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试验田里的新风光——竺可桢学院加快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新路径
一提及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我们往往会想到几个关键词:“三制三化”的办学模式,“强基础、宽口径、强交叉”的荣誉课程体系,“强引领·全覆盖·国际化”的专业导师……1984年,原浙江大学(工科)混合班作为竺可桢学院的前身建立,这个以“志存高远,追求卓越”为院训的荣誉学院,已走过近40年的历史,作为浙江大学对优秀本科学生实施“特别培养”的改革试验田,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如今,世界科技前沿、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国际竞争的主战场与新赛道,对人才培养提出了质的变化与挑战。
2023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浙江大学持续推进,竺可桢学院党委在主题教育期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加快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新路径,在导学赋能、贯通培养、使命激发上着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履职担当的实际行动,努力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沃土中孕育新风光。
01
导学赋能
让优秀的人才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一个全新的计划在竺可桢学院启动起来。作为学院特色育人环节的导师制优化升级为“教授学术小组”计划,以“顶尖、相对年轻和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优秀教授担任导师,每位导师与不超过5名学生组建科研小组,开展长周期、个性化的导学培养,力求让优秀的人才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校党委书记任少波于首期“教授学术小组”见面会上讲话
校党委书记任少波在竺可桢第一期“教授学术小组”见面会上就同师生们说:“‘教授学术小组’计划是学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项具体举措,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探索优秀学生精准拔尖的积极尝试,对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第5届“科学探索奖”获得者,求是讲席教授张国捷是“教授学术小组”首期导师,他主张导师和学生应共同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主动思考、敢于执行。因此,在与同学们的相处中,他对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更高目标,设计了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与质疑思辨能力的多种训练模式。
张国捷与“教授学术小组”学生交流
数学求是科学班的汤林立在首期“教授学术小组”中加入了孙文光教授学术小组。“以前我担心科研时间的投入会影响专业学习,现在我感受到两者是互融互促的。我和我的小组同学们经常就具体科研问题与孙老师沟通请教,科研实践的参与让我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更透彻”。
2023年,学院修订《竺可桢学院导师制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导学职责,并明确提到,专业导师制是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为学生开展科研启蒙、个性化培养方案制定、学术道路引领等提供有力支持。为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师生交流、助力导学结对,学院依托“竺涯共语”师生交流平台与玉湖学园“一站式”社区育人空间,主动为科学家与学生创造更多近距离、多频次的常态化交流机会,今年以来已累计开展28场,覆盖学生逾1500人次,鼓励学生与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先生、大科学家面对面交流,提升眼界、引领未来。
陈军教授在“竺涯共语”开放日暨科学家故事分享会上与同学们交流
James Whelan院士与竺院学生在玉湖学园导师室交流
为了全域、全过程推动教师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培养、师生理想信念与道德观念引导等工作能充分结合,竺可桢学院全面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打破桎梏,持续加大自主培养的力度和深度。
02
贯通培养
聚焦国家战略急需推动长周期育人
雷俊驰是2021级竺院混合班学生,初夏,她刚参与并通过了竺可桢学院首期本博贯通项目中期第一阶段考核。根据项目规定,如果大三能通过第二阶段的考核,她将正式进入博士阶段培养,跟随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秦湛教授持续深造。
雷俊驰说:“我一直有攻读博士的打算,学院开设的本博贯通项目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合作,是非常前沿的科研方向。3+1+X的培养模式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制定也更具包容性,让我在本科阶段就能明晰未来科研的道路。”
杜江峰校长在竺可桢学院2023届毕业典礼上讲话
6月24日,杜江峰校长在竺可桢学院2023届毕业典礼暨荣誉证书授予仪式上对同学们说:“当今世界正处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迫切需要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卓越人才引领全人类迈向星辰大海,希望同学们能有更高远的追求,以舍我其谁的气魄肩负起重任。”
一番话语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进一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提供目标航向。如何培养更多高深学问、能够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顶尖人才,如何使学生尽早进入重大平台?竺可桢学院深入探索——
竺可桢学院首期本博贯通项目考核现场
在开展2021级本博贯通试点项目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竺可桢学院本博贯通培养项目考核实施办法(试行)》,明确考核内容与过程管理,引导更多混合班、人社班、图灵班、求是科学班学生进入本博贯通培养。同时,将原先的神农班升级为新农科实验班(本博贯通)培养特色班级,优化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贯通培养模式,统筹推进首届“强基计划”学生转段工作,与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植物抗逆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共建科研实训基地,激励学生依托重点实验室主动提出具有深度的研究课题,孕育了独立开展创新性研究的种子……
竺可桢学院学生在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
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科教融合为核心,竺可桢学院持续激发拔尖学生对基础学科和国家急需领域的科研志趣,辅以贯通培养路径进行生涯指导,更加系统地、协同地驱散迷茫,凝望未来。
03
使命激发
思政教学一体化培养助推拔尖育人
如何通过优化选拔与评价来真正发现与培养有志于勇攀科学高峰的拔尖学生,如何从学生成长角度出发,及时反馈与了解学生培养所需,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效衔接,一直是拔尖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方向。为此,竺可桢学院在选拔、培养、评价等关键环节探索改革。
从选拔出发,优化“高考直录”、“新生选拔”和“二次选拔”工作体系,根据学科特点和平台特色,分类建立科学规范的甄选机制,为愿意坐“冷板凳”、勇于闯“无人区”的优秀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学院差异化制定学生动态进出标准,2022级起,滚动遴选过程中增设“预分流”和“预选拔”的通道,为偏才、怪才学生提供容错机会和缓冲空间。
竺可桢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党建共建签约仪式现场
从培养出发,学院构建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相融合的第一课堂、以五育并举为重点的第二课堂、以面向国家战略急需为导向的第三课堂、以提升全球胜任力为目标的第四课堂,让三全育人与四课堂融通互促互进。今年6月,竺可桢学院与先进技术研究院两家党委在主题教育期间,开启共育拔尖学生的战略合作,通过双方搭建的平台,已有60名学生赴新疆马兰、甘肃酒泉、海南等国家重点战略单位开展实践活动,亲身体会科学家精神,深刻感悟国家战略需求。此外,针对性制定《竺可桢学院学生主修专业确认与转专业实施办法》,优化拔尖学生专业确认办法和转专业政策,将主修专业确认从入学当年的10月份推迟至第二年的5月份,给予学生时间思考未来专业选择方向。
竺可桢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新疆马兰基地开展实践
竺可桢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北调996”科考船参观学习
竺可桢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实践
从评价出发,学院进一步优化学业综合排名办法制度,探索课程多元评价机制,突出分类多维关键环节评价考核,减少学生“无效学习”和“内卷化”现象;将导师指导下的科研训练作为第一课堂创新学分纳入培养方案,将参加科研实践、赴重点领域社会实践分别纳入第二、三课堂学分必修环节,引导学生尽早进入科研项目。同时,发挥专业院系深度参与相关培养平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与专业院系在学生二三四课堂表现的互认机制,以更开放包容的环境赋能成长成才。
相较于一般性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理念、制度、内容、方法与途径上截然不同,是非常态的,不存在固定的培养模式,必须及早选拔、精准施策、个性化培养。
竺可桢学院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科学选拔、贯通衔接、系统培养、共育共享等方面的难点,把解决问题、促进发展作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效的“试金石”,以拔尖造峰之势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新路径,以高质量发展的“浙大实践”回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命题。
往期精选
部分内容来源于“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
排版 | 冯栩艺
责任编辑 | 徐夏颖
审核 | 林一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