选择相关问题。
张岩教授为提问的同学们赠送寄语卡
林晓副院长向嘉宾赠送纪念品
教授金句:
1
在科研路上,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2
科研就是探索未知的过程,将不可能化为可能的过程。
3
“知其所以然,才能知其然”,了解分子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只有解析其内在结构,我们才能更好地精准调控。
4
科学研究就是在不断的大胆假设中前进的,如果你做的每一个实验都是成功的,那就没有任何意义
5
做一个创造美、欣赏美的美美的科学家。
6
科研始于兴趣,但内在驱动力才是科研路上行稳致远的关键因素。
参与活动的同学们收获颇多:
今天下午在竺涯共语的活动中聆听了张岩教授关于生物结构学的科普讲解,让我打开了在分子层面研究生物学现象的新世界。宏观的生物学现象,可以从受体与信号分子的作用中得到根本的解释。
——华书杭
张教授深入浅出,即使不通医学,也能够对于张教授的研究方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与认识,感受到创造的美与思想的火花。在自己的领域深耕,努力做大做强,是张教授于平易的语言中传递给我的精神。
——韩越
张岩教授的精彩讲解,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全新的分子世界。我们在交流中深刻地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感受到知识的美妙。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带来研究方法的创新与发展,引领着科学的进展。人无我有,人有我强,张教授的这句话深深地映在我的心里,浙大学子,正是要秉持这样一种信念,科学报国,为国争光。
——刘阳堃
虽然是外语学院的同学,高中对生物和化学非常感兴趣的我,本次的讲座重新让我感受到生物和化学的浪漫,更是对浙大的科研感到十分自豪,即使本科专业没有相关学习,在后续的学习之路我会继续考虑把它们放进关注领域的!
——靳雨晴
竺涯共语,共话成长!
破译分子世界密码,激发健康快乐源泉。
新一期的开放日,我们拭目以待!
往期精选
文案 | 邱有洵
摄影 | 李钰书
排版 | 王有睿
责任编辑 | 朱晴雯
审核 | 林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