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名就的晋剧名角,每年下乡演出200场,竟然睡课桌?
很多明星开演唱会,会选择繁华大都市,设备齐全,舞美壮观。如果有人去偏远乡镇露天演出,还可能会被认为是“落魄无奈”的不得已之举。
但表演艺术家谢涛,却在功成名就的年纪,成为了“逆行者”。在荣获无数奖项之后,她没有退居幕后享清闲,而是选择了下乡演出,每年近200场,除了创作和睡觉,其他时间仿佛都被“焊”在了乡村舞台上。
大奖拿遍的她,为何选择去条件艰苦的乡镇唱戏?
1967年,谢涛出生在山西一个戏曲大院里,爸爸是戏剧研究员,妈妈是演员,二人经常下乡演出,一走就是几个月不回家。
(好腔调第一届新古典戏曲季最佳男主角:谢涛领奖)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谢涛也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妈妈知道后却很反对,甚至第一次出手打了她。
妈妈说,学戏很苦,路子很窄,没有机会的话一辈子都很难出头。
可谢涛没有被吓退,她很确定自己热爱戏剧,就是想唱戏。
趁妈妈不在家,她把放户口本抽屉的锁撬开,偷偷到戏曲学院报了名。
当重点中学和戏曲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一起寄到家里时,为表决心,她一把撕掉了中学通知书,她的热爱不需要任何后路。
(谢涛新剧,《烂柯山下》演出片段)
有梦想的谢涛,也敢为梦想吃苦。
她唱过花旦唱老生,几十年扎根在练功房和舞台,唱腔深沉醇厚,表演洒脱,帽翅功和髯口功出色,终于成了“晋剧第一女老生”、国家一级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一举斩获了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走到了行业顶流。
很多人功成名就后,会选择吃老本。可谢涛没有,她始终活跃在舞台上,跟观众近距离接触,除了部分邀请表演外,她唱的最多的就是下乡演出。
每年近200场,3天一个台口,一个台口唱5天,第一天演一场,之后每天两场戏,走乡串镇,常年无休。
因为去的都是乡镇,没有招待所。当地接待人员想给她特殊照顾,在县城给她安排了招待所,条件比乡下好很多,但谢涛并没有接受。
她觉得一来一回在路上耽误的时间太长了,她想和同事们住一起,聊戏练戏。晚上就睡在乡村学校课桌拼成的床上,把随身携带的铺盖卷往上一放,照样能睡一个好觉。
(夏季演出时,后台穿着戏服擦汗的谢涛)
演出间隙吃饭时间很紧张,乡下当然也没有外卖能叫,谢涛和同事们就带着锅碗瓢盆,自己买菜做饭,又快又省钱。
因为演的都是露天舞台,总有演出会赶上天冷天热的时候。
在炎热天气下登台演出,里三层外三层包裹的戏服,对体力是个大考验。而每年春节后的第一场演出,往往会遇上零下几十度的极寒天气,需要很强的毅力。
但无论是酷暑难耐,还是寒风刺骨,谢涛都不想辜负台下上万名观众的守候,不敢有一丝怠慢,敬重观众,敬畏舞台。
(每次演出完,谢涛会和观众亲切地打招呼)
露天舞台,风吹日晒,条件简陋,对演员的嗓子和唱功要求特别高。
有一次到内蒙古的和林格尔演出,台下坐着上万观众,人声嘈杂,一开唱,谢涛就发现自己的声音就像小蜜蜂一样,被现场杂音吃掉了。
为了让后排观众能听到,她只有使出十二分的劲儿来唱,事后嗓子累坏了,只能大把大把吃药。
为什么这么苦,还要唱乡镇演出?
因为谢涛明白:中国戏曲的根,在乡下。
哪里有观众,她就去哪里唱,无论风霜雨雪,都要对得起这份挚爱,坚持唱戏给老百姓听。
条件艰苦在她看来,不是什么大事,观众的喜欢才是她最在意的。
有一天晚上,观众点了《于成龙》,这是她的经典新剧目,她想着一定要唱好。
结果,花了3个多小时终于把于成龙的扮相扮好,刚唱一个小时,村里突然停电了,直到11点多才终于来电。
一直在焦急等待的谢涛这时候却满满担忧,不敢朝观众席看。因为三伏天气温高,大家又白等了两个多小时,她想着观众可能早都走光了。
可让她意外的是,大幕拉开,台下观众整整齐齐地,都在等着她唱戏,她鼻头一酸,差点哭出来。
(最让谢涛高兴的就是,观众愿意听她唱戏)
这样的努力和纯粹的挚爱之心,收获的自然是美好的结果。喜欢晋剧的观众越来越多了,甚至突破了地域、年龄和语言的限制,就连几千公里外的欧洲大会堂都唱响过谢涛的戏。
她的坚持和收获,也让当初反对她学戏的母亲,以她为荣。
不怕吃苦的人,终会吃到梦想成真的甜头。
相信在谢涛等戏曲工作者们的努力下,中国戏曲这流传了上千年的表演形式和传统文化,将会一直传承下去,戏曲文化也会越来越发扬光大。
在今日头条推出的戏曲系列节目《戏·说》中,像谢涛一样的名角儿新秀为我们分享了自己背后的故事。《戏·说》由戏曲品牌“好腔调”创始人余青峰、屈曌洁,对话戏曲圈内好友和大咖,分享创排故事,带大家了解戏中幕后与戏曲文化。
《戏·说》第一季共10期正片,总播放量超一千万,广受欢迎。目前,第二季《戏·说》第二季已于3月1日上线,预计更新10期正片,在今日头条app搜索“好腔调”,即可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