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环境20周年再出发 开拓节能减排领域“新蓝海”
文章导读
▲来源:中国能源网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十四五”开局之年,“治污减碳”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热词。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有不少的“硬骨头”要啃,这就需要掌握污染防治核心技术的企业提供支持。其中,北京清新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新环境”)深耕生态环保行业整二十载,通过掌握脱硫除尘等自主创新型核心技术,成为我国工业节能环保行业的龙头企业。
一手筑牢“治污”阵营的同时,清新环境又顺势举起了“减碳”大旗。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前夕,清新环境开展“世界环境日•清新在行动”清新行活动,走进清新环境节能技术有限公司宜城分公司余热发电项目(以下简称“宜城余热发电项目”)参观。通过布局节能减碳、拓展非电领域等业务,清新环境朝着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综合环境服务商再迈坚实一步。
宜城余热发电项目
找准小切口 撬动“大资源”
数据显示,当前各行业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率可达60%,经测算我国2020年可回收余热总资源平均值约13亿吨标准煤。其中,我国水泥行业产能已位居世界首位,其余热资源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清新环境以其敏锐的商业“嗅觉”瞄准了这个“小切口”。2020年末,北京清新环境节能技术有限公司全资收购16个余热发电项目,包括本次参观的标杆项目——宜城余热发电项目。
清新环境节能事业部总经理王玉山表示,宜城余热发电项目是典型的能源再利用的节能项目。“宜城余热发电项目将葛洲坝宜城水泥窑废气中的热能转化为电能,有效减少水泥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节能效果显著。同时,废气通过余热锅炉降低了排放的温度,含尘浓度也大大降低,可有效地减轻水泥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环保效果显著。”
数据即是例证。据清新环境宜城分公司总经理郑波介绍,目前,该项目年发电量约5000万千瓦时,项目设计指标与国内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350克/千瓦时相比,年综合节约标煤约1.8万余吨。王玉山还介绍,16个余热发电项目2020年总计发电量7.1亿度,外供汽量13万吨,折算节约标煤约29.4万吨,折算减排二氧化碳约73.4万吨,减碳量20万吨。
扩容“大盘子” 抢滩新蓝海
据清新环境董事长邹艾艾介绍,清新环境早就开始着手谋划新时期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新路径,重点发展节能减碳,这与国家“双碳”目标“不谋而合”。
对于此次收购余热发电项目,清新环境董事会秘书兼资本运营部总经理秦坤表示:“从行业发展趋势判断,节能减碳将是公司未来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余热发电项目带来葛洲坝集团、金隅集团、金晶玻璃、信义玻璃等多个优质客户。未来,清新环境将重点布局民生供热、工业园区综合节能服务、高能耗行业优化等减碳业务。”
不止节能减碳业务,清新环境近年来在气、水、固、智慧环境四大业务领域进行了系统性布局。清新环境去年在四川省雅安市、达州市投资新建危险废物集中处置项目,并成立危废事业部,继续深耕川渝经济圈的固废危废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今年4月,清新环境收购深水咨询55%的股权,布局粤港澳大湾区,拓展公司水环境治理业务,不断增强未来盈利能力。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清新环境6月3日与鼎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成功牵手,这是清新环境收购的首个废钢回收资源利用项目,标志着清新环境资源回收利用业务再下一城。据清新环境副总裁、资源利用事业部总经理安德军介绍,该项目废钢年处置能力将达到200万吨,全年将减少28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深耕非电行业 布局智能化
清新环境总裁李其林表示,清新环境始终重视节能与环保协同创新发展。结合公司整体战略发展规划,依托四川发展信用优势、资源吸附优势,通过内生孵化与外延增长,围绕主营业务进行上下游及相关业务领域拓展,进一步将末端治理推向过程性环境管理,促进行业、产业拓展升级。
除了布局新兴领域,清新环境亦不断壮大“工业烟气治理”强项业务。李其林表示,随着环保督察力度不断深化,玻璃、水泥等建材类行业、有色金属等重工业行业也将逐渐成为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行业,说明环保治理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推进。换言之,电力行业超低排放已进入尾声,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将不断深化,非电领域将成为环保治理重心。
李其林指出,2021年清新环境全力打造智慧环境云平台,主要应用于城市智慧环保大气污染防治综合解决方案、工业园区智慧环保综合监控方案及企业经济化运行智能化管控系统,实现环境和企业监测、生产、运行数据的全面感知、动态传输、实时分析,形成科学决策与智能控制。
“2020年以来,清新环境陆续加码工业节能减碳、危废处置、水务处理、智慧环境等板块,寻找新的财富密码。从今年第一季度财报来看,明显回暖的业绩表明业务拓展升级成效渐显。布局板块并表后,将大幅增厚公司业绩。”邹艾艾表示,恰逢公司成立二十周年,值此良机公司也将以节能减排为引导,以治污降碳为关键抓手,为“世界清新永驻”贡献力量。
近期热文
“中国大气网”公号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联系授权。违者视为侵权,本公号将保留对侵权者追究版权责任的权利。申请授权可添加刘女士微信:Liu-T1997。
责编 | 刘彤 统筹 | 李晓佳